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死后被葬在哪,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是真的吗

诸葛亮死后被葬在哪,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734 更新时间:2024/2/18 1:02:01

诸葛亮是我们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身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传闻诸葛亮生前曾说,自己死后将棺材一直往南抬,直到绳子断裂,便就地埋葬,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如果是真的,诸葛亮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将自己下葬?可能这是很多小伙伴好奇的一个问题。那我们不妨来做个简单的分析,看看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也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1、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是诸葛亮对身后之事的安排。据说诸葛亮精通谋算,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准备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像诸葛亮这种位高权重的人物,死后一般是风光大葬,享受后人的香火供奉的,但是诸葛亮对此却似乎并不是非常在意。他对刘禅的交代是,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诸葛亮遗书给刘禅,让刘禅不要对他风光大葬,只需要将他的遗体装在棺椁之中,然后命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绳子断了的地方便是诸葛亮的葬身之所。刘禅非常听诸葛亮的话,对于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个交代,自然是尽力去满足的。四个士兵抬着诸葛亮的棺椁走了三天之后,绳子还没有磨断,而四人都已经精疲力尽了,所以大家一合计,干脆割断绳子,就地下葬,回去领赏吧?

刘禅听到四个士兵的报告后,非常疑惑,怎么可能三天就磨断了绳索呢?于是命令手下审问这四个士兵,结果果然发现了问题。这四个士兵也是,干了亏心事,死不承认嘛,偏偏忍受不了刑罚,最终全部招认。刘禅发现自己受到欺骗,下令处死这四人,而这四人死后,诸葛亮被埋在哪里,就再也没人知道了。

事实上,“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这个故事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出处!在历史上,诸葛亮确实交代了后人,在他死后不要进行风光大葬,但诸葛亮其实是埋在了汉中的定军山,而并非是成都附近。

2、诸葛亮墓地点

《三国志》: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死后是被埋在了定军山的。诸葛亮死后,蜀汉大臣谯周还曾欲前往汉中奔丧,可见当时的诸葛亮确实是没有运回成都,不然谯周完全没必要前往汉中,就在成都等着就行了。所以综合来看,诸葛亮死后,他的遗体并没有运回成都,“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故事是后人虚构的。而后人之所以虚构这么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为了体现诸葛亮的聪明。

当时的三国,互相之间攻伐不断,老百姓的生活其实并不是非常好。而人一旦活不下去了,必定会干出许多平时不齿之事,比如盗掘大墓,获取财宝。历朝历代,战乱时期,只要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这种事情就会发生得非常多。据说当年的曹操,甚至还专门组织过摸金校尉,专门干这种勾当,以充军资。连曹操都会这么干,更不要提那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了。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命令手下对其简葬,不要放金银财宝,免得别人惦记他的陵墓。

3、原因分析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打了许多仗,杀了许多人,破坏了许多家庭,虽然大家会说诸葛亮一心为公,并非为了私利,不应该计较,但总会有人因此仇恨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要求简葬,也是为了不让仇人寻上门报仇,打扰他的安宁。

而后人根据这两点,也编造出了“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么个故事,目的就是说诸葛亮非常聪明,在死前就安排好了身后之事。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掘,为了防止仇人上门破坏,所以他要求刘禅不要风光大葬,只安排四个军士抬着棺材南走,绳断下葬,这样的话后人就只能知道个大概方向,对于诸葛亮陵墓的具体位置根本发现不了。事实上,被要求去抬棺的四个军士,无论如何都活不了,要保证诸葛亮陵墓位置不被发现,这四个人必死无疑!即便他们成功地完成任务,回到成都后刘禅也会想方设法杀了他们。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故事其实并不真实,这个传说故事是说诸葛亮的遗体被送回了成都,然后埋在了成都的南边。但是根据正史记载,诸葛亮是被埋在了汉中的定军山,所以说这整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而后人编造出这么个传说,其实就是想说诸葛亮很聪明,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发现、被盗掘,所以想出了“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么个方法。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汉文帝为什么葬在白鹿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道汉文帝陵墓霸陵,很多人都会疑问为何放弃了祖陵区,将地址选在白鹿原。而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了昭穆制度限制被迫别葬,而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并兼顾扼守交通要道、防御东方诸侯的政治需要,同时汉文帝的个人情感,也影响到霸陵的选址。1、解决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史书记载:汉文帝之母薄氏原是

