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推恩令是谁提出的?汉武帝为什么要杀他?

推恩令是谁提出的?汉武帝为什么要杀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407 更新时间:2024/1/16 20:41:41

推恩令长久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极其经典又很厉害的阳谋,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来达到巩固皇权的效果,各地诸侯明明知道皇帝的真实意思,但是却又没有办法,根本没有任何能够反驳的地方,汉朝的皇权也终于因此得到了增强。但是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人,最终却被汉武帝杀掉了呢?他是为什么被杀,汉武帝是如何对待他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主父偃获得汉武帝

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他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最后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西入函谷关。

他去找谁呢,找卫青。他觉得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结果卫青虽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后开始也不顺。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铤而走险。

他那个铤而走险就是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这就是主父偃的机遇了,这个奏章究竟是什么内容《史记》记载得不详,说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这个对匈奴作战的还是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他不同意对匈奴作战。

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啊,汉武帝没有因为他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对而生气,反而召见了他。同时被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这个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这个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于是就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

2、主父偃的推恩令

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西汉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元朔二年(前127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3、主父偃为何被汉武帝所杀

推恩令实行后,主父偃成为汉武帝的宠臣。不久之后,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向各地派出官员,严格监视诸侯王的行动,削弱他们的权力。主父偃获得天子的认可后,开始派人收集各诸侯王的违法证据,对于这些皇亲贵胄,他没有讲任何情面,坚决予以严惩。在诸多刘姓诸侯王中,首先遭到攻击的是燕王刘定国

刘定国的爷爷曾经到场过诛杀诸吕,文帝即位后,他就被封为燕王。刘定国是一个没有人伦的家伙,他好色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田地。刘定国偷偷和父亲的小妾私通,还攻克了弟弟的妻子,最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他竟然和自己的三个女儿也有私情。刘定国在自己的封地为非作歹,甚至杀掉了朝廷委派的县令,老黎民敢怒不敢言。厥后,主父偃得知刘定国的罪行,立刻向天子陈诉,汉武帝随即下令将刘定国正法,打消燕国改设为郡。

刘邦是出了名的好色,他的子女中也有许多好色之徒,而且他们无视人伦,形成了一股不正之风。齐王刘次昌和自己的姐姐有不正当关系,汉武帝得知后,派主父偃前去观察。主父偃是齐国人,他早年念书的时候,始终没有前程,受到了不少奚落,他对齐国有很深的愤恨。而且,主父偃曾经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齐国后宫,遭到齐国太后断然拒绝,他动身前往临淄前,就已经下定刻意,势须要把齐国搅得鸡犬不宁。

主父偃一到齐国,立刻抓来了一批齐国太监和宫女,要求他们揭发齐王和姐姐的事情,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这些人给齐王编造了不少罪名。齐王其时很是年轻,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他担忧和刘定国一样被正法,爽性吃毒药自杀了。齐王自杀后,汉武帝下令破除齐国,地方诸侯再一次受到削弱。

这时的主父偃权势熏天,汉武帝将其视为左膀右臂,对他言听计从,满朝文武也不得不逢迎他。其时,有不少巨贾贪官公然行贿主父偃,他对这些来者不拒,有人劝他不要过于张扬,但主父偃认为自己受到天子宠信,收点钱很正常,没有听从劝告。赵王刘彭祖妻妾成群,私生活很是糜烂,加上平日里胡作非为,黎民早就对他不满。刘彭祖担忧早晚会栽在主父偃手里,索性先告密主父偃贪污受贿。

汉武帝没想到主父偃公然收受行贿,马上勃然震怒,可是敬服他的才气,暂时没有做出处置惩罚。不久之后,汉武帝听说齐王刘次昌自杀,完全是因为主父偃逼得太紧。在古代帝国,诸侯王再昏庸,也是天子的亲戚,主父偃再得宠,只不外是一个臣子,他使用手中的权力逼死诸侯王,已经犯了死罪。公孙弘乘隙弹劾主父偃,汉武帝随即下令将其诛杀。

