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为什么赐死孙霸

孙权为什么赐死孙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25 更新时间:2023/12/15 10:33:22

孙登死后,孙和被立为太子,而孙权第四子孙霸逐渐萌生夺嫡之心,想要取代孙和的太子之位。孙和虽是太子,但他和孙霸在礼仪上并没有上下之分,后来朝中有人议论,觉得太子身份毕竟更高,应该和藩王以作区分,此后孙霸和孙和关系逐渐恶化。孙霸企图心比较强,最后他诬陷孙和,导致太子被废。不过孙霸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去,孙权是以图谋害死孙和之罪将孙霸赐死,此事也是让东吴政权走向动荡。

1、鲁王

此人就是孙权的第四子孙霸,其母为谢姬。242年八月,在有司的奏请下,孙权册封孙霸为鲁王,同时让老臣是仪兼任鲁王的老师。当时,孙权只剩四个儿子在世,他最喜欢的就是孙霸,“是时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孙权最初也没有在意,“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这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注意,他们纷纷上书,“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

自此孙和、孙霸开始分开居住,两人的矛盾也由此而生。此时孙霸依然受到父皇的宠爱,而孙和却逐渐失去了孙权的信任。这是因为全公主孙鲁班(即孙大虎)一直说孙和及其生母王夫人的坏话,孙权信以为真,非常生气,结果“夫人忧死,而和宠稍损,惧於废黜”。就在孙和战战兢兢之时,孙霸对储位产生了想法。

2、党争

孙霸明白要想成为储君,必须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于是他积极与朝臣交往,拉拢了一大批支持者。此时,东吴朝中的大臣形成为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孙和,主要有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另一派支持孙霸,主要有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

太子、鲁王两派势均力敌,互相攻讦,引发政局的动荡,史称“南鲁之争”。“南”指的是太子孙和,因为他当时居住在南宫,而“鲁”指的是鲁王孙霸。这引起了孙权的注意,于是他在244年下诏,“禁断往来,假以精学”,也就是说,禁止两人与朝臣交往,让他们去专心学习。可是,孙霸并不甘心,他依然觊觎着储君的位置。

3、杀子

全寄、吴安、孙奇、杨竺这人是孙霸的死党,孙霸利用他们不断诋毁太子孙和,东吴的政局更加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意识到了危险,他对堂孙孙峻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也就是说,无论立孙和,还是立孙霸,都将埋下动乱的种子,索性两人都不立。

250年,孙权废掉了太子孙和,还赐死了蓄意挑起这场党争的孙霸,同时还处罚了两派的官员。孙权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稳定东吴政局,另一方面他想把皇位传给幼子孙亮!不过,孙权做梦也没有想到,孙亮即位后,东吴的政局更加动荡,先后发生了四次政变,三位权臣被杀,一位皇帝被废,许多重臣死于非命。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武则天的无字碑是被李显抹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世人都知道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除了她的传奇经历,还有她的无字碑。据说,武则天立下无字碑的原因,是要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自己不多加讨论,很多人也是因此而对武则天多了一些好感,毕竟这样豁达而且还是女帝,历史上仅此一人。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实无字碑上面原本是有字的,但是后来被李显抹去,成了一块

  • 关羽到底有多大意,才能把荆州弄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段故事,很多人也都是非常熟悉了,不过这个故事的重点,除了失荆州,还有“大意”。大意的意思就是很马虎,换句话说,如果关羽当时仔细一些冷静思考一下,就不会丢失荆州了。但是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关羽也不是三岁小孩,为什么就那么大意

  • 秦朝为何根据身高来判断是否成年?为什么不是年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现在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先依据的就是他的年龄,而不是身高,年龄可以证明他生活的年岁,但是身高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同年龄也许有人很高,也许有人很矮。但是在我国古代,秦朝时期,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要依据的却是身高,次要才是年龄,为什么秦朝时期会是这样的规定呢?身高为何会成为判断是否成年的主要依据

  • 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还有武则天尊崇佛教的历史,觉得唐朝时期佛教应该是发展的非常好的,唐朝人应该都非常信奉佛教,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存在,那就是有一部分唐朝公主,或者一些很有名的女子,她们却选择去当道姑而不是尼姑,这又是为什么?如果佛教很盛行的话,为什么她们还会选择出家当道士?下面就让小编来给

  • 汉朝七国之乱时,为何匈奴没有趁机突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七国之乱,是汉朝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叛乱,其实当时距离汉朝建立年份也不算特别长,汉朝也还在发展当中,至少还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而匈奴一直以来也都是汉朝旁边的一大隐患,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也很少是和平相处的,但是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朝内部可以说是非常乱的,为什么匈奴没有趁此机会偷袭呢?今天

  •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诸葛亮料事如神,凡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为了让军队带着百姓撤退,他在西城上演空城计,直接城门大开。这反倒是让司马懿大军有了顾忌,最后不敢攻入城门,下令撤军。其实现实真的发生空城计,司马懿未必就不敢攻城,或许这件事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进展。但对于诸葛

  • 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夺取曹氏政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一提到曹魏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曹氏家族了,曹家创立了魏国政权,而且还一直都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然而最终却还是被司马家篡权了。但是篡权必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期必然会有很多的铺垫,那么司马懿最终在高平陵之变篡权之前,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了后来的结局呢?司马懿是如何一点点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呢?今天

  • 七国之乱爆发,匈奴为何没有南下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打算实行削藩,提升中央集权。根据晁错《削藩策》的说明,先要拿回楚王刘戊和赵王刘遂的封地,实际上削藩总会伴随风险,因为各个诸侯王不会任朝廷削弱自身力量。所以此后吴王联合楚王、赵王等人造反,七国之乱就这样爆发了。中原产生内乱,对于北方匈奴来说,算是一个南下的好机会,

  • 李典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李典这个人物陌生。李典是魏国名将,曾在博望坡之战和逍遥津之战立有战功,那李典的军事才华在三国究竟属于一个什么水平呢?今天就来简单跟大家分析下。其实李典比较特殊,他从小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兵法,后来才选择从军。史料记载,李典为人儒雅慷慨,从不与人争夺军功,颇有长者之风,所以

  • 崇祯帝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名将,曾多次率军击败后金,但因魏忠贤原因选择辞官回乡。等崇祯帝继位后,袁崇焕再次得到重用,于1629年击败皇太极,解救京师之围,立下大功。不过等待袁崇焕的结局却是遭凌迟处死,家人还被流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时崇祯帝给袁崇焕定的罪名是通敌,认为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以袁崇焕的人品,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