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为何不参加合纵,与其他五国有什么恩怨

齐国为何不参加合纵,与其他五国有什么恩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93 更新时间:2024/1/20 8:25:12

战国末期,大局势就是山东六国与秦国对抗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中,就出现了合纵和连横两种策略,合纵就是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形成一条统一的战线,阻止秦国东出,而连横就是破解合纵的办法,为秦国结来盟友,瓦解合纵。而原本应该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六国中,齐国却始终都保持中立,并不参与合纵行动,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齐国不参与合纵

周朝建立伊始,齐国便是东方大国,有海盐鱼利,土地平坦沃野千里,背靠大海东边没有敌人。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动摇国本一事发生,国势衰弱,却依旧不减东方大国的风采。秦国自商鞅变法崛起,天下人将秦军视作虎狼之师,秦国视为虎狼之国,各诸侯国纷纷选择合纵抗秦,欲重创秦国而免除未来的危机。合纵一事,出力最多、用心最足首推三晋,其次是楚国,再其次是燕国,最后是齐国。齐国对合纵攻秦这件事是完全提不起劲的,说是六国攻秦,其实和齐国关系真不大。

八次合纵,齐国有五次直接没参与,尤其是后面四次,直接连续缺席三次。合纵攻秦一次,越到后面是越重要的,越到后面规模越大,越到后面参与的国家越多,为何偏偏要缺席,还是连续三次呢?这事就得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前的事说起了。战国时期,制衡强国是各国都或多或少参与的国际大事,齐国也不例外,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也曾积极打压制衡已经崛起的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国——魏国,如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次专门针对魏国的战争。更在第二次(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和第四次合纵(公元前287年)攻秦中出了大力。

2、司马迁认为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齐国不参与战国中后期的那几次合纵攻秦,是因为秦国君臣使的反间计和贿赂,反间计和贿赂是致使齐国如此决策的关键。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有一部分这样的原因,但个人认为算不上是关键所在。事实上,齐国的不制衡政策不算是当时的齐王建听信谗言所致,因为早在齐襄王的王后、齐王建生母君王后执政时期,齐国也是实行不参与制衡的政策。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

君王后死后,齐国延续着这一战略。这表明什么?齐国实行不制衡政策并不是一个齐太后、一个齐王决定的,而是齐国绝大部分的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都没有秦灭六国的危机意识。而这一切的转变,得从曾让齐国霸天下的齐湣王时期说起。齐湣王吞并宋国最精华的地区后国势达到顶峰,便开始积极对开军事扩张,加上他的父亲齐宣王时期的征燕行动,两父子差不多是把所有诸侯国给打了一遍,全得罪了。五国灭齐的历史事件爆发。

3、血海深仇的阻隔

公元前284年,在燕国的主导、联络和谋划下,燕、秦、赵、韩、魏五国围攻齐国。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五国围攻下,齐国战败几近灭国。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五国联军合力之下,并不是太费劲地全歼齐军,而齐国大王齐湣王还被楚国派来的援兵大将淖齿突然谋弑。当然,楚国出兵之举并不是大发善心,而是想分占齐地,为减少齐地百姓的反抗,所以打着救齐的旗号。

虽然之后齐国复国,但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进行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所以齐国实施两不相帮的中立国策是很正常的,既然是两不相帮的中立,自然也不会去合纵攻秦。总结起来齐国不愿合纵的原因有三:

其一,前面刚说到的齐国虽然复国,但实力还是没有恢复到以前,当时正处于齐国历史上最衰弱的时期;

其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齐国距离秦国过分遥远,战争成本极高,战争收益却极小,即便灭亡秦国也得不到秦国领土,还会帮助三晋楚国等强大起来威胁齐国;

其三,五国攻齐中,战国七雄除齐国自己的六雄,全部参与到制衡围攻齐国的行动中,既有秦国,也有其他五国,尤其是灭齐出力最大的燕国,弑齐湣王的楚国,如此血海深仇的背景,齐国会心悦诚服地与其余五国合纵攻秦吗?自然是不可能,让他们狗咬狗,齐国自己在一旁舔着伤口、渔翁得利多好。

