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13 更新时间:2024/2/5 7:15:39

唐宋这两个朝代可以说进行了很多改革,唐朝发展出了强盛的经济,并且确定科举制。而到了宋朝,科举制被更加重视,而且算是真正给了寒门子弟一个高升的机会。其实唐朝科举和宋朝科举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宋朝重文轻武,并且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无论是谁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下面就重点讲讲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其中的利弊。

1、创立殿试,设立三级考试制度

宋朝以前,贡举分为解试省试两部分。唐朝时期,武则天曾殿前试人,到了开宝六年,宋太祖正式创殿试。

起初,创殿试是为了防止世家门第打压寒门,后来殿试却逐渐成为巩固皇权的工具。宋朝初年,殿试较为随意,其时间和频率皆由皇帝主观意愿决定。比如宋太祖两年开一次,宋太宗一年开一次,宋仁宗两年开一次,宋英宗三年开一次,直至宋真宗时期,殿试才逐渐稳定。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自太祖开宝六年以三月覆试于讲武殿,累圣相传,廷试率以三月”。

宋朝的殿试虽然名义上由皇帝主考,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要依靠临时的殿试官。

其中有负责将考生个人信息编号的编排官;有负责封弥考卷,誊写试卷的封弥官;有负责检查誊录的对读官;有负责检查考卷有无“杂犯”的初考检点试卷官;有负责评价考卷文采的复考检点试卷官;有对考卷进行初评的初考官;还有决定考生等第的详定官;有负责检查作弊的巡捕官和唱名赐第的读卷官等等。

他们无一不是皇帝心腹,而且为了保证考试的相对公平,他们大多都是临时考官。

《杂朝野记》中记载这些官员说:“殿试以馆学、郎官四员充初覆考官,以余官一员充点校试卷官,侍从二员充详定官,两省二员充编排官”。

为防止作弊,殿试中又设锁院制、糊名制、封弥制、誊录制。这几个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铲除了荐举制度,极大地保证了科举的公平性。

欧阳修评价殿试说:“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日,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能得欧阳修如此评价,足以见得殿试制度对于宋朝一代汲取人才的帮助。但科举制也并非绝对公平,在政治昏暗的时代,这些制度都形同虚设。如南宋奸臣秦桧为让自己人做官,偷拿考试题目,大行舞弊之事。

故科举制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是否清明。

2、废除过堂,设计谢朝制度

唐朝时期,进士放榜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拜谒宰相,此过程又被称为“过堂”。当日同知贡举官陪同学子到中书省门前,状元陈词“今月日,礼部放榜某等幸忝成名,获相公陶铸之下,不任感惧。”

为了加深知贡举官与及第举人的关系,唐朝还特设“谢主司”与“曲谢”的活动。此举虽让及第举人拥有自己的人脉,可却容易造成新贵与权臣结党营私。

科举的意义便是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若这些人不再“干净”,那于帝王而言,他们便成了隐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宰相虽是文官之首,但他毕竟是一人之下的臣子,若及第举人皆以宰相为尊,那皇帝便难以培养自己的班子。故宋太祖时期,便废除了过堂制度。

《贡院杂录》中记载:“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一日,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应名姓次第发榜时,并须据才艺高低,从上安排,不得以只科为贵。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同时宋太祖还创立了谢朝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

3、创立特奏名制度

科举一路无疑是寒门子弟的希望,他们十年苦读只为一朝。然科举之路并非想象中容易,就连三朝大臣欧阳修,也曾两次落榜。在没有心理疏导的年代,希望越大便代表着失望越大,在心灵极度崩溃下,有人甚至不惜落草为寇,报复朝廷。

唐朝诗人孟郊落榜后写下《长安羁旅行》:“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短短10字,便写出落榜的无限凄凉,面对别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对比自己的一叫千愁并,鲜少有人不为之神伤。

更有甚者,不埋怨自己学识不够,埋怨朝廷处事不公。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他屡举进士不第,便开始质疑唐朝科举制的公平性。最后索性不再走科举之路,反而踏上了贩卖私盐,谋逆之路。

宋朝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故而设特奏名制度。“特奏名”顾名思义便是将殿试或省试落选的举人统计起来,若他们考到一定次数,便可直接参加附试获得进士出身。

《宋史》中记载:“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特奏名制度最终形成于宋真宗时期,当时规定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者可许奏名。

宋仁宗时期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

特奏名制度不仅彰显宋朝仁慈,笼络了人心,还给予落榜考生希望。让落榜考生与初考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利于宋朝文化发展,也利于宋朝官员质量的提高。

4、改革取士科目

宋朝之前,科举考试不仅考学子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能力,还考他们的文笔。故学子们本末倒置,刻意去追求词藻的华丽,反而忽略了语句之间的逻辑性。

