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面对张辽怎么活下来的

孙权面对张辽怎么活下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344 更新时间:2024/1/22 17:07:12

逍遥津之战曹魏将领张辽一战成名,当时张辽仅用7000士兵,两次攻破东吴10万大军,此役堪称奇迹。后来,张辽分兵毁桥,差点活捉孙权,东吴这边要不是凌统拼死户主,可能孙权就成曹魏的俘虏了。逍遥津之战让我们记住了张辽,而吴军虽然战败,但也有发挥出色的人物,例如凌统便是其中之一。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这场战役,看看两国都有哪些精彩时刻,想了解的朋友就不要错过啦。

张辽一战成名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这是魏文帝曹丕一道圣旨中的几句话,对魏国名将张辽、李典在合肥之战中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从此,张辽就留下了“八百破十万”的千古英名。事实上,合肥之战中,吴国武将也有上佳表现,只是被人忽视而已。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遭遇孙刘联军激烈抵抗,因为曹军不习水战,加之军中疫病流行,孙刘联军战术得法,使用火攻计,最终大破曹军。曹操南下统一江东的进程被迫中断,不得不带领主力部队撤回北方。

孙权乘胜追击,吴军渡江北上,企图把江淮地区广大区域尽收囊中。曹操却寸土不让,牢牢把襄阳、樊城等军事重镇控制在手中,作为日后进军江东的据点。孙权在襄樊一线攻击受阻,马上调转矛头,攻击曹魏防御较为薄弱的合肥。

公元209年,孙权亲自带兵出征合肥。合肥军民在蒋济指挥下,万众一心坚守城池,孙权围攻多日,难以攻克。后因曹操派来的救兵逼近,孙权主动撤兵而去。第一次合肥之战结束。

公元214年,心有不甘的孙权,再次带领大军出征合肥。此次孙权对合肥志在必得,带了超过十万人的部队。而合肥城中仅有曹魏守军七千人。力量对比悬殊,局面对曹魏十分不利。更为糟糕的是,曹操本人带领主力部队远在汉中,指挥对马超张鲁的战事,远水不解近渴,根本抽不出兵力援救合肥。

万幸的是,曹操深知合肥的重要性,派遣名将张辽、李典、乐进等人坐镇合肥。击退孙权保卫合肥的千斤重担,就落在主帅张辽身上。张辽久经战阵,没少打恶仗硬仗,他临危不乱,以免督促将士整饬城防严加戒备,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孙权部队动向。

孙权人多势众,他抵达合肥后,立即指挥部队把合肥团团围住,切断内外联系。孙权的如意算盘是全歼城中守军,如果遭遇敌军强烈抵抗,就改为长围久困,等城中粮尽援绝,再一鼓而下。反正曹军主力部队远在汉中,一时半会都难以赶到,有的是时间。

凌统拼死护主

张辽看出了孙权的用心,合肥城中存粮并不太多,一旦粮草耗尽,部队不战自乱。张辽思之再三,制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作战计划:孙权虽然兵力众多,但分散在合肥周围,并不集中。张辽决心采用攻势防御,趁孙权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打几个胜仗,一来可以挫伤敌军锐气,二来可以坚定守军信心。

张辽精心挑选了八百个突击队员,都是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的勇士。张辽传令杀牛宰马,让这些勇士们痛饮饱餐一顿。次日凌晨,张辽亲自披甲持戟,带领八百勇士突然杀出城外,直扑孙权中军大营。

张辽一马当先,勇不可当,“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孙权措手不及,吴军也乱做一团。危急中孙权纵马狂奔,逃到一座丘陵之上,勉强躲过一劫。张辽在吴军大营中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最后又带领突击队全身而退。

吴军受此挫败,士气低落。孙权也感到张辽很不好对付,胆落心寒无心恋战,几天后立即主动撤退。谁知张辽却不依不饶,吴军正在撤退时,张辽再度带兵大举追击。乱军中张辽再次发现了孙权的踪迹,指挥部下直扑孙权。

