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瑾从没打过胜仗,为什么还能成为东吴的大将军?

诸葛瑾从没打过胜仗,为什么还能成为东吴的大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210 更新时间:2024/2/5 7:29:38

历史上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常胜将军,但也有不少常败将军,他们打仗的时候,经常会吃败仗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就是他们能力不强的一种表现,因此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敬佩之情。然而在三国时期的东吴,诸葛瑾却是一个例外,他可以说几乎也是从来没有打过胜仗,但却能够成为东吴的大将军,这究竟是为何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诸葛瑾是怎样的人

诸葛瑾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才。诸葛亮的名字响彻古今,大多数人都知道,他的哥哥诸葛瑾却没有他的名气大,但是他同样也是优秀的人才。诸葛瑾,是现在的山东沂南人,他的父母亲先后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只能去投奔叔父家,然而诸葛瑾并没有一同前去,有人说诸葛瑾和继母去江东了,也有人说诸葛瑾和继母留在了老家。但是前一种说法大家普遍认同。

建安五年的时候,诸葛瑾的才能被孙权的亲戚弘咨发掘,并把他推荐给了孙权。他向孙权进言的时候,向来不明确表示,有什么想法也不会急切的进言,他是个比较聪明的人,每次他都是大概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诸葛瑾和孙权的想法有出入的话,他就会终止此次谈话的内容,转换到其他的话题上,他不是放弃了自己本身的想法,而是他会从别的话题中,继续阐述他的观点,来用另外的角度征求孙权的同意。

诸葛瑾是个特别能揣摩人心思的人。就拿一件事情来说,当时的吴郡太守朱治,他对孙权有过知遇之恩,孙权对他很是尊敬,但是这个朱治也有让孙权不满意的地方,孙权却不好意思当面责怪他,诸葛瑾知道后,他借用自己的思想来揣摩孙权的内心想法,从此孙权心里多年的疙瘩被他给解开了。

之后,因为某些原因,孙权还曾给校尉殷模定罪,很多大臣都为他求情,这样反而显得是孙权的不是了,孙权就更加恼火,跟大臣们争论的面红耳赤,唯独诸葛瑾在那里不说话,孙权觉得奇怪就说:子瑜,你怎么不发表意见?诸葛瑾说:我们都遭受了同样的灾难,自己的故乡被占领了,我们都抛家弃族,携老带幼的逃亡,主公对我们有恩,是殷模辜负了您的恩惠,是他自己的错误,作为臣子现在认罪也来不及了,我也不敢说什么。孙权听后,甚是感慨,就因为诸葛瑾的这些话,赦免了殷模。

诸葛瑾在战场上也是一个好的将才,在黄初三年的时候,他被孙权任命为左将军等职务,并且他还被封为了宛陵侯,就在这一年,曹真等人把朱然包围在江陵,诸葛瑾知道后,率领军队来援助,这次战役中,他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功劳,但是他用全力保住了部队的顺利进军。

诸葛瑾后期在战场上的时间比较多,因为可以看出来他是个文物双全的人才,他不仅担任过长史、太守等文职,他还担任过司马、左将军、大将军等武职。这样说来,他比自己的弟弟诸葛亮也不差,是个比较全能的人才。

2、常败将军诸葛瑾为何还能成为东吴大将军

在古代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打胜仗才能证明自己,如果每次你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或许你得不到主公的认可。可是东吴的诸葛瑾则是一个例外,他可以说是常败将军,一生打过的胜仗屈指可数,这一点和诸葛亮比起来则差远了。可是在孙权称帝后,一生败仗无数的诸葛瑾却成为了东吴的大将军,那么这是为何?

诸葛瑾一生打过四次大的战役,这些战役都影响着东吴,可是诸葛亮无一例外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战绩孙权不责怪他就算好的,可是他不但没事,而且还在不断的升官中。这样的情况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孙权为什么要重用诸葛瑾,是因为他不知道诸葛瑾打仗不行?

孙权当然知道,不然孙权每次何必在派出例如陆逊这样的大将一同前往?孙权知道诸葛瑾打仗不行,还偏偏每次打仗都让他去。关键是打输了没有惩罚,反而不断升官至大将军,孙权这是何意?其实综合当时诸葛瑾在东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点是:诸葛瑾是“淮泗集团”的标杆人物

这就像是蜀国的黄忠,诸葛瑾所代表的势力是孙权地盘中很庞大的一类,因此孙权想要稳固住自己的地方,那么在自己的朝中一定要有此势力的代表,并且官职还不能太低。而诸葛瑾一路高升就是这个原因。

