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文帝为什么葬在白鹿原

汉文帝为什么葬在白鹿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696 更新时间:2024/2/18 0:58:37

说道汉文帝陵墓霸陵,很多人都会疑问为何放弃了祖陵区,将地址选在白鹿原。而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了昭穆制度限制被迫别葬,而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并兼顾扼守交通要道、防御东方诸侯的政治需要,同时汉文帝的个人情感,也影响到霸陵的选址。

1、解决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

史书记载:汉文帝之母薄氏原是魏王豹妾妃。公元前204年,魏王豹死,刘邦薄姬有色,诏内后宫。汉文帝即位后,薄氏被尊为皇太后,其陵墓礼仪问题自然会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刘邦已葬长陵,古代有夫妻一体、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观念和葬俗,西汉也有嫔妃祔葬帝陵的制度性规定。因此,按常理薄氏应该入葬长陵,陪伴高祖左右。

然而,吕后此前已作为正妻与高祖合葬,长陵按规制是不能出现两座皇后陵墓,薄氏欲葬长陵,只能以嫔妃的身份祔葬,这明显贬低了已被尊为皇太后的薄氏。倘若如此,勿作他论,仅从情感来讲,汉文帝也是不能接受的。

古人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因此,汉文帝的陵寝离开咸阳祖陵区,另择新址。其母薄氏则以近孝文皇帝霸陵为由,顺理成章在霸陵附近以皇太后之礼营建陵墓,薄氏丧葬礼仪问题便迎刃而解。

2、碍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汉初,政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东方的政治势力,即六国旧贵族和异姓诸侯王;其二,北方的游牧部落,即匈奴。

为了消除这些威胁,汉高祖刘邦在分封不久,就确立了逐一翦除的方针,经过八年的时间,异性诸侯王的威胁几乎消灭殆尽,但六国余孽妄想复辟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另外,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虽以和亲的办法避免了大规模冲突,但匈奴仍不时南侵抢掠。

这些问题,汉初在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彻底解决,只好采取防范的措施来化解。皇帝陵墓的选址必然会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因为其附设的陵邑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防范手段。

汉高祖刘邦将陵墓建在与京城长安仅一水之隔的咸阳原上。长陵位于长安正北,控制着北向甘泉宫的驰道,由甘泉宫所在的云阳再向北,有直道直通北边长城防线。因此,高祖刘邦在此建设陵墓,设置陵邑,徙民移居,等于在京城北侧设了一道缓冲的防线。

此后,汉惠帝安陵又建于长陵西侧,同样也设陵邑,迁徙民众。此举不但加强了京城长安正北的防御力量,也能起到缓解来自西北威胁的一些作用。

汉文帝即位时,其父兄以陵墓的形式已经在京城北侧建起了一个缓冲地带,但长安以东除了关中东部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之外,却再无屏障。一旦关隘陷落,京城即危在旦夕。

秦末,刘邦攻破武关,进军霸上。秦王子婴很快就从咸阳出降。刘邦破秦不久,项羽突破函谷关进军鸿门,刘邦只得亲赴楚营,卑辞言和。这些史实都说明,函谷、武关失守,分居渭水两岸的咸阳、长安即无险可守。

所以,为防止京城受到来自东方的直接威胁,必须控制交通要道,缓冲压力,屏卫京师。在此情形下,汉文帝可选的措施之一,就是仿效其父高祖刘邦,在关键位置修建陵墓并设置陵邑,迁徙民众,形成屏障。

如此,霸陵的选择就只能在长安以东,其位置必然是东西交通要道的咽喉部位。基于以上考虑,汉文帝将霸陵建在白鹿原西北部,后又将其母薄太后的南陵,也建在西南约两千米处,同样设置了陵邑,这与安陵辅助长陵,加强其屏障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汉文帝的个人情感因素

汉文帝刘恒个人情感因素,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汉文帝不愿葬在父亲刘邦身边;其二,对原封地代国的眷念之情。

薄姬生了刘恒之后,就稀见高祖,随母生活的刘恒或许也稀见父面。这样,势必造成他与刘邦在感情上的生疏和隔膜。而同为刘邦庶子的赵王如意之母戚夫人,却日夜待御,赵王如意也常抱居前,刘邦也明言如意是爱子。两相对比,刘恒心中感受可想而知。

此外,汉文帝对自己早年的封地代国的眷念之情,可能也影响到了霸陵的选址。汉文帝幼年离京,与母亲在代国相依为命生活了十五年。代国虽北邻匈奴,多有边患,却给刘恒母子提供了一个避风港,因此,吕后曾欲将刘恒迁到河东腹地赵国,然代王谢,原守代边。

汉文帝即位后提倡节俭,很少出巡,但却四次巡幸代国,有一次还留居两三个月之久。此外汉文帝还将两个儿子刘武刘参封太原王,王其故地,可见其对代国的眷念之情。

据《汉书》载:汉文帝曾到霸陵巡视,家在赵国邯郸的慎夫人随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凄怆悲怀,顾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

