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每日能食一斤米,为什么司马懿判断他将命不久矣

诸葛亮每日能食一斤米,为什么司马懿判断他将命不久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436 更新时间:2024/1/19 8:33:54

诸葛亮司马懿对阵五丈原,司马懿却摆起了铁桶阵,任诸葛亮如何激将,都坚守不出。后来诸葛亮派使者求战,司马懿问使者诸葛亮每天能吃多少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听后司马懿便判断诸葛亮恐将命不久矣。三四升米到底有多少?为何司马懿仅凭这点就能得知诸葛亮要死了呢?其实三四升米并不少,真正拖垮诸葛亮的不是饮食,而是身体太过操劳,使者后面说的话,才让司马懿有了这样的判断。

三四升米有多少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解中,引用了一段《魏氏春秋》的记载,说诸葛亮的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问及诸葛亮平日饮食,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数升”。

《晋书 宣帝纪》也提到这件事,司马懿问诸葛亮“食可几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马懿由此认为诸葛亮吃得少,判断他命不久矣。

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三四升到底是多少?为什么吃三四升,司马懿就判断诸葛亮活不长了。

按照汉代的标准,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粮食大概是120斤,汉代一斤大概等于今天的四斤多一些。也就是说。一石就是不到三十斤,一斗不到三斤,一升不到0.3斤,三四升也就是一斤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一天吃一斤左右的米,很少吗?大学时,我作为一个壮硕的小伙子,一顿也就三两米饭,一天还不到一斤呢。诸葛亮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吃得比我还多,怎么就算是吃得少命不久矣了?

其实,古人吃饭跟我们今天的状况可谓大相径庭。在史料记载中,司马懿问诸葛亮吃多少,而使者回答的都是吃了多少米,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不吃菜!

尤其是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很难有充足的肉、菜供应,所以人体所需的营养,基本都由主食供应。而一旦没有了副食品的营养成分,人体对主食的需求也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见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人,买不起肉,吃菜也少,而相对便宜的米饭会比别人多吃两三倍,却还是长得精瘦。可见,主食提供的营养是不能和副食品相比的。

另外,行军打仗为了方便携带,吃的还不是大米,而是被我们称为粗粮的小米。虽然我们今天说吃粗粮对身体有益,那是基于现在大鱼大肉营养过剩而言的。在那个饮食营养极其不充足的情况下,还拿粗粮“刮油水”,那真的是雪上加霜了。

我们知道,计划经济时期,每人每月的粮票定额从数字看就真的很惊人,一般人都是二三十斤,重体力劳动者和特殊工种甚至能有37、45斤,折合下来一天怎么都超过一斤了。

但是这么大的数量,从没听说有谁家吃不完,只有不够吃的,而这还是有鸡蛋、肉等供应的情况下(虽然不多)。如果只靠主食,一个月三十斤真的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

诸葛亮真正死因

古人的标准饭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一个人给了我们一个好例子,那就是著名的老将廉颇。

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让人看看廉颇是不是老了,不中用了。年已八十的老将军二话不说,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一斗米,换到今天也就是将近三斤!还有十斤肉,先秦时期可能每国的斤有些差异,大体当时的一斤等于今天的半斤左右,也就是说,廉颇吃了三斤米加五斤肉!

当然,廉颇是武将出身,和文质彬彬的诸葛亮不能同日而语,但赵国要的是将才,也不是大胃王啊。所以,廉颇的饭量,应该是体现了一个古代壮汉的较高标准。诸葛亮这样的文官,当然不可能吃这么多,但一斤米,显然太少了。

话又说回来了,仅仅吃得不多,也不见得就很快会一命呜呼。况且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即便身处饮食条件不怎么齐全的北伐前线,也不少他那点特供吧?曹操在汉中之战时能吃上鸡肋,诸葛亮应当也不缺肉吃。

而司马懿认定诸葛亮大限将至,《三国演义》概括的那四个字特别准确,“食少事烦”,就是说诸葛亮吃得少但管的事情多。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处理军政事务,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所谓“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也就是说,军中打二十棍以上的处罚都必须由他亲自裁定。

当然,这说明诸葛亮治军严明,公正无私,但确实极大增添了他身体的负担。再加上蜀汉在国力和军事实力上都相差曹魏太多,指挥北伐大军一招不慎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也就进一步增加了诸葛亮的心理负担。

身心两方面压力大,吃得少营养跟不上,加上行军途中舟车劳顿,再强的人也扛不住啊!

反观司马懿,显然是个养生达人。他本人活了七十三岁,在古代绝对算是高寿了。弟弟司马孚更可怕,居然活了九十三岁。除了自带长寿基因外,司马家想必对于身心健康的保护很是在行。

司马懿熬死了多少人?