其实,汉武帝诛杀主父偃另有一层思量。推恩令虽然让朝廷的实力迅速增强,地方诸侯的威胁逐渐变小,可是也冒犯了一大批皇亲贵胄。汉武帝姓刘,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刘家人的统治,削弱诸侯权力的时候要威德兼施,如果一味地接纳强硬手段,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贫苦。汉武帝想坐稳屁股下的皇位,还需要依靠刘姓诸侯王,如果主父偃继续这样无休止地攻击诸侯王,那么天下就要大乱。因此,汉武帝其实是用主父偃的人头,平息了诸侯们的怒火,进而牢固了自己的统治职位,这也是一位精彩政治家的必备手腕。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康熙怎么对付吴三桂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其中吴三桂是最为棘手的藩王。在康熙皇帝心里,不管吴三桂会不会撤藩,他都有可能造反,所以这件事如何妥当处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吴三桂迫于形势,只能先上书朝廷,假装附议,其实内心还是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但康熙早就做好准备,与其被动防守,不然主动出击,既然吴三桂迟早会反叛,不如

  • 王莽40多万大军,为何败给不足万人的刘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王莽和刘秀可以说,是一对很神奇的对手,似乎刘秀天生就是能够克制王莽的一样,很多人怀疑王莽是不是穿越人士,但当王莽当上皇帝想要好好治理国家的时候,却因为过于超前的思想无法复合当时的社会,因此就有了刘秀这个“位面之子”来推翻王莽。而在昆阳之战,刘秀仅有不足一万人的军队,对抗四十万

  • 清朝在世界上的实力如何?真的那么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从古至今经历了三皇五帝,数十个朝代,分分合合,最终民族是越累越强大了,政治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清朝是如今离我们最近的王朝,也是我们最了解的一个王朝,而最终,辉煌的中华民族也是在清朝当权者的手中被击溃。因此,很多人都愤慨的指出,清朝是所有朝代中最差劲的一个朝代,否则我们的中华民族,何

  • 白登之围刘邦脱险后,他是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刘邦建立西汉后,天下局势并没有完全稳定,当时韩王信就准备同匈奴一起进攻太原,刘邦得知消息集结了三十多万大军,决定亲征匈奴。刘邦首战告捷,于是打算乘胜追击,结局中了匈奴的计谋,导致刘邦与先锋部队被困白登山,和援军切断了联系,后来陈平献上一计才助刘邦脱险。因为刘邦刚刚建立起政权,不易和匈奴展开大规模战事

  • 伯夷叔齐为何不食周粟?是忠诚还是愚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这段历史故事,讲的是在商朝末期,孤竹君有两位王子,他们两人相互谦让王位,最后两人都离开了孤竹国,来到了周国,正好碰上武王伐纣,他们二人劝说无果,后来周朝取代商朝,二人因此拒绝吃周朝的粮食,宁肯采薇而食也绝不吃周朝的任何食物,最终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很多人感慨伯夷

  • 鲧为什么被处死?真的是因为治水失败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了解的了,而在此之前,大禹的父亲鲧也曾经治水,但是他和大禹使用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鲧只是一直堵,而大禹善于疏通,因此鲧治水失败,大禹成功。不过,鲧的死真的只是因为治水的失败吗?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治水究竟是怎么治的?他的死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原因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

  • 宇文阐是杨丽华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581年,周静帝宇文阐禅位杨坚,此后杨坚登基称帝,建立隋朝。宇文阐继位时只有6岁,根本没有处理事务的能力,这就给了杨坚篡位的好机会。但杨坚做了一件让人没想到的事,就是他暗中派人将宇文阐给害死了,宇文阐去世时只有8岁。宇文阐不是杨丽华的儿子吗,那就是杨坚的孙子,杨坚怎么能下得了这番狠手?其实宇文阐并非

  • 刘邦为何不喜欢儒家,汉武帝刘彻却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儒家在历史上虽然地位很高,但这样的高的地位,也是从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的,在此之前并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尤其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其实并不喜欢儒家的学说,而是更推崇道家,用道家的思想来治国。但是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开始独尊儒术,将儒家奉上了神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从刘邦到刘彻时期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

  • 曹操失去郭嘉有多大影响,和孙权失去周瑜孰轻孰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郭嘉和周瑜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人才,可惜他们二位都英年早逝,不然三国历史恐怕会被改写。有人认为郭嘉不死,曹操在赤壁之战就不会输,那或许此后就不会有三国一说了。而周瑜不死,有可能是曹操和孙权二分天下。当然,刘备身边也有一位很重要的谋士早亡,他就是凤雏庞统,如果庞统不死,蜀汉的未来又会如何呢?下面就简单分

  • 秦始皇焚书坑儒,他要打击的对象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一直有不小的争议。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退推断,当时秦始皇决定这番决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系的需要;二是当时有不少儒生会借用儒家经典来批评时政,所以秦始皇干脆就不让他们读这方面的书籍了。不过“焚书坑儒”可不仅仅是为了儒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