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哪些人能穿黄马褂

清代哪些人能穿黄马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6 更新时间:2024/1/27 16:56:46

黄马褂是清代官服之一,根据清宫规定,只有四类人有资格穿黄马褂。在清代,“明黄”是皇帝的专用颜色,而皇室贵族和后宫妃子只能用“深黄”,平民只能穿“杏黄”。所以,“明黄”的高贵程度可想而知,黄马褂的颜色就是“明黄”,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接近天子的服饰。不过黄马褂也经历过兴衰期,到了清朝末年,黄马褂已经没那么稀有了,珍贵程度也是大打折扣。有关黄马褂的故事,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黄马褂是什么

黄马褂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服饰,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所以这也为黄马褂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黄马褂这东西说尊贵它的确尊贵,因为毕竟和皇帝有关。但要是说普通,它也真的挺普通的,后期甚至可以说是烂大街,随着清朝的统治日益衰败,也就没人拿黄马褂当回事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黄马褂其实有着名目不少的分类,不一样的人穿的黄马褂,如果穿在和珅身上,那可真未必是同一回事。

先来说说黄马褂的黄色。我们都知道,黄色是皇帝专用色,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

以清朝来说,皇帝专用的是“明黄色”,也就是一种淡黄色,这个别人不能用,但后妃、王爷们可以穿“金黄色”,比皇帝的“明黄”要深。而允许一般官员、百姓穿的黄色就更深,叫做“杏黄色”,黄里透着红。

但唯独明黄色,除了皇帝的龙袍之外,就只有黄马褂上才能看到,这是不是说明穿黄马褂的人身份仅次于皇帝呢?当然不是,穿黄马褂的很有可能就只是个“工具人”。

行职褂子

第一种黄马褂,说出来可能让人大跌眼镜,因为穿这种黄马褂的可以有好几百人,并且都是成群结队出现,他们就是皇帝的侍卫!

清朝规定,从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挑选长相端正的勋贵子弟组成御前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带领。侍卫总共大约五六百人,最低级的蓝翎侍卫仅仅是正六品。

这群人的黄马褂,是只能在当值的时候穿的。因为这些侍卫都是在皇帝身边工作,皇帝在宫中移驾或者出宫巡游,这些人就必须一刻不离地守在皇帝身边。

一大群人穿着黄马褂,一大片明黄色浩浩荡荡而来,就是提醒人们皇帝来了,注意避让、行礼!这时候这些侍卫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皇帝御驾的一部分,他们就是工具、是背景。

所以这些人下班离开工作岗位,就必须脱下黄马褂,因为他们此刻已经不再是御驾的一部分了,再穿就是僭越,死罪。说白了,这是一种离开工作岗位就不能穿的工作服,谈不上什么特权。

行围褂子

第二种黄马褂,是一种荣誉嘉奖,类似于奥运奖牌。

清朝皇帝标榜自己马上得天下,所以经常会组织围猎,围猎过程中还会组织射箭比赛,满族大臣射中五箭可得黄马褂一件,汉族大臣毕竟不是弓马出身,要求低一点,射中三箭就可以了。

这种黄马褂,类似于清朝皇帝赐别人的“巴图鲁(勇士)”称号,是一种荣誉。

和侍卫们穿的“工作服”一样,这种围猎时候得到的黄马褂也不能随便穿的,只有在陪皇帝再次围猎的时候才可以再穿。其他时候要是穿,也是僭越。所以这种黄马褂也没啥特权。

武功褂子

第三种黄马褂档次就高一些了,这是赏赐给有军功的大臣的。如果官员打了胜仗,皇帝会酌情在军功名列前茅的人中赏赐几件黄马褂,这叫做“赏穿黄马褂”。

与前两者不同,这个黄马褂不是工作服,是可以带回家的。当然,虽说“赏穿”,你可不能随便穿。皇帝赐你的衣服你得在正堂高高供起来,遇到重要的场合如宫廷宴席、皇帝太后寿辰的时候,才可以穿着黄马褂入宫。

不过,皇帝也考虑到了这些功臣的虚荣心,所以特别允许他们制作一件相对简单一些的“复制品”,平时显摆一下过过瘾。

这种赏赐给功臣的“武功褂子”,虽然确实来之不易,毕竟是刀头舔血赚来的,但是后期也变味了。

嘉庆朝以前,这种黄马褂数量相当少,得到它们的有功将领凤毛麟角,也就物以稀为贵。可是随着后来清朝内忧外患不断,朝廷频繁给武将们发黄马褂,这就实在不怎么值钱了。

等到平定太平天国后,那些湘军淮军中你叫得上名字的将领基本人人都有,这时的黄马褂可真就成烂大街的大路货了。

特使特赐

最后一种,是含金量最高的,就是朝廷特使和宣慰中外的大臣。

因为奉旨外出,他们就是朝廷的钦差,这些人穿黄马褂,就是代表皇帝,享有最高权力。这款黄马褂从咸丰年间开始盛行,官员获得黄马褂后还要骑马绕紫禁城一周,以示尊荣。

为什么说这种权力最大呢?因为他们是穿着离开京城,天高皇帝远。如果在国内,他们“如朕亲临”,无数人巴结;在国外,他们是全权大使,代表国家尊严。

比如李鸿章,曾经因为平定太平天国的功劳获赐黄马褂,属于武功褂子。后来甲午战败,李鸿章等黄马褂和三眼花翎被剥夺,是一种惩罚。

再后来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去马关签订条约,又穿了黄马褂,这就是特使褂子。结果就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遇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李鸿章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乾隆年间的权臣和珅,据说有二十几件黄马褂,这也很合理。

