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给宋辽金修史,为什么不给西夏修史?

元朝给宋辽金修史,为什么不给西夏修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559 更新时间:2024/1/15 19:52:29

我们知道,古代的史书一般都是后世朝代给前一个朝代修史的,但是毕竟年代不一样,再加上朝代更迭,相互之间必然会有一些战乱,所以史书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确信,可信度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不过在元朝时期,给之前的宋朝修了史书,这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除此之外元朝还给辽金都修了史书,却唯独没有给西夏修史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何辽朝和金朝都有史书,偏偏西夏没有?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蒙古人对于西夏的仇恨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主力南下攻打西夏,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背信弃义的西夏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久经沙场的蒙古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西夏首都中兴府下,将中兴府团团包围了起来。

面对蒙古人的进攻,西夏人困守中兴府长达半年的时间,仍坚持抵抗到底,誓死不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内渐渐粮尽援绝,百姓甚至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大量军民患病,破城的愁云整日笼罩在中兴府这一座孤岛上空。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虽然中兴府的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但无奈天不遂人愿。

公元1227年六月间,中兴府发生强烈的大地震,中兴府内无数房屋倒塌,大量无辜百姓死亡,军民死伤惨重。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围攻还未停止,震后城内爆发了可怕的大瘟疫,中兴府内人心惶惶。

地震和瘟疫的爆发,沉重地打击了笃信佛教的西夏军民,他们认为这是老天要灭亡西夏,至此城内军民彻底放弃了抵抗的决心,走投无路之下,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只得派人向成吉思汗请降。

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途中由于围猎的时候坐骑受惊跌落马下摔成重伤,不久之后便病情恶化高烧不起,但仍坚持指挥围攻中兴府。在接到中兴府内投降的请求后,成吉思汗虽然表示同意,但是自知不久于人间的成吉思汗还是向儿子和心腹大臣传达了命令。

由于西夏历代国主性格反复无常,成吉思汗害怕西夏人知道他去世的消息后会反悔拒不投降,因此他交代在他死后秘不发丧,等夏主前来投降之时将其杀掉,并且将中兴府内的军民也全部杀掉。交代完不久后成吉思汗便撒手西去了。

在蒙古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凡是主动投降的城镇成吉思汗都会保证城中军民的生命安全,但是面对中兴府的投降成吉思汗仍然坚持屠城,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对西夏人的仇恨。

大汗死在了征讨敌国的战争中,因此蒙古人认为成吉思汗的死是西夏人造成的,再加上远征期间西夏对蒙古人的激烈抵抗,所以在投降之后蒙古人不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甚至连西夏王陵也被洗劫一空,由此可见蒙古人对西夏人的仇恨之深。

在这两种仇恨的交织之下,我们也很容易就理解在元朝立国后为什么不给西夏人修史。

2、中原王朝正统观念之争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个王朝灭亡后,新兴的王朝便会主动承担为前朝修史的重任。这就是所谓的“易代修史”,即“兴朝而修胜国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作为新王朝沿袭的正统地位和合法性。

元朝史官在修史时,出于正统性的考虑,该把并存的宋、金、辽谁归为正统而意见不一。一派主张“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另一派则坚持“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就这样修史问题一拖再拖,结果从元世祖忽必烈时代一直拖到了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时期。

最后还是在宰相脱脱的建议下,元顺帝下令给宋、辽、金各修一史,这一争论才告完结,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对于王朝正统性的重视。

元朝史官在宋、金、辽三国谁是正统的地位上争了七八十年,但是对西夏的态度确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西夏肯定不是正统王朝,因此在是否单独立史的问题上连考虑都不考虑。

虽然西夏国君在国内自称皇帝并和宋、金、辽死磕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大部分的时间西夏不是接受宋朝岁赐约为兄弟之国就是接受辽金招抚纳金称臣,夹在宋辽和宋金之间苦苦生存。对于深受儒家影响、讲究气节和骨气的史官来说,西夏完全一个墙头草,也难怪元朝史官不把他当回事。

尽管不给西夏单独立史,但是西夏作为一个盘踞中国西北近200年的王朝,它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影响终归还是不能抹杀的,因此史官在编撰宋、金、辽三史时都给西夏单独列传,把他归入了和吐蕃、大理、高丽等国一类的外国列传当中。

3、西夏相关史料的缺乏

在西夏立国之初,为了彻底断绝和汉文化的联系,加强党项民族内部的团结,好为自己称帝做准备,李元昊不仅要求国内民众剃发易服,还和自己的心腹大臣野利任荣创设了天书般的西夏文字。

“始尝以己意造蕃书,令谟宁野利任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体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用以纪事。”

在创设了西夏文字后,李元昊便下令“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在国内全面推行西夏文字以代替汉字。西夏统治者不仅将来自宋朝、吐蕃和回鹘等地获得的书籍全部翻译成西夏文,连西夏本国编撰的国史大多也都是以西夏文字记载。