  • 献文帝是被冯太后毒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北魏献文帝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皇帝。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应该都希望自己在位时间越长越好,更别说心甘情愿的禅位了。而献文帝早早就有了禅位的想法,他很喜欢佛学,导致经常不误正事,后来决定传位给儿子,自己当太上皇。年纪轻轻就想养老的献文帝,最后却突然暴毙,死因成谜。后世认为献文帝的死和冯太后有关,他可能是被太

  • 楚国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国君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楚国从西周开始慢慢崛起,到了春秋早期,熊通称王和周室分庭抗礼。等楚庄王继位后,大败晋国从而称霸天下,楚国的强盛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此后楚威王起兵伐齐,又获得胜利,至此楚国幅员广阔,国力更是达到最鼎盛时期。那楚国历代国君,能力最强的究竟是楚庄王还是楚威王呢?其实他们两位都对楚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春秋和战

  • 朱元璋杀瓜农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说过朱元璋微服私访却杀了一位瓜农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和朱元璋有关的记载都数不胜数,其中肯定有杜撰的成分,但结合朱元璋的性格感觉也说得通。朱元璋本来就是底层出身,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十分了解民间疾苦,所以微服私访多半也是为了勘察民情。这点朱元璋做的还算不

  • 街亭之战马稷究竟有没有用错战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一出祁山,就因马稷街亭失守,导致出师不利。历史上,将街亭之战的失败,归结于马稷刚愎自用,擅自违抗诸葛亮的命令,在山上据守等于自断水源,马稷也是犯下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不过马稷虽然自负了一点,但他并不傻,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战事中完全凭借自己的性子行事。其实在南山据守也是经过马稷一番深思熟虑才得

  • 明实亡于万历是谁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明实亡于万历”这句话是出自《明史·;神宗本纪》,原文记载为“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等于是把明朝的灭亡都推到了明神宗身上,不过这句话说的真有道理吗?明神宗朱翊钧的确不是一位勤政的皇帝,还曾20多年不上朝,导致国家内部几乎停

  • 秦昭襄王为什么一定要除掉白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白起可以说是战国第一名将,一生指挥大小战役70于场,无一败绩。长平之战更是歼灭赵国45万军队,为此后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白起的下场却令人唏嘘,他为秦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最后却被秦昭襄王赐死,而且是在白起绝不可能威胁到秦昭襄王的情况下,难道秦昭襄王就如此狠心,乱杀忠臣么?白起的死让很多

  •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许攸从小便结识曹操和袁绍,他们三人算是发小关系,后来袁绍和曹操决裂,双方在官渡准备一决高下。当时许攸还是袁绍部下,但他和袁绍之间产生了摩擦,导致许攸决定叛投曹操,还为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之策。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大军为此后一统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许攸应该是曹操的大功臣,不过最后曹操却将许攸

  • 换做孙策就能一统三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孙坚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在乱世中都算十分厉害的人物。不过孙策却英年早逝,年仅26岁便被刺客所伤,最后不治身亡,只能把权利移交孙权掌管。如果孙策没死,他究竟能将东吴带领到一个怎样的地步呢?是会比孙权更好,还是说略差一些。不过有人觉得孙策能力是要比孙权强很多的,假如孙策没死说不定最后一统三国的人就是孙

  • 宋朝是如何将两餐变成三餐制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现代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餐,有时候晚上饿了还会来点夜宵。不过古人曾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双餐制,直到宋朝时期才变为三餐。根据古代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每日两餐。也就是说普通百姓每天只能吃两餐饭,可能就是上午一餐下午一餐。那宋朝究竟是如何把百姓的两餐变为三餐的呢?这就和宋朝时期发达的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