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焚书坑儒,他要打击的对象是谁

秦始皇焚书坑儒,他要打击的对象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35 更新时间:2024/2/5 7:44:29

历史上,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一直有不小的争议。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退推断,当时秦始皇决定这番决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系的需要;二是当时有不少儒生会借用儒家经典来批评时政,所以秦始皇干脆就不让他们读这方面的书籍了。不过“焚书坑儒”可不仅仅是为了儒家学派,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下面就来简单分析这这起事件,有不同看法的话,欢迎留言讨论。

焚书

焚书一事,发生在公元前213年,这时,秦嬴政已经统一六国,成为了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皇帝,也正在摸索着进一步巩固秦朝政权。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次,秦始皇在咸阳宫设酒,参与宴会者有七十位博士官。一开始,一位名叫周青臣的博士便站出来,借着敬酒的机会,表达对秦始皇的敬佩,不断歌颂着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和建立秦朝的伟大功绩。

这样近乎阿谀奉承的赞颂让始皇龙颜大悦,可就在这样一个时间,另外一位博士淳于越却当众泼了始皇一头冷水。他提出此前的商、周,因为分封子弟功臣而让朝代留存长久,如今始皇已到这样高的地位,他的兄弟功臣们却未能得到分封,这是从未见过的事。

这样的观点,自然是让始皇原本愉悦轻快的心情冷静下来,随即,他便让诸位博士就分封制与郡县制加以探讨。

重点便来了。丞相李斯,著名法家代表,他对于分封的建议相当不赞同,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史记》中记载了李斯的话:“五帝不相复,三王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他认为时代变化,承袭分封只会祸害当世百姓,并且由此引入化的层面,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同时也限定了所焚书籍的范围,更制定了无比严苛的惩罚措施。

这样的意见说服了始皇,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史籍记载,只寥寥几字——制曰:“可。”

坑儒

在焚书事件一年过后,才是坑儒一事。

公元前212年,有两位本来很受始皇重视的术士,或许是始皇交给他们制长生不老药的任务没有完成的希望,或许是对始皇的不满真的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他们在私下里对始皇加以批评,用词犀利尖锐——什么“刚愎自用”,什么“上乐以刑杀为威”,什么“贪于权势”……

在诋毁过后,他们便相约逃走。

明明始皇已经是天底下最尊贵,最有威严,也最有权力的人,他给了这两个术士金钱权力,又如此信任他们,他们竟然敢诋毁他,这就让始皇心中的怒气像野草一般疯长。

而从这两个人恶劣的行为中,始皇推测,在咸阳,一定还有人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他“使御史悉案问诸生”,找出对自己不敬的人。果然,最终发现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而他们全部都被坑杀在了咸阳。

只是,与大家平时认知不同的是,史籍中并未说明这些人都是儒生。可以猜想,或许其中还有一些是如一开始诋毁始皇两个人一样的术士。

秦始皇打击的对象

“焚书坑儒”,它确实是对中国文化有重大打击的事件。焚书让许多经典化为灰烬,坑儒让众多儒者命丧黄泉,而两者,都对当时的文化专制起到了加强作用,也让百姓的思维禁锢,文化的生命力被削弱。

只是它也没有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残暴。

焚书一策,是由李斯提出,显得愤怒的是李斯,始皇简单地作出重大的决策,他也看不见这决策背后对文化造成的深远影响。况且,焚书所打击的,不是全部的书,不是要让所有百姓变成文盲。博士官可以留下书籍,医药,占卜,农业等等实用书籍也被留了下来……

而坑儒,它背后的原因也显得正常且可理解。无论在哪个封建王朝,诋毁统治者都是要受到惩罚的。气急的秦始皇在看见违禁的儒生,他不可能去劝说自己,要原谅他们。而且那时是国家成立不久,根基并不十分牢固,如果任凭诸生以自己的大逆思想来游说百姓,那么只会让本就不牢固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总的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它重大的错误,但也没有儒家成为中国正统思想经由些许夸张后那样严重。始皇及其政治集团多打击的对象,不过是对于王朝统治有威胁的东西罢了。

袁史有话说

始皇“焚书坑儒”,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文化专制。在封建专制主义王朝,无论是经济,亦或是政治,再或是文化,都要向着统一前进。