史书记载的这个历史细节,使后人能够借此一窥汉文帝的内心情感,对其陵墓选址做出较为合理的推测。代与赵同在河东,位置比邻。汉文帝给慎夫人指示家乡的道路后,紧接着提到了陵墓之事,而且意凄怆悲怀,他应该是想起了视为故乡的代国。限于当时的条件,汉文帝不能远葬代地,因而只能寄望于百年之后,魂魄能够方便回归代国。

西汉杜邺曾言:骨肉归于后土,气魂无所不至,说明当时确有灵魂出游的观念。汉墓中的壁画、画像石等多有车马出行的题材,时人认为灵魂也需要乘车出行,这就需要道路。既然如此,灵魂的居所墓葬地,建在大道旁边自然会方便出入。由此可见霸陵的选址,汉文帝颇有用意。

另外汉文帝提倡薄葬,霸陵因其山,不起坟。为了便于防水,可能需要借助白鹿原高敞的自然地势,这大概也是霸陵选址的一个原因。

综上,汉文帝霸陵选址白鹿原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解决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其二,政治需要,即扼守交通要道,防御东方诸侯;其三,文帝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献文帝是被冯太后毒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北魏献文帝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皇帝。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应该都希望自己在位时间越长越好,更别说心甘情愿的禅位了。而献文帝早早就有了禅位的想法,他很喜欢佛学,导致经常不误正事,后来决定传位给儿子,自己当太上皇。年纪轻轻就想养老的献文帝,最后却突然暴毙,死因成谜。后世认为献文帝的死和冯太后有关,他可能是被太

  • 楚国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国君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楚国从西周开始慢慢崛起,到了春秋早期,熊通称王和周室分庭抗礼。等楚庄王继位后,大败晋国从而称霸天下,楚国的强盛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此后楚威王起兵伐齐,又获得胜利,至此楚国幅员广阔,国力更是达到最鼎盛时期。那楚国历代国君,能力最强的究竟是楚庄王还是楚威王呢?其实他们两位都对楚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春秋和战

  • 朱元璋杀瓜农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说过朱元璋微服私访却杀了一位瓜农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和朱元璋有关的记载都数不胜数,其中肯定有杜撰的成分,但结合朱元璋的性格感觉也说得通。朱元璋本来就是底层出身,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十分了解民间疾苦,所以微服私访多半也是为了勘察民情。这点朱元璋做的还算不

  • 街亭之战马稷究竟有没有用错战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一出祁山,就因马稷街亭失守,导致出师不利。历史上,将街亭之战的失败,归结于马稷刚愎自用,擅自违抗诸葛亮的命令,在山上据守等于自断水源,马稷也是犯下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不过马稷虽然自负了一点,但他并不傻,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战事中完全凭借自己的性子行事。其实在南山据守也是经过马稷一番深思熟虑才得

  • 明实亡于万历是谁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明实亡于万历”这句话是出自《明史·;神宗本纪》,原文记载为“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等于是把明朝的灭亡都推到了明神宗身上,不过这句话说的真有道理吗?明神宗朱翊钧的确不是一位勤政的皇帝,还曾20多年不上朝,导致国家内部几乎停

  • 秦昭襄王为什么一定要除掉白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白起可以说是战国第一名将,一生指挥大小战役70于场,无一败绩。长平之战更是歼灭赵国45万军队,为此后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白起的下场却令人唏嘘,他为秦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最后却被秦昭襄王赐死,而且是在白起绝不可能威胁到秦昭襄王的情况下,难道秦昭襄王就如此狠心,乱杀忠臣么?白起的死让很多

  •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许攸从小便结识曹操和袁绍,他们三人算是发小关系,后来袁绍和曹操决裂,双方在官渡准备一决高下。当时许攸还是袁绍部下,但他和袁绍之间产生了摩擦,导致许攸决定叛投曹操,还为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之策。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大军为此后一统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许攸应该是曹操的大功臣,不过最后曹操却将许攸

  • 换做孙策就能一统三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孙坚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在乱世中都算十分厉害的人物。不过孙策却英年早逝,年仅26岁便被刺客所伤,最后不治身亡,只能把权利移交孙权掌管。如果孙策没死,他究竟能将东吴带领到一个怎样的地步呢?是会比孙权更好,还是说略差一些。不过有人觉得孙策能力是要比孙权强很多的,假如孙策没死说不定最后一统三国的人就是孙

  • 宋朝是如何将两餐变成三餐制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现代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餐,有时候晚上饿了还会来点夜宵。不过古人曾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双餐制,直到宋朝时期才变为三餐。根据古代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每日两餐。也就是说普通百姓每天只能吃两餐饭,可能就是上午一餐下午一餐。那宋朝究竟是如何把百姓的两餐变为三餐的呢?这就和宋朝时期发达的饮

  • 魏延正史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蜀汉大将,更有常胜将军之称,是蜀汉后期十分重要的将领。不过魏延的结局却是被马岱所斩,原因是他和杨仪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矛盾,而且诸葛亮还判断魏延脑后有反骨,认为他日后必定会反,所以就让杨仪除掉魏延。不过魏延明明为蜀汉拿下无数功勋,为什么还会被怀疑是叛徒呢?正史中魏延的死因究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