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尉迟恭是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功臣?

为什么尉迟恭是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功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078 更新时间:2024/1/4 22:37:24

尉迟恭,作为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门神之一,他在历史上也是很厉害的,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自己夺得太子之位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尉迟恭就是玄武门之变当中的最大的一个功臣了。只不过,尉迟恭究竟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最大的功臣呢?既然尉迟恭劳苦功高,为什么后期却会被李世民所冷落呢?这中间究竟又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做了什么

在玄武门兵变中,尉迟敬德射杀齐王元吉,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六月四日清晨,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在行至玄武门附近时,随声李世民一声“大哥”,建成被老弟李世民一箭毙命。元吉没料到二哥会来这么一手,惊慌之下连弓都拉不满了,只得策马狂逃。尉迟敬德率七十名精兵紧追不舍,慌乱之中李元吉落马,藏身于树林。而此时李世民的战马被树枝绊倒,李世民被掀翻落地。李元吉见状,立即夺过李世民的弓,用弓紧勒李世民的颈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从背后稳稳射中李元吉。这其实并不是尉迟敬德第一次搭救李世民。当年在征讨王世充时,尉迟敬德就曾从单雄信手中救下李世民一命。

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在玄武门遇险的消息立马传至太子宫和齐王府。太子宫副护军薛万彻立刻调集两千人马直扑玄武门护主。在玄武门混战的同时,太子宫翊卫军骑将军冯立准备分兵攻打秦王府,而此时的秦王府其实是兵力空虚的。又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出现了。太子宫、齐王府的人马一看主子都已挂了,人心顿散,斗志全无,马上溃败下来。尉迟敬德又立了一大功。

尉迟敬德搞定了前方,又奏命回宫为李渊“护驾”。名为“护驾”,实则“逼宫”,逼李渊交出兵权。李渊倒也识趣,顺水推舟地下了诏令:李世民统一节制兵权,太子宫、齐王府军队不得抵抗。玄武门流血冲突至此完全平息。

在玄武门兵变的善后工作中,在尉迟敬德的建议下,李世民赦免了百余人太子、齐王的旧党,其中不乏魏征、薛万彻等能臣。这个建议为结束动荡政局、稳定人心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玄武门兵变从策划、实施到善后,尉迟敬德是头号功臣,居功甚伟。兵变后,李世民对这位功臣也是大手笔的赏赐。李世民把齐王元吉的五子斩首后,又把弟媳杨氏占为己有。而齐王府那座大宅子就赐给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亲手射死了齐王,又砍下了人家的脑袋,住在齐王府,不知道心里有没有阴影啊!

李世民登基后,尉迟敬德又官拜右武侯大将军,封爵吴国公,圣眷日隆,毕竟人家在关键时刻力挺李世民。

2、为何尉迟恭后期受到冷落

李世民将唐朝发展到了一个高度,贞观之治,国家相当繁荣。他能够发展唐朝,还得说他是皇帝,他最开始可不是太子是秦王,后来玄武门之变,才当上太子,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唐朝了。

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的功臣有很多,但最大的当属尉迟恭。为什么说是尉迟恭呢?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打算除掉太子还有齐王,当时双方开始交战。李世民被骑马被树枝刮倒在地,真是关键时候出错啊。这个时候齐王抓住了机会,打算杀了李世民,还好有尉迟恭的出现,及时出手拯救了李世民,击杀了齐王。

拯救李世民算是一方面,还有就是逼迫李渊。当时太子和齐王被杀,外面还在交战,这个时候尉迟恭找到李渊,名义上是李世民要求保护皇帝,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尉迟恭说,太子和齐王造反,还好有秦王及时平定叛乱。

尉迟恭还说,希望皇上能够封秦王为太子,让位秦王。要知道当时手持兵器去的啊,这说好听是保护,实际上却是逼宫啊。

要说这尉迟恭老实憨厚,对于李世民也是十分的忠心,为什么后来没有得到皇帝喜欢呢?反而不怎么待见?这还不是他自己的问题,古人虽然都很忠义,但武将都一个脾气,倔。而且还很高傲。要说你确实有功,有些倔,高傲也没什么,但是也得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啊。你虽然有功,但是被人不也是一样吗?为什么别人没有这样,反而你这么特殊呢?

