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世纪欧洲真的很黑暗吗?

中世纪欧洲真的很黑暗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694 更新时间:2024/1/17 8:22:46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期,人们愚昧,宗教迫害严重,到处充满着瘟疫和杀戮,被视为古典文明与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间歇期,人类文明在这一千年的时间里仿佛陷入了停滞。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这一印象,主要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的。文艺复兴弘扬理性,贬抑宗教,主张向希腊罗马学习。而由基督教主导的中世纪,自然成了讨伐的对象。另外,中世纪还遭遇了类似黑死病这样的世纪大灾难,导致欧洲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这些可怕的天灾,进一步巩固了人们对中世纪“黑暗”的认知。那么,中世纪真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吗?我们先来看中世纪时期的几个重大发明。

1、中世纪的伟大发明

首先是眼镜,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一个人的视力在40岁左右便开始退化,在眼镜出现以前,那些需要好视力的精细工作,比如抄书,机械工匠、纺织工人等等,不得不早早地结束他们的职业生涯,这对劳动力而言是巨大的浪费。眼镜的发明,延长了匠人的职业寿命,也延长了人们一生的阅读时间,为知识传播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帮助。

中世纪的另一项重要发明是机械钟。的确,人类自古就有计时的传统,但古人计时主要依赖自然现象,比如中国的日晷,就是依靠太阳的移动。但这种计时器的缺点显而易见,它只能在晴天使用。到了阴天或者晚上,就丧失了计时功能。

但机械钟却不同,机械钟对时间进行了均匀划分,而且不受天气的影响。从此以后,人们掌握了统一的计时规律,不必再依赖于大自然的帮忙。机械钟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了时间意识。在过去,人们了解时间主要是通过教堂的报时,从某种意义上,机械钟打破了教会对时间的垄断。更重要的是,机械钟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对时间的管理,也是劳动迈向效率化的开端。“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概念,也是从机械钟诞生后才有的。

中国人把这些发明皆视为雕虫小技。眼镜和机械钟自明代传入中国后,并未引起中国人太大的兴趣,它们一直是功权贵才配有的玩意儿,机械钟被当成奢侈品,作为有钱人家的摆设。直到20世纪,机械钟才在普通人家获得普及。

当然,中世纪对西方最大的影响,不在于这些发明,而是它特有的社会形态。

2、国王与教会

罗马帝国的灭亡,被视为中世纪的开端。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绝对不敢相信,欧洲会在一千年后引领世界的发展。

战争把罗马文明的遗产几乎全部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遭到破坏,文学艺术从此衰落。如果你观察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除了建筑以外,其余的一切都笼罩着阴郁的色彩。相比于希腊与罗马,中世纪艺术几乎毫无生气。基督教宰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的火花从此被熄灭。

罗马帝国之后,西欧陷入蛮族的统治。当然,新的统治者并未放弃回归大一统的梦想,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努力。比方说查理曼大帝,他有着二米一的巨人身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能听得懂日耳曼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他敬佩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了庇护。

公元800年,查理被教皇授予皇帝的称号,成了欧洲名义上的统治者。不过请注意,查理能登上皇帝宝座,是经过教会授权的。这和古罗马与中国的皇帝不同,后者在统治集团内部完成权力交接,不需要第三方同意。但查理的帝位却需要教皇的承认。这就意味着,在中世纪,世俗权力受到了另一方力量的制约,那就是宗教。

尽管查理曼大帝的文治武功都很卓越,但他的统治仍旧是昙花一现。在他死后,庞大的领土就被子孙瓜分。几百年后,东西方教会分裂,西欧成了天主教的世界,而作为“正统”的东正教,则移师到了东方。

天主教与东正教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他们和世俗权力的关系上。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作为古罗马的延续,保留了罗马时代的制度与文化。在古罗马帝国,基督教是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而存在的。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奉为国教,但他本人算不上虔诚的基督徒,只是希望通过基督教凝聚人心,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教会虽然获得了正名,却必须依附于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法性。

到了拜占庭时期,这种依附关系被保留了下来,君权凌驾于教权之上,教会只能对君权构成有限的制约。

但西欧的天主教就不同,天主教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而且这里的统治者大多是蛮族。他们没有能力建立像古罗马那样的超级帝国,只能借助于宗教。所以,天主教在西欧反而有更大的话语权,因为没有世俗国家能一统欧洲,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所以,天主教会能够居中调停,谁不听话,就拉拢一方,打压另一方。

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教会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教皇虽然享有权威,但他手里没有兵,军队掌握在世俗国王的手中。所以,国王们也不总是听话的,如果教会把他们惹毛了,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

国王与教会,形成了微妙的制衡关系。前者要获得权力,必须得到后者的承认。但教会没有兵权,要想打压国王,只能通过与别的国家结盟,这就不得不向世俗权力让步。就这样,教权与王权相互利用,相互博弈,上演了无数分分合合的悲喜剧。

3、欧洲的封建制

你可能会说,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有点相似。教皇就像周天子,而各地的国王们如同分封的诸侯。周天子拥有法统,诸侯们掌握军队,诸侯利用周天子约束其他诸侯。