但事事统一,即便会带来凝聚力与良好管理,却失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盛景。

我们总要在统一与差异当中找到最适合我们的尺度,这样,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小团体得以和谐发展的最好方式。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操号称唯才是举,为何手下很多都是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曹操选人的一大规定就是唯才是举,只要是个人才,哪怕对方曾经有一些污点,或者人品不是很好,他也愿意用,当然也不全是没有底线的,像杨修这样过于张狂的,曹操也还是会杀掉。但既然曹操是唯才是举,那为什么他手下有很大一部分其实还是他自己家的亲戚呢?难道他的亲戚们都那么有才,能让曹操青睐有加?下面就

  • 汉武帝对卫子夫这么狠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汉武帝和这个卫子夫也还是有很多这个故事可言的,其实这两个人以前很好的啊,汉武帝也非常的喜欢这个卫子夫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最后这个汉武帝竟然逼死了这个卫子夫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1、卫夫子年老色衰汉武

  • 李廷机5年写了123封辞呈,为何得不到万历帝的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李廷机是明朝末年大臣,曾任内阁首辅。对于李廷机的评价,他被认为是古代少有的清官,明史对他的记载有这样一句话:“遇事有执,尤廉洁,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可见李廷机算是一位贤相。不过正是因为李廷机为人正直,脸皮比较薄,受不了朝内的风气,准备向皇帝上书辞呈,但万历帝迟迟没

  • 汉朝是24帝还是26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有人问这个汉朝的皇帝分别都有谁呢?其实前前后后一共有好几十个呢?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个刘备也是有说过的,汉朝先帝是有24位的,但是大家仔细一分析发现这个汉朝的皇帝好像并不指24位,好像是26位啊,那么这个汉朝的皇帝到底是24还是26位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常规来说,两汉时期的

  •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带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马超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之一,后世更是将他列为五虎上将之一,他的战斗力和军事能力都是不弱的,但为何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却没有要把马超带上呢?马超的军事能力在当时都是很厉害的,虽然归顺刘备之后就很少受到重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马超能力很强,但为什么诸葛亮却不带上他一起北伐呢?这中间又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原因

  • 曹洪是曹操救命恩人,为何曹丕却看不惯曹洪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曹丕登基称帝后,曹洪拜骠骑将军,但曹丕此后却想处死曹洪,要不是卞太后出面求情,恐怕曹洪就要被曹丕给斩了。曹洪是魏国名将,曾在战场上立有不少战功,更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洪究竟是做了什么,导致曹丕一定要对他判死刑呢?实际上这跟曹洪性格为人有关,下文就准备跟大家讲讲这段历史,看看曹洪在做人方面到底出了什么

  • 纣王死时商朝的十五万大军去哪了?为何突然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纣王作为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一直以来都是以暴君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中的,人们对于纣王的印象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了,不过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关于纣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而是商朝在灭亡的时候,还有十五万大军,但是这十五万人却似乎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去了什么地方,但在商朝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何十五万大

  • 隋炀帝被困雁门,他最后是如何逃脱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杨广继位后,东突厥慢慢崛起,615年,突厥始毕可汗带领大军将杨广困在雁门,这也是杨广称帝后经历的最危难的一役。隋朝末年,天下局势逐渐出现动乱,当时契丹、西尽吐谷浑等都臣服于突厥,就连中原的窦建德、王世充等也都被突厥纳入麾下,突厥可谓是来到了最强盛的时期。那隋炀帝最终究竟是如何逃脱突厥包围的呢?下面就

  • 清朝人口为何猛增?真的是因为土豆玉米的传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与当时的整体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虽然古代人口普遍数量比现代要低很多,基本上都没有超过一亿人口,但纵观古代的人口,也还是有巅峰时期的。清朝时期就经历过一个人口猛增的阶段,居然一下子增加到四亿人口,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清朝的人口数量突然变得那么多?有人认为

  • 曹昂战死曹操都不哭,为何典韦死了却痛哭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曹昂对于曹操来说,不仅仅是大儿子,而且还是他最满意的继承人,如果没有发生宛城之战,曹昂未来将会是曹操的接班人。但是宛城之战,曹昂为了保护曹操战死,这对于曹操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的继承人都没了,但是曹操却都没有哭,可是当典韦战死的时候,曹操却痛哭不已,难道典韦对于曹操来说,地位竟然比曹昂还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