由于西夏文字字体繁冗复杂,因此在百姓中间很难真正普及,只有受过专门教育的官员和读书人才能掌握。文字是文明的载体,由于国史大多由西夏文字记载,因此在百姓中间关于西夏国的历史很少能够很好传承下去。

西夏末年在与蒙古人连年的战争中,西夏文明遭到了空前的灭顶之灾。特别是蒙古军队攻入西夏首都中兴府后,为了给成吉思汗报仇雪恨,蒙古军队对中兴府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性屠杀。不仅为数不多的认识党项文字的贵族官员遭到了屠杀,而且许多西夏典籍也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很多关于西夏历史的记载也都随之烟消云散,留存下来的文字根本不足以对西夏单独立史。

在修撰一部史书时,史官需要大量的一手史料来旁征博引。西夏灭亡后,经过蒙古大军的洗劫和破坏,后人不仅没有够的一手史料去认真探寻这个王朝失落的足迹,就连西夏遗民口述传承的历史也有些许神话色彩。因此编纂一本像辽、宋、金一样记叙详细且真实的西夏历史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是由多种历史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虽然元朝不给西夏修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是却给了当代的我们更多的机会去主动探索和了解这个神秘的国度和这个失落的文明。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汤若望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汤若望是今德国科隆人,他28岁来到中国,当时正处明朝末年。后来汤若望一心钻研中国文化,并且慢慢掌握了一口北京官话,这一待就是47年。汤若望曾在康熙年间被封为“光禄大夫”,这可是个一品官,可见当时汤若望在国内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汤若望一生都致力于传教,他还对清朝历法修订有过贡献

  • 赵云和张飞谁更勇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朋友都喜欢拿蜀汉五虎将相互作比较,那这次我们就打算讲讲赵云和张飞到底谁更勇猛一些。其实论人气,可能赵云会略高一筹,毕竟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的故事太出名,而且很好的体现出了他在战场上的突围能力,可能整个三国时期的武将,能和他相提并论的都不多。不过张飞也不赖,曹魏的八位将领都不能缉拿张飞,可见这两兄弟

  • 太平公主为什么把张昌宗献给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得到武则天宠幸的张昌宗其实是太平公主推荐给自己母后的,后来张昌宗又把自己的哥哥张易之介绍给了武则天,称其善于炼药,才干更是比自己还强。其实张昌宗是太平公主钟意的男宠,她干嘛要把自己喜欢的人献给武则天呢?太平公主曾在二婚期间大肆保养男宠,还与朝臣通奸,可能她身边也不缺一个张昌宗。只是后人喜欢把张昌宗和

  • 曹操想杀左慈,为什么却又没杀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左慈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了,他是汉末时期的一个道教的人物,后世很多人称他为“仙人”,有关左慈的事情也都是非常神秘的,再加上史书的记载并没有特别的详细,因此关于左慈这个人,也未必就很了解。据说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对左慈可以说是非常痛恨,总是想要杀掉左慈,可是最终却始终没能杀

  • 明朝官员上班时间是怎样的?揭秘明朝作息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如今上班族的生活,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996”,过了星期三就等于翻过一座山,过了星期五就只剩一上午。这是如今很多上班族的真实写照。整个一年当中,最令上班族快乐的时候,恐怕就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了。“笑看人间沉浮事,闲坐摇扇一壶茶”,在这节奏飞快的社会

  • 黄巢起义军能够横扫大半个唐朝,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最终,都经历过农民起义,唐朝末年就爆发了黄巢起义,是由黄巢领导的民变,而且黄巢起义势力不容小觑,能够横扫大半个唐朝,导致唐朝国力大衰,最终也距离灭亡不远了。不过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了,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黄巢起义如此声势浩大,而且势不可挡,又

  • 宋朝时期的服务业有多先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这是钱穆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在与多数人印象当中宋朝的积贫积弱不同,在整个中国的历史当中,宋朝时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在历史的形成和联系当中,中国的宋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时期,在学术上因此有着

  • 西汉东汉是一个血脉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西汉也汉朝这东汉也汉朝,那么有的人问了,既然都是汉朝,那么这个最后大家都想问了,这个西汉和这个东汉是否都是一个血脉的呢?这个西汉和东汉的皇室们是不是一家人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刘秀是不是西汉的皇族呢?这个一

  • 诸葛亮每日能食一斤米,为什么司马懿判断他将命不久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五丈原,司马懿却摆起了铁桶阵,任诸葛亮如何激将,都坚守不出。后来诸葛亮派使者求战,司马懿问使者诸葛亮每天能吃多少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听后司马懿便判断诸葛亮恐将命不久矣。三四升米到底有多少?为何司马懿仅凭这点就能得知诸葛亮要死了呢?其实三四升米并不少,真

  • 朱棣为什么选择离开南京,在北京建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朱棣算是削藩政策的受益者,如果朱允炆当年不削藩,他恐怕还当不上明朝皇帝。等朱棣继位后,削藩依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这点朱棣心知肚明。不过很多人不理解,朱棣为什么选择离开南京,要到北京建都,就气候条件来看,南京肯定好于北京,而且南京的底蕴也更加浓厚。迁都不是小事,朱棣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