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教会的权威是精神上的,而非世俗上的。教会与国王之间,不存在分封与被分封的关系。在周天子的时代,人们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即便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拥有管辖权,但它们名义上仍旧属于周天子。

但欧洲人不信这一套,上帝的国在天上,而尘世的产权则由本事与运气决定。就这样,欧洲独特的封建制应运而生。

封建制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它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封建制的产生,源于罗马帝国霸权的衰落。事实上,任何大一统专制国家都不会推行封建制。秦朝灭亡后,项羽一度想恢复封建制,但刘邦却敏锐地意识到,大一统国家是历史大势所趋,封建制不利于长治久安,此后,中国一直朝着中央集权的方向不断发展。

只有当一个地区的制度或法律不完善时,封建制才会成形。封建制本质上是群体对个人的依附。比如农民依附于地主,士兵依附于将军。在中世纪,则主要体现为佃农与领主之间的关系。

领主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有大有小,最大的领主就是国王。领主有自己的军队和家臣,后者被称为“封臣”。封臣也有土地,但这些土地不是世袭的,而是领主赐予的。封臣拥有的土地,被称作“采邑”。

只有能把土地继承给下一代的贵族,才称得上“领主”。一旦封臣与领主的关系确立,就不得更改。封臣得到领主面前下跪立誓,永远效忠于他。作为回报,领主必须赏赐给封臣一块土地。

然而,封臣与领主之间,并非中国人所谓的“君臣关系”,在“君臣关系”中,臣对君必须绝对服从,而君对臣几乎没有任何义务。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封臣与领主却不是这样,双方要签订契约,各自都有义务。封臣得为领主服务,主要包括服兵役、服劳役,还得定期向领主提供经济支持。领主则必须为封臣提供庇护,抵御外敌,还要充当封臣之间的劳动仲裁人。

从这个意义上,封臣对领主的义务,有点像现代国家民众向政府交税,以获取必要的公共服务。双方除了从属关系,还有交易关系。

4、 相互制约

为什么欧洲要实行封建制?前面已经说过,并非统治者想这样,而是他们不得不如此。欧洲没有任何国家拥有罗马帝国那样的实力,能让西方重归统一。然而,欧洲又时刻面临蛮族入侵的威胁,出于安全的需要,欧洲人只能选择“抱团”,在各自的领土上形成一个个紧密的小单元。而每一级领主之间的实力,又是彼此相当的。

封建制的发展,首先催生了“产权”这个概念。土地属于谁,得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一层层的契约关系中,产权明晰是根本的前提。其次,封建制是教会权力之外,对世俗权力的第二重制衡。因为在封建制中,权力是高度分散的,无法形成大一统的力量。国王不能随便剥夺领主的土地,因为他的钱财与兵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领主,万一把领主逼急了,他们造起反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封建制也引发了战争,如同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领主之间时常兵戎相见。因为他们可以利用封臣提供的兵源,不断扩充军队,从而使战争不断升级。

尽管我们对封建制做了简要的介绍,但它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就拿中世纪的城市来说,它可能是某位领主的领地,也可能是某位封臣的采邑。采邑的持有者包括国王或各种享受爵位的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宗主,这些宗主也许是国王、主教、贵族或他们的封臣。甚至一座城市还会成为其他城市的宗主。

正因为这层复杂的封建关系,使得中世纪城市获得了难得的自由空气。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高度自治,简直堪比独立王国。

5、封建制孕育了现代制度

为何欧洲的城市会与众不同?因为它打破了农村地区平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城市以商人和手工业者居多,他们对土地或领主没有依赖。而城市由于商业发达,又会成为宗主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宗主要想征更多的税,不得不与他们讨价还价,赋予他们政治上的参与权。后来被启蒙思想家津津乐道的“市民阶层”,就是从这个时候崛起的。

领主与领主之间存在竞争,如果领主想要壮大实力,就必须征更多的税,给市民更大的政治参与权,这为后来的民主制开创了先河。

就此而言,封建制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从国王、贵族到平民,他们通过契约和交换,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当然,这样的关系不能确保一劳永逸,它并非像童话故事那般美好。因为无论是领主与领主之间,封臣与封臣之间,还是贵族与平民之间,他们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所以不断地引发矛盾与冲突。基督教在其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欧洲陷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那样的血腥混战。

中世纪孕育了不少现代制度。比如市场经济,就建立在产权保护的前提上。所以,中世纪的商业精神较古罗马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他们甚至成了城市的守护者。而不必像中国的商人那样,永远对权力卑躬屈膝。

另外,封建制也是自由主义精神的摇篮。因为它是基于契约的合作关系,这要求合作者之间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而城市间的相互竞争,也培育了多元化的土壤。宗教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6、总结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我们能从封建制看到后世资本主义制度的雏形。但它本质上仍只是一种过渡。由封建制导致的四分五裂,并非人为追求的结果。正如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参与竞争的企业,都不希望竞争对手存活一样。封建制是由竞争和妥协产生的,它不是任何一方的主动选择。

