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的无字碑是被李显抹去的吗?

武则天的无字碑是被李显抹去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95 更新时间:2024/1/19 20:09:49

世人都知道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除了她的传奇经历,还有她的无字碑。据说,武则天立下无字碑的原因,是要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自己不多加讨论,很多人也是因此而对武则天多了一些好感,毕竟这样豁达而且还是女帝,历史上仅此一人。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实无字碑上面原本是有字的,但是后来被李显抹去,成了一块无字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无字碑到底是武则天自己的意思,还是李显的授意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无字碑是什么时候立的

武则天陵前的一块无字碑,引发了后世无数人的猜想。有的人认为,是武则天自己这样要求的,因为她不想用文字既定自己,是好是坏留给后人评说。而有的人却认为,武则天其实已想好刻什么,是李显故意没有刻字的。

那么这块引发了无数猜想的无字碑,究竟是武则天自己交代的,还是李显故意不刻字的呢?

要推测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这块碑是什么时候立上去的。乾陵是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就立了两块碑,一块位于乾陵东面,一块位于乾陵西面。

而西面的这块是李治的,上面刻有五千多字的碑文,还是武则天亲自给丈夫写的。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了。这说明武则天从一开始,就准备了两块碑,并且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打算。

或许有人会说,西面的碑可以确定是武则天,为了李治而立的,那也不能肯定,东面那块也是她立的。说不定是她死后,李显为她立的呢?

这种可能性不大,我们知道武则天当皇帝,曾引发了很多质疑。特别是李唐宗室,对她颇有意见。李显也是凭借神龙政变,才重新夺回皇位,对他来说,父亲李治才应该是正统。

而另一方面,武则天留有遗诏,要李显去除自己的帝号,以李治皇后的身份入葬。所以就算李显要为父母立碑,也应该将父亲李治的碑立在东面才对,没道理反而让母亲的碑立于东面。

不仅如此,无字碑上面还刻了很多龙,龙是天子的象征,就算李显要刻,也应该给母亲刻凤才对,毕竟她遗诏说了要去除帝号。既然是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的,那么刻龙显然是不恰当的。

因此这块无字碑,很明显是武则天生前就已经立好了。同时,武则天已经想好了要刻什么字,为什么这样说呢?

2、无字碑其实是有字的

陕西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们,曾经对无字碑进行过仔细考察,他们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画有很多小格子。每个格子长4厘米,宽5厘米,并且排列得整整齐齐,总格子数大约为3300个。

也就是说,武则天大概已经想好了,要在自己的碑文上刻什么字。既然已经想好了刻什么,并且格子都已经画好了,为什么最后碑上面却无字呢?

因为这时候“神龙政变”发生了,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武则天也直接被赶下台来。失去权力的武则天,自然就没有能力继续为自己刻碑了,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人,自然也不会认同她之前的功绩。

这时候的武则天,为了保证自己晚年的生活,以及武家子弟的将来,便主动降低身份,说要去除帝号。李显一听很是高兴,也就对母亲极其孝顺,同时也准许武三思等人参与朝政。不过这样一来,之前拟好的碑文,就不方便刻上去了。

神龙政变发生于神龙元年正月,而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就在上阳宫病逝了。武则天临终前,交代了李显很多事,比如省去自己的帝号,赦免王皇后萧淑妃等等,那么她有提及刻碑文的事吗?

3、无字碑是不是李显的意思

有人认为,武则天一定是临终前想通了,才交代李显不要刻字,自己的功过是非,就留给后人评说。

不过我认为不大可能,武则天是何等人物,她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又怎么会认为自己有过错。再说她让人在碑上面画好格子,很明显已经确定好碑文,而且这些碑文,一定是经过反复斟酌,才让武则天满意的,上面肯定将她精彩的一生都概括进去了,她没理由不让后世知道。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是认为自己功劳太大,一块石碑也装不下,所以就让李显干脆别刻字了。

这一点也说不通,如果她认为自己功劳太大,从而一块碑装不下的话,那么她又何必早就将石碑准备好,并且在上面画好格子呢?由此可见,武则天一定会交代李显,要将碑文刻上去,而且最好一个字都不要改。

但这却给李显留下一个难题,怎么说呢?如果按照母亲的意思刻碑文,那么上面很多描述就不恰当了,特别是在武则天要求去除帝号后。可如果不按母亲的意思做,或者是重新拟写碑文,那就是违逆母亲遗愿了,这样做很不孝。

再者,如果李显照常刻上去,那么就是承认武则天的功绩,李唐宗室会不会同意呢?将来李显去了九泉之下,李家祖先会不会责骂他呢?相反如果更改碑文的话,就等于否认武则天的功绩,那么将来有没有颜面去见母亲呢?

