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为什么选择离开南京,在北京建都

朱棣为什么选择离开南京,在北京建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784 更新时间:2024/2/5 7:15:02

其实朱棣算是削藩政策的受益者,如果朱允炆当年不削藩,他恐怕还当不上明朝皇帝。等朱棣继位后,削藩依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这点朱棣心知肚明。不过很多人不理解,朱棣为什么选择离开南京,要到北京建都,就气候条件来看,南京肯定好于北京,而且南京的底蕴也更加浓厚。迁都不是小事,朱棣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这样一番决定。下面52诗经网小编就打算给大家分析下其中原因,想了解的话就别错过啦。

1、政治上:为了安抚人心,保证“靖难之役”后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一路从北平打到南京,掀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以后得到的皇位。以暴力夺位,于理不合,所以他的统治注定会让很多人产生质疑。为了保证自身皇位的合法性,明成祖朱棣做了诸如改族谱、杀余党等诸多努力,迁都北京也是努力之一。

(1)迁都北京可以摆脱以建文为正统的观念,重新培植自己的执政基础

自洪武朝建都南京以后,至建文帝时,南京的朝廷组织机构已相当完备,再加上南京为数朝古都,已然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因此,当时的江南士族都以南京为国都,建文皇帝为正统,拒不服从朱棣。而朱棣大开杀戒后,已然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就会失去执政基础,只能在建文帝的阴影下当皇帝。而北京南方亲建文帝的势力,又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将国都迁到北京,可以迅速消解前朝的遗俗,培植自己的统治势力:

“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亦未易也” 。——《明史》

迁都北京或许要大兴土木,百般谋划。但是不破不立,在经营北京城的过程中,朱棣可以按照自身的意志将原来的政治集团系统彻底拆散、分解,以此打造利于自身的执政基础。

(2)迁都北京是完成朱元璋的遗志,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朱元璋早就有了迁都北京的心思,在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在南京和北京谁为都城上纠结过。他曾询问群臣:“ 北平建都 ,可以控制胡虏,比南京何如?”群臣答曰 : “ 胡主起 自沙淇 ,立国在燕 ,及是百年 ,地气已尽 。南京兴王之地 ,不必改图 。”朱元璋认为,北京可以抵御异族,可以当做国都,但群臣认为以北京是元朝旧都,气运已尽的理由促使朱元璋定都在南京。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就觉得南京不是很合适 。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朱元璋下就有了在北方再建一个都城的心思 :

“ 江左开基 ,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图治 ,广一 视同仁之心 。其以金陵 、大梁为南 、北京 。”——《明太祖实录》

大梁是今天的开封,朱元璋想建两都来加强统治,已然表现出其对南京为都的不满。因此,朱棣迁都北京,也是向天下表明他是在尽心竭力地完成其父的意愿,这是当年朱元璋希望太子朱标做的事,现在他做了,所以他就是朱元璋合理的继承人。

通过迁都北京,朱棣可以在摆脱建文余风,巩固执政基础的同时,标榜自身的合法地位,大大加深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2、经济上:平衡南北,保持南方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繁荣

两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已然南移,南方的经济繁荣程度远超于北方。然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不能仅靠南方一隅之地,因此迁都北京是永乐朝平衡南北经济,增加国家经济活力的决策。

首先,迁都于北京,就是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南方摆脱了政治中心的职能,就能一心发展经济,实现新的突破。此外,北方是军事重镇,胡虏皆聚于北方疆界,将权力中心转移到北方,就是将抵御外敌的重任都交给了北方,这就给南方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北护南,保持南方的经济繁荣。

其次,南方经济繁荣后,自然也能支持北方。明朝的边关政策大致使“南方出钱,北方出力”,南方将大量的财物输入北方,有利于发展北方的军事经济,以此缩小南北方的经济差距,实现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正如时人丘浚所言:“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 戎马盛于西 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明会要》

可见,迁都北京,是朱棣保持南方经济,发展北方经济,以政治手段,将国家经济中心与军事中心巧妙结合的发展大计。

3、军事上:补充边防实力,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维护国家和平

(1)朱棣削藩后,北方边防空虚,迁都是为了补充边防实力

朱棣靠“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成功登基后,自然害怕有其他藩王效仿他,于是继续践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他将大量边地藩王迁往内地。譬如,拥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宁王被迁往南昌,谷王则迁往长沙,这就大大削弱北方的防御力量,造成了边防的空虚。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他采取了迁都北方就近指挥防御的办法,只要兵权在手,就能泰然处之,明朝特有的“天子守国门”局面由此造就:

“太宗靖难之勋既集,切切焉为北顾之虑,建行都于燕,因而整戈秣马,四征弗庭,亦势所不得已也。銮舆巡幸,劳费实繁。易世而后,不复南幸,此建都所以在燕也。”——(顾炎武·《历代宗京记》)

迁都北京是为了有效加强北方边防,抵御异族,也是为了牢牢把握兵权,巩固统治。

(2)迁都北方是为了巩固边防,选择北京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为了巩固边防,所以迁都北方,而选择北京除了因为它是朱棣的大本营以外,还以为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增加边防效果。