因为和珅出道时就是乾隆的侍卫,后来青云直上成为领侍卫内大臣,自然可以拿黄马褂当工作服。而乾隆的“十全武功”,虽然和珅不曾亲冒矢石,但作为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他一直在后方筹措,所以也有几件武功褂子。

只不过,黄马褂不是免死金牌,和珅黄马褂再多,最后还是被嘉庆赐死,毫无还手之力。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关羽之女最后嫁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孙权曾向关羽提亲,希望能让关羽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也算让双方同盟关系更加紧密。不过关羽得知孙权用意后却大发雷霆,丝毫不给面子的拒绝了此事,甚至还羞辱了孙权。关羽为何会如此恼怒呢?《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女儿关氏的记载很少,想多读者都对她的事迹感到好奇,关氏最后嫁给了谁,她的结局又是如何?今天就借此

  • 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最终传位给白痴司马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终结了三国,重新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可以说初期的司马炎也还算是励精图治。只不过后期却变得骄奢淫逸,完全没有一代雄主的风范。而且尤其是在继承人这件事情上,司马炎明明有不少儿子,但是却偏偏选中了历史上被认为是白痴皇帝的司马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司马炎会选中司马衷?司

  • 袁绍为什么不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对他没有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曹操人生中一件标志性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也让很多人认识到了一代枭雄曹操的人生。不过其实在曹操之前,袁绍的势力更大,他其实也完全可以像曹操这样做,然而他却并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说,这件事情对曹操来说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是袁绍的话,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呢?这两个人之间

  • 赵构为什么不能给岳飞罢官,而是一定要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岳飞虽然是可能会影响到他的皇位的人,因为一旦岳飞迎回二圣,那么自己的皇帝之位就保不住了,因此才紧急将他召回来,才有了后面杀岳飞的事情。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岳飞之所以会产生威胁,不过是因为他带兵打仗,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他,只是将他罢官不也可以是同样的效果吗?究竟为什么

  • 历史上秦始皇后妃为什么没有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根据《史记》上的记载,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10个女儿,而且有可能这还不是秦始皇的全部子女。其中记载比较详细的只有扶苏和胡亥,不过更加令人感到奇怪的一件事是,史籍中并没有记录有关秦始皇后妃的信息,甚至连一个人名都找不到。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有皇帝肯定就会有皇后,不过秦始皇却

  • 史上最失败的托孤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托孤大臣不少,而很多人印象中的托孤大臣,都是非常忠于皇帝忠于王朝的,在老皇帝死后,尽心尽力的辅佐新皇帝。这样的臣子自然是不少,而且是王朝路上的助力,但是却也有很多失败的托孤,比如历史上刘裕的托孤,点了四位大臣作为托孤大臣,但是他绝对想不到的就是,自己前脚刚死,后脚小皇帝就被这四个大臣给杀掉了

  • 李广未能封侯是运气不好吗,暴露哪些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李广是西汉非常重要的将领,他曾多次参与抵抗匈奴的战役,并且立下诸多战功。不过从李广的一生来看,他也留下过不少遗憾,最被人熟知的一件事就是李广一生都未能封侯,而且最后还因羞愧自杀。李广功勋卓越,未能封侯是不是运气不好呢?其实是有一定运气方面的原因,不过李广行军指挥的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看待李广,还

  • 刘禅诸葛亮真的情同父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在在很多影视剧当中,诸葛亮和刘禅虽然不是亲父子,但是关系却可以说是很好的,刘禅非常尊重诸葛亮,甚至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诸葛亮对蜀汉的确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终其一生都在为蜀汉拼搏,而刘备又很看重诸葛亮,似乎刘禅这样对待诸葛亮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情况真的就是真实的情况吗?真实历史上的刘禅和诸葛

  • 来俊臣审犯人有多恐怖,九大酷刑个个残忍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来俊臣是唐朝武则天时期酷吏,其残忍的审案手段,也是让他在历史上所有酷吏中排至前列。来俊臣年少便反复无常,展露出了凶狠险恶的一面。来俊臣曾因为犯奸盗罪入狱,但后来他却因为一封举报信得到武则天的重用,武则天会把各种案件交由他来办理。来俊臣本身就有前科,让他这种身心不健康的人办案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他会用各

  • 孙权面对张辽怎么活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逍遥津之战曹魏将领张辽一战成名,当时张辽仅用7000士兵,两次攻破东吴10万大军,此役堪称奇迹。后来,张辽分兵毁桥,差点活捉孙权,东吴这边要不是凌统拼死户主,可能孙权就成曹魏的俘虏了。逍遥津之战让我们记住了张辽,而吴军虽然战败,但也有发挥出色的人物,例如凌统便是其中之一。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这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