皇帝也不傻,也都看在眼里。就你自己那么狂,还是居功自傲,所以不受皇帝的待见。这要是别的皇帝,要是放肆的话,恐怕都会被治罪的。尉迟恭还是赶上了一个好皇帝啊。

3、尉迟恭是怎么死的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李世民由洛阳出发,亲征高句丽。十七日,李世民下诏令太子监国。已经在家养老的尉迟敬德上书进言:“皇上如果亲自到辽东去,皇太子眼下又在定州,洛阳、长安都是国库所在地,虽然有守卫部队,但兵力还是很薄弱。到辽东路途遥远,令人担心发生意外事故。再说征讨一个边远小国,不必麻烦皇上御驾亲征,请把这事交给一位优秀将领,自然可以按时摧毁敌人。”唐太宗没有采纳,而是命令尉迟敬德以原来的官职身份行使太常卿职权,任左一马军总管,跟随唐太宗到驻跸山打败了高丽。班师回朝后,尉迟敬德仍旧退职家居。

尉迟敬德晚年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圹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予以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

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李治按尉迟敬德的功勋,追认他的父亲为幽州都督。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658年12月25日),尉迟敬德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李治为他举行悼念活动,三天不临朝理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并下诏追认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今陕西礼泉县东北)。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黑闼是被谁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刘黑闼是隋朝末年起义军领袖,他年少便与窦建德结交,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后来刘黑闼加入瓦岗军,等李密被击败后,刘黑闼回到河北,依附窦建德。此后刘黑闼便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他带领窦建德旧将起兵,期间多次和唐军作战,起先双方互有胜负,不过唐军更加壮大。最后刘黑闼被李世民击败,但死于李建成之手。刘黑闼究竟是

  • 大禹手上的叉子真的能治水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属于农耕文明,治理国家和国库开销大多数都是需要依靠着老百姓的农赋收入的,如果常见的风调雨顺,那是能够创造盛世的。可若是遇上旱涝天灾那便只会害得百姓流离失所。而想要调节旱涝问题带来的影响,就要注重水利建设,所以凡是兴水利的时代,天下便能相对安稳。要论中国历史上治水第一人则非大禹莫属,

  • 三国后期,蜀国有谁能与张郃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是蜀国鼎盛期,能和张郃一战的将领有不少,而且都不虚张郃。不过到了三国后期,关羽、张飞都不在了,赵云也是年事已高,蜀国还剩谁能与张郃对阵呢?其实张郃非常有实力,后期也是在魏国熬成了一员大将,地位显赫。诸葛亮北伐期间,张郃是他的主要对手之一。虽然张郃最后死于蜀军之手,但有司马懿故意陷害之嫌,据记载&

  •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戊戌变法作为清朝末期,清政府实行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虽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变法对于历史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而当时,支持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与反对派的首要人物慈禧太后,对变法当然是持有不同的意见的。而且慈禧原本就想要将光绪皇帝废黜,换成另一个人,人选已经都找好了,但是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

  • 崇祯帝为何甘愿将自己吊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知已无力回天,便和王承恩登上煤山。后来崇祯帝亲手杀了昭仁公主,将长平公主重伤,还逼张皇后自尽,最后崇祯帝流着泪吊死于煤山。当然,崇祯帝这样做,完全是担心自己家人落入敌人手中,会遭受更惨烈的对待。不过崇祯帝一定要选择这条路不可吗?或许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向南边转移,而是要寻短

  • 诸葛亮为何攻不下陈仓?数万大军拿不下一千守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关于陈仓这个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了吧,这说的是韩信攻下陈仓的事件。而时间来到三国时期,同样还是这个陈仓,诸葛亮却始终无法攻下,而且诸葛亮是用数万大军来对抗只有一千守军的陈仓,竟然一直都没有拿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陈仓有什么

  • 金国愿意归还中原,为何宋高宗却不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又分为南宋和北宋,而这两个时期的分界事件,就是靖康之耻了。金国占领了中原地区,还将宋朝王室掳走,从此开启了南宋时期。因此,被占领的中原对于宋朝来说,一直都是想要收复回来的失地。但是曾经金国想要主动将占领的中原地区归还,却被宋高宗拒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宋高宗为何拒绝金国归还中原,这其中又有什么秘

  • 赵国如果不接受上党,能避免长平之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长平之战的起因,是源于赵国接受了上党郡,这才引来了秦国对赵国的攻击,而长平之战又让赵国元气大伤,灭亡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看是什么时间了。而当时赵国其实本来也是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接受上党,另一种是选择不接受,赵国做出了第一种选择,得到了这样的结局,那么如果赵国做出第二种选

  • 民国四大家族陈家的前世是哪里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陈其美,出生于浙江湖州,1906年去往日本,同年进入同盟会。1908年期间反华领导反清革命,在武昌起义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在上海率先举旗响应。沪军都督府成立后,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孙中山誉其“于民国之功,固已伟矣”。陈其美胆大心狠,在国民党人中素以“四捷&rdq

  • 康熙乾隆都下江南,为什么雍正不出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康熙帝和乾隆皇帝,都曾经有过下江南的历史,这也就给很多小说家创造了很多编写故事的机会,有不少都是因为下江南而发生的“风流韵事”,就此牵扯出很多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自然都是虚构的了。而康雍乾的三位皇帝,爷爷和孙子都下江南了,雍正却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甚至别说下江南,他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