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高篡改遗诏,为何蒙恬没有反抗反而束手就擒呢?

赵高篡改遗诏,为何蒙恬没有反抗反而束手就擒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36 更新时间:2024/1/11 8:46:21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可是到了秦二世时就一直下滑了,那当时为何,秦始皇最信任的蒙氏为何不辅助当时的扶苏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始皇信任的文人当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蒙毅。秦始皇信任的武将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蒙恬

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那么,为何面对来自秦二世和赵高的杀戮,他们不是选择反抗,而是选择束手就擒呢?

这就不得不说公子扶苏了,当初秦二世和赵高篡改遗诏,他们在害怕的人,就是扶苏,因为扶苏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而且扶苏是和蒙恬在一起,蒙恬手里握着三十万秦国精锐的部队。

若是扶苏和蒙恬联合起义,可以说当时天下他们是无敌手的。尽管当时胡亥伙同李斯和赵高已经把诏书给篡改了。但是,在扶苏没有死前,他们还是不敢称帝,当大秦的皇帝的。

为了让扶苏尽快死去,李斯就写了一份假的诏书,让扶苏自杀。当扶苏接到这份让他去死的诏书后,他相信了。他看完诏书之后,马上就要自杀,是蒙恬劝阻了他。

蒙恬让他再等等,把事情搞清楚了,再死也不迟。

毕竟扶苏并没有过错,没有过错,秦始皇就要杀自己的儿子,这是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而且蒙恬还指出来,若是这封诏书,是别人伪造的,那扶苏死了,不就冤枉了吗?

按理说蒙恬的建议是没有错的,毕竟人命关天呀。但是,扶苏告诉蒙恬,父皇要杀儿子,君王要杀臣子,这都是不需要理由的。对于秦始皇来说,他即是秦始皇的臣子,又是秦始皇的儿子。

作为父亲,秦始皇要杀他,他没有理由不死。作为皇帝,秦始皇要杀他,他也不得不死。所以,他别无选择,只有一死。说完这些扶苏趁蒙恬没注意,就自杀了。

你看不是蒙恬不扶持扶苏,而是扶苏太孝顺了。他选择了主动放弃生命,这时候扶苏即使想辅佐他也辅佐不了了。扶苏一死,胡亥立刻回到长安登基当了皇帝。他当皇帝之后,就把蒙恬和蒙毅兄弟给关进了大牢,而且在赵高的建议下,胡亥还杀了蒙恬和蒙毅。

他们在杀蒙恬和蒙毅的时候,是分别进行的。他们要杀的第一个人,正是蒙毅,虽然蒙毅不想死,但是,蒙毅已经被他们给控制住了,他不死也别无选择了。

等赵高他们杀了蒙毅之后,赵高等人又去找蒙恬去了。见到蒙恬之后,他们说已经把蒙毅给处死了。

因为蒙毅已经承认了,他和哥哥蒙恬想要造反。很显然赵高他们这是在诬陷人家了。但是,此刻的蒙恬也只能认命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是不能反抗,因为他手里有大军。他随时都能带着大军杀出去。但是,他不想这样做,之所以不想这样做,是不能让祖宗蒙羞。

他的祖上在秦国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且都是忠臣。他不想在自己这里,做了谋逆之臣。让自己落个乱臣贼子的名声,让祖上也跟着自己被后人唾弃。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选择的束手就擒,直到被处死。

历史评价

苏轼:“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

司马迁:“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司马贞:“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壍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标签: 秦朝蒙恬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辛文化的陶器有什么特点?生活方式又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辛文化,红山文化,历史解密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

  • 经历了丧妻、丧子和丧孙的痛苦,包拯晚年时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包拯,北宋,历史解密

    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是我国历史上继位著名的清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一直备受世人的敬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跟步入老年的包拯的相关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据说在包拯过六十大寿的时候,曾于宴会上遇到了一个突发情况——他那守寡多年的儿媳冷不丁抱着一个两岁大的孩子跪到了他的面前,然后一边哭一边跟他交

  • 战国七雄中韩国都诞生过哪些英雄?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国,战国,历史解密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战国七雄,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他们是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他们之间的争斗持续了整个战国时代。当然虽为七雄,但也有强弱之分,诸侯霸主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多次易主,从战

  • 朱元璋宴请功臣后,刘伯温为何告老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人生经历相当精彩,放在现在估计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小时候家里贫穷给地主家放牛,之后做过乞丐,做过和尚,到最后成了一国之君。刘邦虽说也是从一介布衣到建立汉朝,可朱元璋的经历和他相比,丰富太多了。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只有一个出身比朱元璋低的,叫石勒,他是奴隶出身,建立了后赵,

  • 这两人为司马家族立下汗马功劳,却没看到东晋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邓艾,三国,历史解密

    魏蜀吴三家争斗多年,最终的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家归了晋。而在灭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国时,最大的功臣有两个,这两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也是读者极为熟悉的,一位是邓艾,一位是钟会。他们是三国后期的翘楚之辈,邓艾的奇袭阴平之计则是灭蜀国的关键一战,正是这一战让曹魏获得了对蜀国征伐的决定

  • 张献忠大西政权是在什么地方建立的 最早不是在四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献忠,左良玉,历史解密

    张献忠攻下襄阳,过了一把瘾后,发现郧阳一带还驻扎着明军左良玉部,很怕他来攻,就纵兵大肆劫掠焚烧襄阳城后,渡过汉水向东攻克光州(河南潢川)后,又折入湖北“占据”随州。最后,张献忠率部窜至信阳一带驻扎。张献忠猜得没错,左良玉果然率军入河南来围剿他。围剿张献忠的大明军队不过,张献忠也不是吃素的,他趁机进攻

  • 曹操早已识破司马懿野心,为何却不除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的就是古代的君王。那些个功高盖主的历史名将都未曾有什么好下场。就好比.刘伯温,他是一代开国元勋,然而朱元璋却丝毫不念旧情,倘若不是他主动辞官,恐连小命都会丢掉,但三国时期的曹操却是与众不同,他早已识破司马懿的野心,却迟迟没有对他动手,这是为什么?司马懿的英贤才俊得到了曹操的高度重

  • 晋朝的太康盛世为什么如昙花一现?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康盛世,晋朝,历史解密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一共传位四个皇帝,仅仅存在50年。在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在他们的铺垫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代了曹魏的政权而建立西晋。后来,司马炎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华夏民族重新统一。司马炎

  • 晚唐风雨飘摇的景象,为什么会随着唐朝灭亡愈发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晚唐,唐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史中,一直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朝代伊始往往会伴随着繁荣盛世,而一旦王朝运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又会因为土地兼并、官僚吏治等诸多原因而最终走向衰弱。细数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全都无法跳出这个怪圈,其中孕育出了盛唐气象的唐王朝同样也是如此。当历史进入晚唐时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则是风

  • 皇帝临终前让弟弟做摄政王,9年后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魏,历史解密

    臣子功高震主,历来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们心头的一根刺。那些懂得明哲保身的人,知道急流勇退,或许能够得到善终,比如秦朝的王翦,汉时的张良,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惊艳的一笔,结局也堪称完美。不过,帝王之心莫测高深,不是所有懂得进退的人,都有好的结局。公元499年3月,北魏一代明君孝文帝元宏病重,弥留之际,他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