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内阁和司礼监是什么关系

明朝内阁和司礼监是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817 更新时间:2024/2/5 7:54:03

明朝内廷有两个比较特殊的机构,一个是内阁另一个是司礼监。相信看过以明朝为背景的小说,或者影视剧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两个地方。对于皇帝来说,内阁和司礼监就是他的左膀右臂,虽然司礼监是一个宦官机构,但一度拥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和内阁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左右着明朝的命脉。对于皇帝来说,如何能平衡双方势力变的尤为关键,这也是明朝比较特殊的一点,如果皇帝不上心的话,可能朝中就会被其中一方所掌控。

内阁

中国的封建集权制,自秦汉以来,无不是以皇帝为中心,下设丞相为辅,统领百官的一个比较稳定的权力体系,虽然从根本上说,相权本质上也从属于皇权的,但是实际上,它或多或少还是有自己相对的一些独立性,甚至在一些特殊时期还能反过来对皇权产生制约性。这种样子的封建官制自建立就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运作了一千五百多年,直到又一个王朝的建立。这个新王朝叫大明,建立者朱元璋是个胸怀韬略,深谋远虑的君王,但同时他也有极强的权力欲和多疑善猜的个性。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个拥有多重复杂性格的新朝皇帝给这个运作了一千五百多年封建官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朱元璋在明朝初建之时,也是老老实实的设立了丞相一职的,当时担任丞相的还是他的安徽老乡胡惟庸,虽然历史上对胡惟庸多是贬低之词,但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以叛乱之名除去胡惟庸后,接下来的操作个人觉得才是这个深谋远虑的开国皇帝真正想要做的: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罢丞相不设,而由他统领六部。

看看,一下子就把丞相这棵长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大树从庙堂上来了个连根拔。真·狠人:朱元璋。要知道,前面多少野心勃勃的皇帝都想干而不敢干的事,老朱一下子给干了,不但干了,还立下誓言:“后世子孙或百官中有敢言立丞相者,杀!”。这下算是彻底断了丞相这一职位和相应的官制,皇权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集中和威力。

丞相废了,可丞相要干的事没有废啊。要知道,丞相为六部统领,基本上每天要日理万机,才算基本合格,不然整个国家就要乱套,要出大乱子。虽然朱元璋英明神武,精力旺盛,可你挡不住生命的规律,后面的接班人可就不一定能像你一样能身兼皇帝、丞相两个角色了。所以后来朱元璋还是不得不把一些丞相的文书工作交给翰林院和内廷的学士和闲散人员来做,到明成祖朱棣时,又令大学士参与机务,并逐渐成为定制。这样大明朝一个有些四不像的机构慢慢显现出来:内阁,开始掌握一定的权力,并向相权靠拢。虽然它与曾经独立的相权相距还很远,但它掌握的权力,既非朱元璋的初衷,老朱当时就把它当作一个打酱油的。也将妨碍皇帝绝对专权的需要。因此,明朝的皇帝们需要一个与之抗衡的权力机构,司礼监这个神秘机构粉墨登场了。

司礼监

要有一个能和越来越像丞相力量的机构抗衡,还要绝对忠诚于皇帝的机构,那只能是完全依附于皇帝的宦官了。从历史看,宦官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的二十四衙门的设立。但这些宦官衙门最初只是为皇帝及其家属的奢靡生活需要服务的,手中并没有后来的遮天权力。朱元璋甚至在后宫门立有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个时期,宦官干的就是“杂役”而已。

伴随着明成祖朱棣的登基,曾经出力甚多的宦官们也提升了他们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既然你都不把皇位传我,你的话也就选择着听吧。”心怀对老爹朱元璋的不满,朱棣把铁牌上的话也当成了耳边风了。不但大肆嘉奖为他在“靖难之役”中出过力的宦官,委以重任,还从扼制内阁势力发展的需要,不断给宦官以一定的实权,在皇权的摆弄下,本来不相干的宦官被打包成另外一个神秘机构:司礼监,卷入了皇权与内阁的权力争夺战中,成为了顶在皇权前面的第一肉盾。皇帝们终于又能轻松快活的享受去了。

冲突

在内阁和皇权的平衡机制转为内阁和司礼监的平衡机制的同时,平衡也由静态发展到动态。也就是说,皇帝想利用司礼监来限制内阁,反过来,司礼监也要受到内阁的限制,从而引起两者的冲突。而且对于两个不完全独立又具有一定实权的机构来讲,或为争权夺利,或为得到皇帝的宠信,这种冲突也是必然的。其结果则是由于皇帝的原因,互有轻重,由此出现权臣和宦官专权的交替现象,这其实也是皇帝期望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做到一家独大,真正的赢家只能是皇帝。冲突,只是皇帝出于平衡和好恶的游戏,可惜内阁和司礼监好像都没有觉察到这一点,或者觉察到了也无能为力,比较皇权是强大的,也是致命的。

