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蜀汉会灭亡到底是什么原因?真相是什么

三国时期蜀汉会灭亡到底是什么原因?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32 更新时间:2024/1/16 20:28:33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对此,在笔者看来,蜀汉灭亡,这三个人难辞其咎,也即都需要为蜀国的灭亡承担一定的责任。

首先,在笔者看来,这三个人分别是刘禅、姜维、诸葛瞻。一方面,就后主刘禅来说,无疑是导致蜀国灭亡的重要因素。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诸葛亮病逝后,后主刘禅虽然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不过,因为其继续任用了蒋琬、费祎等诸葛亮指定的人才,这让蜀国依然保持这比较平稳的局面。但是,景耀元年(258年),不仅蒋琬、费祎等人早已去世,可以制衡黄皓的镇军将军陈祗也病死,这导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宦官对于蜀国朝政的迫害,忠良的压制,后主刘禅自然是难辞其咎的。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在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前,后主刘禅可以加强各地的战备,做好各处关隘的防御,就算不能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但是,这也不会让蜀国连几个月的时间都坚持不下去。同年(263年),魏国攻打蜀汉,霍弋听闻魏军来伐,打算前往成都协助防守,刘禅以战略已定,不听其建议。

等到成都失守后,镇守南中的霍弋身穿丧服,痛哭告祭三日。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后主刘禅准许霍弋带兵前来救援的话,那么,等到邓艾兵临成都时,很可能要遭遇霍弋率领的大军,到时不仅蜀汉不会灭亡,很可能邓艾都要有来无回了,这将直接改变魏灭蜀之战的走向。因此,对于蜀国的灭亡,后主刘禅很可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对于姜维来说,作为蜀国武将之首的大将军,同样是难辞其咎。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姜维连续多年兴师动众,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了蜀国的国力,也促使司马昭决定先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

更为关键的是,在蜀汉后期,大将军姜维还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其实,敛军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对此,在笔者看来,姜维改变汉中之地的防御策略,成为钟会可以迅速突破汉中防线的重要原因,也即这是一次失败的调整。

最后,除了刘禅和姜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在一定程度了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面对邓艾大军,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不过,诸葛瞻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对此,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结果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犹豫不决,促使蜀军延误了战机。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

在此基础上,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又摒弃了占据险要地势,拖住邓艾的合理策略,反而主动和邓艾决战,这导致诸葛瞻率领的蜀军被击败。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朝廷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虽然诸葛瞻父子最终战死沙场,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诸葛瞻在防御邓艾上的失策,也即诸葛瞻同样要为蜀国灭亡承担一定的责任。总的来说,在笔者看来,对于蜀汉灭亡,刘禅、姜维、诸葛瞻三人难辞其咎。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蜀汉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弟弟夺了天下,为什么却让哥哥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燕帖木儿,元朝,历史解密

    泰定皇帝某日终于驾崩于国都,身份贵为人上人的太子本来应该登上皇位,然而情况却并非如此,长期保持大局的宰相为了一己之私,企图能长期巩固目前的权位,处心积虑的以各种各样的花式借口延迟这位太子的登基。所以不久之后,关于宰相妄图篡位称皇帝的小道传言在宫内宫外传的那是一个满天飞起,这就引发了朝野之内外的多种猜

  • 古人一般都是怎么洗澡的 多久才洗澡一次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洗澡,历史解密

    当今社会节奏快,人们学习、工作压力大,每天回到家里能够舒舒服服冲个凉、泡个澡,洗去身心的疲惫,实在是一种享受!可是古代没有这些便利条件,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每日沐浴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古人多久洗一次澡呢?古代平民百姓沐浴的时间可以自行安排,但是官员的沐浴时间却是有“规定”的。官员在官署工作一段时

  • 茶陵诗派有什么意义?有哪些代表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茶陵诗派,明朝,历史解密

    茶陵诗派是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其领袖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因此形成了以籍贯命名的诗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兴起的背景与原因茶陵诗派在中国是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当时明朝已经从最初刚刚建国时期的开拓进取的状态逐渐向安逸萎靡转变,加之当时社会上层崇尚奢靡的“

  • 他是战国猛将,一生做错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廉颇,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诸侯皆有争霸之心,都养兵买马,意图问鼎天下,而乱世之中,最易脱颖而出的是四处征战的将领。战国时将领虽然不少,但被人熟知的却不多,廉颇绝对算得上其中一个,他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是公认的四大名将之一。唐朝时曾追封古代名将,共六十四人,春秋战国名将上榜者仅六人,廉颇赫然在其列,后来宋朝又设七

  • 户部尚书: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户部尚书,汉朝,历史解密

    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此职可追溯至汉朝,时有置尚书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财帛委输,即国家财政工作。曹魏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费统筹。经隋朝稍加改变称民部尚书,至唐朝遂改称户部尚书,至后代仍为常职。户部尚书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等。

  • 青岛惨案简介 青岛惨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抗日战争,民国,历史解密

    1925年4月底,青岛发生了1.8万纱厂工人参加的大罢工,5月遭到日本军舰和北洋政府血腥镇压,镇压共造成8人死亡,17人重伤,75人被捕,数百人被通缉,3000多名工人被遣送回原籍,史称“青岛惨案”。简述1925年4月底,青岛发生了1.8万纱厂工人参加的大罢工,5月10日罢工胜利,各纱厂复工。这时,

  • 少康中兴:稳固夏朝统治,奠定了世袭制的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少康中兴,夏朝,历史解密

    启建立了夏朝后,虽然成功地开启了“家天下”时代,但是也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也是世袭制一直以来的弊端,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启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兄弟阋墙、反目成仇。启的幼子武观被放逐之后,选择了反叛,启派彭伯寿出兵平乱。在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而太康喜欢打猎,不理朝政,这就使原本就不太稳固

  • 李陵李广利都被招为驸马,为何两个人结局天差地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陵,汉朝,历史解密

    虽说这两人都在匈奴成为了驸马,但是因为他们成为驸马的过程不一样,导致了他们的结局也是不一样的。先说李陵,他出身军事世家,爷爷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某次随军出征时他岁渴望着当个马上将军上阵杀敌却没有机会,只能憋屈着去押送粮草。后来大军并未在匈奴身上占得什么便宜,于是李陵主动请缨带领5000人打算对匈奴来

  • 律诗由他奠基,后来孙子发扬光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杜甫,唐朝,历史解密

    说起唐诗,我们都会想到律诗和绝句。其实,这两种诗体都是格律诗,是唐诗宝库中最为鲜艳的花。然而,律诗的发展,却是一个突然爆发式的过程,它由一种相对严格,甚至有些死板的诗体,在众多诗人齐心协力之下,终于展现出最为耀眼的一面。在这些诗人中,都为它添砖加瓦,但其中有两爷孙,却是让律诗大放异彩。这两人,一个是

  • 韩丁的作品有哪些?关于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丁,美国记者,历史解密

    1966年,韩丁的长篇纪实文学《翻身》出版。继《翻身》之后,韩丁先后创作了6部作品,包括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内容的纪实文学《铁牛》和《翻身》的续集、反映50到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等。韩丁写这些书的目的是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韩丁共有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史克,育有女儿卡玛·辛顿(C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