虽然中世纪实现了权力分散,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权力只有重新整合起来,欧洲才会重新变得强大,而这也正是近代国家的任务。

现代西方国家的建立,是在中世纪支离破碎的格局基础上,将一盘散沙的社会重新组织,形成一个由政府和民间相互协作,并有着强大动员力量的社会。这不是让欧洲陷入东方世界那样的集权统治,而是对贵族或教会手中的权力进行有限的剥夺。并通过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游戏规则(比如民主投票,议会协商等等)让双方在共同的制度框架下展开博弈。国家从此不再陷入频繁的内部纷争,而是成为一个整体。

由此可见,伟大的变革不可能通过一次性设计产生,它只能是一点点,一步步,在修修补补,讨价还价中完成。看似琐碎昏暗的中世纪,恰恰为西方现代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地基,它并不完美,但也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孕育了新的可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沙僧为什么不叫孙悟空猴哥?为何一一直叫大师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游记》的故事当中,师兄弟三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我们也可以从称呼里面,看几人的性格和关系。比如八戒对孙悟空的称呼,经常就是猴哥,但是也只有八戒一个人会这样叫,沙僧身为三师弟,却从来没有这样叫过,他对孙悟空的称呼也一直都是中规中矩的大师兄,对八戒的称呼也是二师兄,听上去反而比猴哥有些疏

  •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了,为何诸葛亮总是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北伐在历史上其实是发生过很多次的,只不过时间不同,主导人也不一样,但是很多战争都被统称为北伐。而非常著名就有诸葛亮的北伐了,但是诸葛亮北伐的结果却一直都不尽如人意,尽管也小有获胜,但是总体来说大的方面还是失败的。然而在秦汉时期,韩信也曾走过与诸葛亮类似的路,韩信的北伐走陈仓,暗度陈仓一次就通过了,而

  • 为什么张良说,如果扶苏继位他就不会反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张良可以说是秦朝末年,甚至是从战国到秦朝时期,反秦的一个重要人物了,他的一生中重要的时刻,几乎都是在做着与反秦相关的事情,毕竟张良的故国韩国就是被秦国所灭,身为韩国贵族,张良当然想要复国。然而却也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张良其实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如果是扶苏继承了皇位的话,他是不会反秦的。这又

  • 三毛别罴事件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与那些自然界的野兽展开着激烈的竞争,知道今天,总的来说人类成为了做强大的。不过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对抗野兽人类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日本的“三毛别罴”事件就是一桩惨案。“三毛别罴”是一个日系风格的词语,通俗解释就是发生在三毛别的罴

  • 古代妾室真的可能上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现如今在很多电视剧里面,一个大家庭当中,男主人有妻妾,而经常也会出现小妾非常受宠,在家里的地位很高,甚至连正妻都比不过她,双方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偏偏男主人还向着小妾的情况。在这里就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古代妻妾之间的地位其实是差别不大的,只要受宠,即便是小妾也可以在风头上压过正妻。然而历史上真实情况真

  • 法家更加维护君权,为何最终还是选了儒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古代的那一种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最深,那一定就是儒家思想了,可以说古代从汉武帝开始,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时期里,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而其他的思想只能作为一种支线发展,和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然而在汉朝之前的秦朝,主导思想自然就是法家思想了,而且如果相比之下,法家思想是更加维护君权的

  • 任我行为什么突然死亡,他不死江湖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任我行好不容易从西湖地牢逃出,找上东方不败有惊无险的报得大仇,重掌日月神教。结果却在华山大会师上,因体衰而逝,走的比较突然。可能当时在看原文的时候,会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把任我行给写死,而且是以如此突然的方式,其实想想如果任我行继续活着的话,情况大概也能了解一二了。任我行和东方不败都是野心家,任我行一早

  • 征方腊的时候,武松为何要砍下自己的手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征方腊在《水浒传》整本书的剧情当中,就已经算是接近结尾的一段剧情了,宋江接受了招安,梁山从反对宋朝变成了宋朝的“爪牙”,被派遣去征讨方腊,很多好汉因此而丧生,也有很多好汉就此退出这个曾经让他一腔热血的组织,最后活下来的其实也并不多。然而在征方腊的时候,武松的一条手臂因为受伤,

  • 颜良击败徐晃,文丑战平赵云,为何都被关羽秒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武力值排行榜,在很多人心中关羽一定是位列前茅的。关羽在很多人心目当中一直都是一个武圣的形象,而且还有过五关斩六将,斩杀颜良文丑等等事迹,就让很多人心目当中的关羽的形象更加厉害了。不过在《三国演义》里面,颜良是击败过徐晃的,而文丑也和赵云打了平手,为何最终在关羽面前却可以说是被秒

  • 宋朝为什么盛产奸臣?为何其他朝代没有这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臣子,但是臣子也是有好有坏,有忠臣也有奸臣,各自都对历史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然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朝代,可以说是一个盛产奸臣的朝代,那就是宋朝。历史上的奸臣们,可以说出自宋朝的有很多,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秦桧、高俅等等。那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何宋朝会出现那么多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