长此以往,这便成了一种劣性风气。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发现了这个弊病。

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到:“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他本想对科举取士进行改革,可保守派太过顽固,他的计划也胎死腹中。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分析时弊提出变法,他将试策定为考试的唯一形式,又编写《诗经》、《尚书》、《周礼》定为科举的依据。

虽然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但他却给后入开拓了新思想,为科举制铺了一条星光大道。

宋朝的科举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后人对它褒贬不一,虽然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但是却也禁锢了文人的思想。

它虽给了寒门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也确实存在舞弊行贿的勾当。它于好于坏,不该用我们上帝的视角去评判,但在封建社会,它的利肯定是远远大于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董偃和刘嫖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并没有具体记载董偃的死因,只知道他是30岁去世的。不少朋友都会好奇董偃和馆陶公主刘嫖之间的关系,董偃从小长相俊美,后被刘嫖看上,便让董偃在他府上学习读书,实际上两人存在通奸关系。不过当时董偃只有十几岁,而刘嫖已经60多岁了,两人年龄差距相当大,刘嫖真的会对这样一位少年动情吗?刘嫖死后还主动要求

  • 武则天真的去了感业寺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武则天,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咱们国家封建王朝唯一正统的女皇帝,被称之为“千古第一女皇帝”,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她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历经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四朝,有过丧夫、丧子、丧女之痛,是“五品才人”也是“感业寺尼姑&

  • 诸葛亮为何也不重用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一生可以说都没有受到重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赵云就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而刘备死后,诸葛亮同样也没有重用赵云。赵云在很多人心目当中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了,赵云的形象可以用忠肝义胆来形容,而且在三国时期是难得的一个人物,但是为什么始终却得不到重用呢?刘备是如此,诸葛亮对他也是如此,难道是因为赵云自

  • 周瑜是不是心胸狭窄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只是看《三国演义》,可能对周瑜身上的标签就是“心胸狭窄”这四个字,本想和诸葛亮一决高下,最后还被活活气死,只留下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但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并非如此,他应该不会小气到和诸葛亮斤斤计较,以当时周瑜的地位来看,诸葛亮和他完全不是一个

  • 赵括被围长平两个月,赵王在干什么为何不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两国之间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赵括战败,也因此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谈,而白起也成为杀神一般的存在。长平之战当中,秦国偷偷换掉了主将,而赵国一方还以为赵括面对的是王龁,却没想到已经换成了白起,赵括面对白起,输得很惨,自己也在战争中身亡,但当时赵括被白起围困在长平有两

  • 胡亥真的是合法继承人吗?有没有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秦朝时期,秦始皇传位的时候,原本是想要传给扶苏,但是被赵高篡改了遗诏,胡亥篡位成功,扶苏被逼自杀。这件事情是被记录在《史记》当中的,但是这件事情也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认为胡亥根本其实就是合法的继承人,他并没有篡位,换句话说,就是说秦始皇原本就是要让胡亥继承皇位的,而不是扶苏。究竟哪

  • 康熙皇帝和胤祥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胤禛能够夺嫡成功,离不开十三阿哥胤祥的帮助,能看出,胤祥同样是一位能力非常出众的皇子。胤祥小时候便得到康熙帝的宠爱,据说康熙每次离京都要带着胤祥,父子俩的关系十分融洽。不过等胤祥长大后,却在康熙帝面前失宠,甚至遭到打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52诗经网就准备跟各位讲讲有关胤祥的故事,要是感兴趣的

  • 魏惠王之后,魏国为何就衰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很多国家强盛、衰落,不断进行的一段时期,其中一个大国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相继努力之下,魏国的形式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可以说,如果后面的君主能够好好发挥一下,走上巅峰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魏惠王却没能好好的将魏国带入一个更高层次,相反,在魏惠王之后,魏国就这样衰落下去了,这究竟是什么原

  • 刘备统治时期的蜀汉,百姓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人们每次提起三国时期的时候,都知道魏蜀吴三个国家,也知道三个国家相互之间的各种争斗,或者联合,都是当时那些风云人物的事迹,但是却似乎很少关注百姓们的生活。尽管后世对于刘备推崇备至,但后世人毕竟没有受到过刘备的管理,那么在当时,刘备治下的蜀汉,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不看刘备这个人,只看他治下

  • 赵奢是如何重创秦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赵国崛起后,和秦国并列为两强,所以交手在所难免。公元前269年,赵国和秦国在阏与展开了一场战事,当时秦国派出约10万兵力,赵国则没有详细数字,秦军虽然将阏与包围,但赵奢献出奇谋,打赢了这场艰难的战役,最后重创秦军,一战成名。那这次就趁此机会,跟各位讲讲阏与之战的故事,以及赵奢是如何击败强大的秦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