所以无论是内阁的杨廷和还是严嵩、司礼监的王振汪直刘瑾等都只是皇帝们棋盘上的一颗颗棋子罢了,谁起谁落,在乎的是皇帝的选择,无关于能力或操守。内阁和司礼监的平衡游戏,几乎每个大明皇帝都玩得不亦乐乎,似乎从老祖宗朱元璋废除丞相那一刻起,终于找到了皇权独大的法门诀窍。可惜伴随崇祯朱由检的自杀,这个游戏终于暴露出它的危险面目,治国不是简单的平衡游戏,统治者如果把精力过多的用在如何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的利害平衡关系上,又不能牢牢地予以控制,就说明了明朝的历史已经偏离原来的历史轨迹,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明朝三大才子是谁?为什么四大才子都不在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到四大才子,很多人可能首先都会想到“江南四大才子”,这个称呼只是影视剧里面的人物合称,而如果在历史上,那就是明朝时期的“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虽然说现如今,他们这四大才子的名气可能要更高,但其实在历史上,这四大才子却远不如另

  • 李治只是李世民第九子,为何他能被立为皇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皇帝立储是他一生中唯二重要的事情,一般立储都会遵循立长不立幼的原则,这也是根据前人经验所得,当然并非所有皇帝都会照做。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但他只是李世民第九子,为何却能成为皇太子呢?其实李治能成为储君有一定运气因素,因为李世民长子李承乾是因谋反被废为庶人,李治的几位大哥也都因各种原因死的死、

  • 清朝侍卫的刀为什么反着戴?究竟是有什么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影视剧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清宫里面的侍卫们,他们的刀的佩戴方式很奇怪,因为一般来说,都会把刀柄朝向前方,这样一来才更便于用手将刀抽出来,但是他们的刀却都是反着戴的,也就是刀柄是向后的,这个方向很显然是不能从前面将刀抽出来的,那为什么还要将刀这样戴着,反着戴刀不会很难抽出来吗?那既然如此,他们这

  • 清代哪些人能穿黄马褂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黄马褂是清代官服之一,根据清宫规定,只有四类人有资格穿黄马褂。在清代,“明黄”是皇帝的专用颜色,而皇室贵族和后宫妃子只能用“深黄”,平民只能穿“杏黄”。所以,“明黄”的高贵程度可想而知,黄马褂的颜色就是&

  • 关羽之女最后嫁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孙权曾向关羽提亲,希望能让关羽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也算让双方同盟关系更加紧密。不过关羽得知孙权用意后却大发雷霆,丝毫不给面子的拒绝了此事,甚至还羞辱了孙权。关羽为何会如此恼怒呢?《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女儿关氏的记载很少,想多读者都对她的事迹感到好奇,关氏最后嫁给了谁,她的结局又是如何?今天就借此

  • 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最终传位给白痴司马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终结了三国,重新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可以说初期的司马炎也还算是励精图治。只不过后期却变得骄奢淫逸,完全没有一代雄主的风范。而且尤其是在继承人这件事情上,司马炎明明有不少儿子,但是却偏偏选中了历史上被认为是白痴皇帝的司马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司马炎会选中司马衷?司

  • 袁绍为什么不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对他没有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曹操人生中一件标志性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也让很多人认识到了一代枭雄曹操的人生。不过其实在曹操之前,袁绍的势力更大,他其实也完全可以像曹操这样做,然而他却并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说,这件事情对曹操来说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是袁绍的话,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呢?这两个人之间

  • 赵构为什么不能给岳飞罢官,而是一定要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岳飞虽然是可能会影响到他的皇位的人,因为一旦岳飞迎回二圣,那么自己的皇帝之位就保不住了,因此才紧急将他召回来,才有了后面杀岳飞的事情。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岳飞之所以会产生威胁,不过是因为他带兵打仗,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他,只是将他罢官不也可以是同样的效果吗?究竟为什么

  • 历史上秦始皇后妃为什么没有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根据《史记》上的记载,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10个女儿,而且有可能这还不是秦始皇的全部子女。其中记载比较详细的只有扶苏和胡亥,不过更加令人感到奇怪的一件事是,史籍中并没有记录有关秦始皇后妃的信息,甚至连一个人名都找不到。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有皇帝肯定就会有皇后,不过秦始皇却

  • 史上最失败的托孤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托孤大臣不少,而很多人印象中的托孤大臣,都是非常忠于皇帝忠于王朝的,在老皇帝死后,尽心尽力的辅佐新皇帝。这样的臣子自然是不少,而且是王朝路上的助力,但是却也有很多失败的托孤,比如历史上刘裕的托孤,点了四位大臣作为托孤大臣,但是他绝对想不到的就是,自己前脚刚死,后脚小皇帝就被这四个大臣给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