永乐朝的北方边患主要来自蒙古的鞑靼部和瓦剌部的南下以及女真部落的骚扰,这些边患都自东北而来。尽管在北方城市中,适合建都的还有西安、开封等地,当能有效抵御东北边患的只有“控四夷创天下”的北京城了。

除了离敌较近以外,北京城四通八达,黄河环绕,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将指挥的战线前移,避免战火大规模蔓延。而发达的交通也 有利于南方大量物资的有效供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北防的效率。

因此,迁都于地处战略要地的北京城是朱棣牢牢把控军权,有效巩固边防的重大决策,对国家和平的维护意义重大。

4、结语

迁都北京是朱棣综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考虑后的重大决策。应天府并未被其放弃,只是不再作为政治中心,转为以强大经济实力支持北方。北京城也并非空白,迁都北京城是在永乐十五年,但朱棣在永乐七年时便一直住在北京的行宫中为迁都做准备。总是,迁都北京城是精心谋划的结果,它有效实现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三中心的统一,为永乐一朝的强盛提供了新的凝聚力。无论从成祖个人统治还是整个明朝的长治久安来讲,这种两都并行的政权运作方式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关羽称张辽武艺不在他之下,那张飞和张辽究竟谁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张飞都是三国顶尖将领,关羽曾对张飞说:“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能得到关羽的认可,说明张辽的确有两把刷子。在曹魏,张辽立有无数战功,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如果把张飞和张辽放在一起做个比较,他们究竟谁会更胜一筹呢?网上很多朋友都对此问题产生过好奇心。那今天,52诗经网就准

  • 汉武帝为何宁愿穷兵黩武,也要和匈奴对抗到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匈奴在秦汉时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对手了,长城的修建也正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这其中汉武帝可以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汉武帝抗击匈奴,是对匈奴的最强烈的打击,然而后世在给汉武帝评价的时候却认为,他一生中却有穷兵黩武的事件。不过汉武帝毕竟身为皇帝,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穷兵黩武吗?既然他知道,

  • 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另外三次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一说到玄武门之变,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是唐朝时期李世民发动的一场夺取太子之位的政变,而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结果也是李世民获得了太子之位,李建成被杀,才有了后世的唐太宗。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总共有四次,其中以李世民的这一次最为有名,那么剩下的三次又是怎

  • 欧阳修和狄青有何恩怨,一场多重巧合造成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抑武,皇帝和文官对武将的猜忌无处不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宋朝对外战绩不佳也就不奇怪了。不过很多忠诚的武将因此惨遭冤杀,让人感到十分荒荒唐,其中最出名的想必就是岳飞的故事。当然除了岳飞还有一位名将惨遭文官集团的陷害,这个人就是狄青。而且这起事件还跟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有关,欧阳修与

  • 后汉建国到灭亡只有三年,究竟是怎么亡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朝代,除了大一统的王朝,还有很多割据所创立的朝代。而作为一个朝代,不管是不是统一的,自从创立开始到灭亡,至少也能撑十几年,然而却有这样一个正统朝代,从建立到亡国,竟然只有短短的三四年的时间,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建立的后汉。然而后汉的历史却是非常短暂的,但既然是一个正统王朝,为何时

  • 太后为何封王莽为假皇帝?这个称号究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很理解,王莽曾经被太后封为“假皇帝”?假皇帝这个词现如今看来,就是冒牌货的意思,假冒的一个皇帝,用这个称号赐给王莽,难道说太后已经看穿了王莽的心思?但这样将一个假皇帝的称号赐给王莽,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有很多字词的含义,在古代和现代是并不

  • 五代十国最厉害的后唐,为何只存在了14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五代十国是我国古代一个出于唐宋之间的群雄割据的时代,不过这一时代各方势力比较多又很复杂,因此很多人的了解也并不多。而在这一时期,各个势力的实力不一样,但其中总有一个最强的,那就是后唐。然而,即便是五代十国最强的国家,却从建立到灭亡,也只有短短14年的时间,这是为何?后唐既然实力强劲,为何却只存在了1

  • 孙策和孙坚谁的成就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孙坚、孙策父子都是东汉末年非常出色的将领,只可惜两人都是在壮年去世,特别是孙策,只活到了26岁。如果孙坚、孙策、孙权三人都在世的话,可能东吴势力会更加强大。那这次,我们52诗经网的小编,打算给各位对比下孙坚和孙策两人的综合实力,看看他们谁更厉害,谁的成就更高。不知道在大家眼里,这对父子谁给你留下的印

  • 司马迁之女司马英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籍之一,不过当年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想要将这部通史保存下来却没那么容易。要不是他的女儿司马英,可能我们就看不到《史记》了。司马英自幼聪明机智,时常帮助父亲收集史料,后来他发现父亲准备在文中替李陵辩护,因此感到此事具有风险。后来司马英将《史记》初稿送往华阴,这才把这部作

  • 唐朝亡于气候变化?天气变化与唐朝兴衰有何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每一个朝代,最终都走向了灭亡,但是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却并不一样。而且能够颠覆一个王朝,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可以的,除非具有足够强大的破坏力。那你知道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吗?唐朝灭亡也是有很多原因的,除了人为的之外,自然因素同样也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略的。那么如果从自然因素来说,天气的变化和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