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三顾茅庐”的由来,妇孺皆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帮助他成就帝王事业的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刘备做贤能下士的态度,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关羽张飞居功自傲。这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改编的。但刘备邀诸葛亮出山是“三顾茅庐”吗?学术界各抒己见。
《三国演义》中对这次初次见面的记载是,刘备率军驻扎新野时,徐庶对刘备说:“卧龙诸葛孔明,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说:“你应该带着他。”许舒说:“你可以主动去拜访这个人,但不能让他来拜访你。”可见刘备亲自去找诸葛亮求见,出谋划策。我去了三次见对方。然而,它没有说关公和张飞一起去,也没有说他们在草堂相遇。
诸葛亮的《师表》自己也说:“先帝待臣不薄,受其指控委屈,在山寨里照顾臣子……”这些话有确凿的证据。陈寿在《三国志》中写了《隆中对》,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出使和诸葛亮对天下局势的评论。刘备的《三顾茅庐》一直被认为是尊贤下士、重视人才的典范。当时刘备面临很多困难,急需人才。从合理的角度来说,“三顾茅庐”是极有可能的,所以历代都没有人怀疑过这件事的真实性。
但现在有人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三顾茅庐”的记载难以令人相信。诸葛亮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他意。他怎么能摆架子,不抓住这个可能失去的机会呢?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是一位有威望的政治家。他怎么能这样低声下气地求诸葛亮呢?前一种说法虽然用了隆中对作为证据,但当时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正在威胁刘备。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的实际问题是不合理的。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也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大概是后人发明的,附有“模型”。据此,“三顾茅庐”说不可信。
三国人鱼写的《韦略》里,刘和诸葛也是第一次见面。魏略说,刘备在樊城驻军时,曹操已经统一了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曹操很快就会进攻荆州。荆州刘表弱小,不懂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北上见刘备。刘备没把诸葛亮当回事,因为他年轻。诸葛亮通过讲针对时局的对策,让刘备逐渐信任他。最后刘备才“上宾礼”。西晋司马彪《九洲春秋》的记载也差不多。
从诸葛亮的积极态度来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有人调和了这两种说法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和诸葛亮的范丞相邀都是真实可信的。清代学者洪考证各种历史说,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是在樊城。刘备虽然待他如上宾,但并没有特别看重他。徐叔推荐的时候,刘备又见面了,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指出我们是建安十二年年初相遇,建安十三年又相遇。诸葛亮后来非常感激,就在《出师表》中记载了这件事。
诸葛亮和刘备到底是一见钟情,还是又见了一面,还是见了三面,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但“三邀诸葛亮”的故事流传至今,吸引了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