想来想去,李显认为母亲是功是过,都不该由他来盖棺定论,所以干脆选择不刻字。这样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就留给后人评说了。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无字碑。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关羽到底有多大意,才能把荆州弄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段故事,很多人也都是非常熟悉了,不过这个故事的重点,除了失荆州,还有“大意”。大意的意思就是很马虎,换句话说,如果关羽当时仔细一些冷静思考一下,就不会丢失荆州了。但是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关羽也不是三岁小孩,为什么就那么大意

  • 秦朝为何根据身高来判断是否成年?为什么不是年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现在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先依据的就是他的年龄,而不是身高,年龄可以证明他生活的年岁,但是身高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同年龄也许有人很高,也许有人很矮。但是在我国古代,秦朝时期,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要依据的却是身高,次要才是年龄,为什么秦朝时期会是这样的规定呢?身高为何会成为判断是否成年的主要依据

  • 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还有武则天尊崇佛教的历史,觉得唐朝时期佛教应该是发展的非常好的,唐朝人应该都非常信奉佛教,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存在,那就是有一部分唐朝公主,或者一些很有名的女子,她们却选择去当道姑而不是尼姑,这又是为什么?如果佛教很盛行的话,为什么她们还会选择出家当道士?下面就让小编来给

  • 汉朝七国之乱时,为何匈奴没有趁机突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七国之乱,是汉朝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叛乱,其实当时距离汉朝建立年份也不算特别长,汉朝也还在发展当中,至少还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而匈奴一直以来也都是汉朝旁边的一大隐患,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也很少是和平相处的,但是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朝内部可以说是非常乱的,为什么匈奴没有趁此机会偷袭呢?今天

  •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诸葛亮料事如神,凡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为了让军队带着百姓撤退,他在西城上演空城计,直接城门大开。这反倒是让司马懿大军有了顾忌,最后不敢攻入城门,下令撤军。其实现实真的发生空城计,司马懿未必就不敢攻城,或许这件事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进展。但对于诸葛

  • 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夺取曹氏政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一提到曹魏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曹氏家族了,曹家创立了魏国政权,而且还一直都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然而最终却还是被司马家篡权了。但是篡权必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期必然会有很多的铺垫,那么司马懿最终在高平陵之变篡权之前,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了后来的结局呢?司马懿是如何一点点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呢?今天

  • 七国之乱爆发,匈奴为何没有南下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打算实行削藩,提升中央集权。根据晁错《削藩策》的说明,先要拿回楚王刘戊和赵王刘遂的封地,实际上削藩总会伴随风险,因为各个诸侯王不会任朝廷削弱自身力量。所以此后吴王联合楚王、赵王等人造反,七国之乱就这样爆发了。中原产生内乱,对于北方匈奴来说,算是一个南下的好机会,

  • 李典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李典这个人物陌生。李典是魏国名将,曾在博望坡之战和逍遥津之战立有战功,那李典的军事才华在三国究竟属于一个什么水平呢?今天就来简单跟大家分析下。其实李典比较特殊,他从小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兵法,后来才选择从军。史料记载,李典为人儒雅慷慨,从不与人争夺军功,颇有长者之风,所以

  • 崇祯帝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名将,曾多次率军击败后金,但因魏忠贤原因选择辞官回乡。等崇祯帝继位后,袁崇焕再次得到重用,于1629年击败皇太极,解救京师之围,立下大功。不过等待袁崇焕的结局却是遭凌迟处死,家人还被流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时崇祯帝给袁崇焕定的罪名是通敌,认为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以袁崇焕的人品,和他

  • 关羽离开曹操,真的是为了刘备张飞兄弟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对关羽那么好,自然是想要将关羽收为麾下,但关羽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两位兄弟,最终还是决定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这听起来的确是非常符合关羽的设定,非常重义气,不论什么境遇都惦记着自己的兄弟。但是,虽然这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关羽当真只是因为讲义气吗?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真的只是因为兄弟情深?下面就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