41岁时,他熬死了65岁的曹操;47岁,熬死了39岁的曹丕;55岁,熬死了53岁的诸葛亮;60岁,熬死了35岁的曹睿;70岁,直接发动政变干死了政敌曹爽,并且实质上熬死了曹魏。

老头愣是把曹魏那些强势的大臣一个个都熬死了,终于轮到自己上位。不得不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言不虚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棣为什么选择离开南京,在北京建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朱棣算是削藩政策的受益者,如果朱允炆当年不削藩,他恐怕还当不上明朝皇帝。等朱棣继位后,削藩依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这点朱棣心知肚明。不过很多人不理解,朱棣为什么选择离开南京,要到北京建都,就气候条件来看,南京肯定好于北京,而且南京的底蕴也更加浓厚。迁都不是小事,朱棣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

  • 关羽称张辽武艺不在他之下,那张飞和张辽究竟谁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张飞都是三国顶尖将领,关羽曾对张飞说:“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能得到关羽的认可,说明张辽的确有两把刷子。在曹魏,张辽立有无数战功,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如果把张飞和张辽放在一起做个比较,他们究竟谁会更胜一筹呢?网上很多朋友都对此问题产生过好奇心。那今天,52诗经网就准

  • 汉武帝为何宁愿穷兵黩武,也要和匈奴对抗到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匈奴在秦汉时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对手了,长城的修建也正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这其中汉武帝可以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汉武帝抗击匈奴,是对匈奴的最强烈的打击,然而后世在给汉武帝评价的时候却认为,他一生中却有穷兵黩武的事件。不过汉武帝毕竟身为皇帝,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穷兵黩武吗?既然他知道,

  • 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另外三次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一说到玄武门之变,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是唐朝时期李世民发动的一场夺取太子之位的政变,而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结果也是李世民获得了太子之位,李建成被杀,才有了后世的唐太宗。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总共有四次,其中以李世民的这一次最为有名,那么剩下的三次又是怎

  • 欧阳修和狄青有何恩怨,一场多重巧合造成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抑武,皇帝和文官对武将的猜忌无处不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宋朝对外战绩不佳也就不奇怪了。不过很多忠诚的武将因此惨遭冤杀,让人感到十分荒荒唐,其中最出名的想必就是岳飞的故事。当然除了岳飞还有一位名将惨遭文官集团的陷害,这个人就是狄青。而且这起事件还跟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有关,欧阳修与

  • 后汉建国到灭亡只有三年,究竟是怎么亡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朝代,除了大一统的王朝,还有很多割据所创立的朝代。而作为一个朝代,不管是不是统一的,自从创立开始到灭亡,至少也能撑十几年,然而却有这样一个正统朝代,从建立到亡国,竟然只有短短的三四年的时间,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建立的后汉。然而后汉的历史却是非常短暂的,但既然是一个正统王朝,为何时

  • 太后为何封王莽为假皇帝?这个称号究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很理解,王莽曾经被太后封为“假皇帝”?假皇帝这个词现如今看来,就是冒牌货的意思,假冒的一个皇帝,用这个称号赐给王莽,难道说太后已经看穿了王莽的心思?但这样将一个假皇帝的称号赐给王莽,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有很多字词的含义,在古代和现代是并不

  • 五代十国最厉害的后唐,为何只存在了14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五代十国是我国古代一个出于唐宋之间的群雄割据的时代,不过这一时代各方势力比较多又很复杂,因此很多人的了解也并不多。而在这一时期,各个势力的实力不一样,但其中总有一个最强的,那就是后唐。然而,即便是五代十国最强的国家,却从建立到灭亡,也只有短短14年的时间,这是为何?后唐既然实力强劲,为何却只存在了1

  • 孙策和孙坚谁的成就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孙坚、孙策父子都是东汉末年非常出色的将领,只可惜两人都是在壮年去世,特别是孙策,只活到了26岁。如果孙坚、孙策、孙权三人都在世的话,可能东吴势力会更加强大。那这次,我们52诗经网的小编,打算给各位对比下孙坚和孙策两人的综合实力,看看他们谁更厉害,谁的成就更高。不知道在大家眼里,这对父子谁给你留下的印

  • 司马迁之女司马英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籍之一,不过当年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想要将这部通史保存下来却没那么容易。要不是他的女儿司马英,可能我们就看不到《史记》了。司马英自幼聪明机智,时常帮助父亲收集史料,后来他发现父亲准备在文中替李陵辩护,因此感到此事具有风险。后来司马英将《史记》初稿送往华阴,这才把这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