第二点是诸葛瑾人际关系处理得好

诸葛瑾在东吴有着如此的地位,他在平时喜欢和人打交道。而孙权是个喜欢发脾气的人,而每次给自己善后的都是诸葛瑾,因此孙权需要诸葛瑾。

3、诸葛瑾是怎么死的

嘉禾七年(238年),弄政大臣吕壹遭到处死。先前,诸葛瑾、吕岱、朱然、步骘自以为武官,未有干涉吕壹一事。吕壹死后,孙权派遣中书郎袁礼斥责四人,指自己与四人恩犹骨肉,荣福喜戚,相与共之,自己政治上出错,理应上奏劝告,不应置身事外。

赤乌四年(241年)四月,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前将军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阳),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五月,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

同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死前嘱咐买棺服,办丧事要简约。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蜀汉实力不强,为什么还有人喜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三国时期哪一个国家的势力最弱,那一定就是蜀汉了,蜀汉可以说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排在最后一位的,国力也不强,土地面积也不大,是一个很弱的国家,然而现在很多人却还是最喜欢蜀国,三国之中对于蜀国的情感总是不同于另外的两个国家,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都是因为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吗?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

  • 曹操看上的张绣婶娘邹氏差点让自己丧命,后来曹操是怎么对她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曹操好人妻都是非常出名的,而在曹操看上的众多人妻当中,张绣的婶娘邹氏,可以说是让曹操损失惨重的一位了。张绣对曹操如此做法十分不满,因此追杀曹操,曹操也因此损失了曹昂、典韦、曹安民,甚至自己也差点丧命。尽管后来张绣还是归顺了曹操,但对于邹氏的结果,很多人也非常好奇,曹操会如何对待她

  • 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幕后黑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在《雍正王朝》的电视剧里面有这样的一段情节,史称毙鹰事件,也叫做海东青事件,八阿哥胤禩送给康熙帝的两只上等的海东青,到了康熙手里的时候,竟然已经成了死鹰,康熙因此大怒,甚至与胤禩断绝了父子之恩。其实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另有幕后黑手的人所做的事情,目的自然就是为了挑拨他们的关系,那么这个人究竟会是谁呢?

  • 为什么李世民只杀李祐不杀李承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恐怕怎么也没想到,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差点在自己身上重演。李世民有14个儿子,其中有两位在他在位期间有谋反的打算,一位是长子李承乾,另一位是第五子李祐。而李祐和李世民失信跟他喜好结交奸邪之人有关,最后李祐也是在万般恐惧之中决定谋反,但并没有成功。李祐被抓,导致太子李承乾的计划也跟着暴露,但李世民对

  • 李鸿章与盛宣怀的关系如何?有什么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在李鸿章去世之前,张爱玲的祖母曾经怒斥盛宣怀、袁世凯乃小人。其实,盛宣怀、袁世凯二人与李鸿章的关系,盛宣怀更近。袁世凯更多的是依靠吴长庆的关系,和李鸿章的关系更隔着袁氏长辈。盛宣怀从1870年正式协助李鸿章开始,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基本都是“利益一致”的,但为何李菊藕会说盛

  • 洋务运动的价值在于什么?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清末时期的洋务运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个半世纪了,那么洋务运动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历史价值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国家去学习,把别人的能耐学到自己身上。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以自己的国家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才能使我们获得成功。然而,洋务运动中最核心的人物李鸿章、左宗棠,他们二人的不同

  • 蜀将王平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汉中之战,王平跟随魏军与刘备展开交战,结果曹操战败,王平得以投蜀。此后王平深受刘备重用,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得以发挥,北伐期间多次跟随诸葛亮出战,还曾顺利抵御曹爽的进攻,镇守汉中立下功劳。有很多网友不理解王平为何要投蜀,因为就国力来看明显还是魏国更加强大一些。实际上促使王平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多方面因素,那

  • 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传承了千年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随历史比较感兴趣的朋友们都知道,300年的时间是封建王朝很嫩跨越的障碍。西汉享国210年,唐朝享国289年,明朝享国276年,至于清朝,即使从1616年算起,它的统治时间依然没能超过三百年!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境内有一个非常小的政权,却存在了一千二百多年,统治时期甚至超过先秦时期的夏、商、周,这

  • 曹操选拔人才真的只看才能,不看品德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只注重个人才能而忽略品德,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恐怕这里面是有一些误解存在,曹操并非不注重品德,而是对人才的评判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当时多数人所遵循的传统不太一样。如果只是看演义的话,可能会对曹操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所以想要了解真正的曹操,正史上的描述更加重要。下面就来分析下曹操

  • 李自成为何能兵不血刃进入北京城?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不过李自成并没有发动总攻。到了第二天,守城的太监打开了彰义门,至此北京城陷落。19日清晨,崇祯帝自缢在了煤山。北京城是明朝最城防最坚固的城市,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崇祯帝手中还有十几万京军。可是,李自成为何兵不血刃,仅用两天就进入城中?许多朋友都认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