因此六国合纵攻秦失败是注定的,齐国不愿掺和也是意料之中的。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国借粮,齐王建死活不借,即使搬出唇亡齿寒的典故还是不借,因为齐王、齐人和齐国都咽不下当年五国亡齐的那口气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276年间重大事件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会觉得明朝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朝代,一方面是因为明朝有着复杂的特务机构,行事非常神秘;另一方面明朝在276年间发生过不少怪事,令人好奇。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本就是一位颇具传奇的人物,从底层成为一国之君,他的经历堪称奇迹。此后国内还爆发了靖难之役,朱棣等于是推翻正统,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有关明朝的大事

  • 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在战国时期,因为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时常交战,周边的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只能时而靠向秦国,时而靠向楚国。当然,哪边国力强大,小国自然会向哪边倾倒。朝秦暮楚的背景故事和一个叫鄀国的小国有关,鄀国身处位置比较特殊,所以这也是鄀国很尴尬的地方,他一时属秦,

  • 吕不韦和李斯谁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吕不韦和李斯,还挺有意思的两个人了,那么有人要问了,他们2个如果要分个忠奸的话,到底谁才是这个忠臣,谁才是这个奸臣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速度来揭秘试试看啦!一、吕不韦和李斯谁是忠臣吕不韦和李斯相对于当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 李斯背叛秦始皇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李斯为什么会背叛这个秦始皇了,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非常值得讨论讨论的,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了,看看这个李斯为什么会背叛这个秦始皇,期待大家一起来分析了!其实李斯背叛秦始皇的核心原因就是:李斯从头到尾只忠于自己,这样的人最容易见利忘义了。1、李斯是一位能人

  • 秦始皇为什么没看出赵高的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有人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这个赵高有多坏大家是知道的吧,很多人看一眼就知道了,但是这么高明的秦始皇为什么看不出赵高的坏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一起来分析揭秘揭秘吧!千古一帝也难管身后事,而且赵高这人智商贼高,秦始皇有的时候也管不过来了

  • 扶苏和蒙恬为什么不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扶苏和这个蒙恬为什么不反抗这个问题其实也还是比较有意思了,其实大家也知道如果当时他们两位反抗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更加不好说了,所以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更多的我们不说了,下面我们来仔细的分析看看!扶苏和蒙恬为什么不反抗核心原因是:一是不会反抗;二是不敢反抗;三是忠贞。1、扶苏一生简介公子扶

  • 朱标镇得住朱棣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朱标如果晚死几年,那靖难之役大概率不会发生,明朝的历史也将就此改变。很多网友喜欢把朱标和朱棣放在一起比较,在朱棣眼中,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根本不是一回事,那朱标能否镇得住朱棣呢?就拿史籍中的记载来看,朱标身为朱元璋长子,他的威信最高,朱棣也难以挑战朱标。而且朱标手中的资源也和朱允炆不同,假如朱标不死,朱

  • 白起知道秦王为什么要赐死他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白起直到临终的那一刻,还是不懂秦王为何要赐死他,说来也是白起的悲哀。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白起其实是知道自己恐将命不久矣,长平之战秦王将赵国战俘的处置权交给白起,实际却是让白起将他们全部杀死。白起也因此事对秦王产生看法,加上他准备乘胜追击赵国被拒,此后也是不在打算为秦王出征。其实白起的死跟他性格有

  • 南宋名将吴璘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吴璘是南宋初年名将,如果你对吴璘这个名字感到有些陌生的话,那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兄长吴玠。吴璘和吴玠两兄弟都是当时的抗金名将,吴璘的军事才能也不输自己的哥哥。和其他我们熟悉的南宋将领不同,吴璘最后结局还算不错,得以善终,并没有像岳飞那样惨遭冤杀。那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吴璘这个人物,看看他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

  • 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叫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而统一之后,原本各国各自实行的制度等就不能继续使用了,因为每个国家的标准不同,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因此才有了“车同轨,书同文”等统一的规定,而书同文指的就是大家要使用同样的文字,这样才更有利于交流传播。很多人知道秦朝的统一文字是小篆,但其实在小篆之外还有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