孙权见势不妙一路狂奔,在逍遥津北被张辽指挥士兵包围,险象环生。就在这时,溃散的吴军中冲出一员猛将,他带领三百骑兵杀入重围,让部下掩护孙权突围而去,他带领十几个士兵留下断后。

此人就是东吴猛将凌统。凌统抱定必死之心舍命苦战,给张辽迎头痛击。但因为兵力悬殊,凌统“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最后只剩他一人,血染征袍遍体鳞伤。凌统估计孙权已经脱险,这才撤退。

但逍遥津上唯一的渡桥已被张辽部队拆毁,凌统已无路可走。他毅然纵身跳入河中。由于浑身铁甲,凌统沉入水底。但他水性极好,“被甲潜行”,硬是从水底一步步摸到对岸,成功脱险。凌统堪称是合肥之战中吴国唯一的亮点,如果没有他这个战斗英雄的拼死掩护,孙权有极大可能就此报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关羽败走麦城路过马超封地,为何马超不发兵救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败走麦城,是关羽生平的最后一件事情,这样一位后世人敬仰的武圣,在这件事情之后,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被东吴所杀。而对于关羽生前在败走麦城之际,很多人却也存在很多疑问。关羽当时路过了马超的封地,马超和关羽同为蜀汉大将,为什么当时马超没有出手相救呢?马超当时在做什么,关羽路过他的封地,他为什么没有去

  • 秦始皇将扶苏派往边关,到底是抛弃还是庇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人宽厚仁慈,敢于直谏。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扶苏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但秦始皇依旧一意孤行,还下令将扶苏派往上郡,让他协助蒙恬修建长城。很多人认为秦始皇此举是抛弃了扶苏,其实不然,始皇帝实则是在庇护扶苏。如果秦始皇真的弃用扶苏,只要将他软禁起来即可,干嘛还要把他发配到自己最忠诚的将

  • 西夏如何被灭的?北宋使用了什么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两宋时期,这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军事力量最为薄弱的一段时期。秦朝的虎狼之师可以踏平中原土地,一统六国的汉朝的军队可以开疆拓土,沉重打击匈奴。唐朝的军队可以将通过战争让周围的国家俯首称臣。明朝的明朝的军队可以将北方少数民族以及日本倭寇打得溃不成军。只有宋朝军队,夺不回燕云十六州,夺不回河西走廊,消灭不

  • 隋朝灭亡真的是因为隋炀帝吗?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隋朝之所以会灭亡,原因都在于隋炀帝,是隋炀帝劳民伤财,荒淫无度,残酷残暴,才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隋炀帝也因此成为了昏君和暴君的代名词之一,而且“炀”字在整个历史上,也只有隋炀帝才有这样的称呼。不过,一个朝代的灭亡,从来都不可能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隋

  • 陌刀有多厉害?在香积寺之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标志这唐朝由盛转衰,这是唐朝运势的一个转折点。而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便是香积寺之战。在这一战中,当朝动用了所有能够动用的力量,陌刀对战铁骑,杀得个天昏地暗,以一场惨胜重新夺回了由叛军所占领的都城长安,给全国的唐军打下了一剂强心剂,为以后消灭“安史之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

  •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都是李世民的儿子,在历史上这几位也都算是很优秀的人才了。而且如果论长幼,李承乾本身就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他本来也已经被册封为了太子,但是谁也没想到,李承乾竟然暗杀李泰,即便是李世民,最终也只能保他被贬为庶民。但是不得不说,李承乾应该是李世民最中意的继承人了。那么抛开其他的因

  • 张正常和朱元璋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帝王,特别是开国皇帝,一般继位后都需要借助各方力量来为自己造势,稳固地位。其中宗教的力量尤为关键,如果能利用宗教提升形象,一般在民间能获得不少拥簇者。朱元璋登基后,他便给一位叫张正常的道教大师授予“永掌天下道教事”的权利。这位张正常是江西人,是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很多人

  • 苏秦那么厉害,为什么坚决效忠很弱的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时期要说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对抗,最有看头的就是合纵和连横了。合纵是苏秦提出来的,要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而为了瓦解合纵,张仪用了连横,破解了苏秦的合纵策略,使得六国没有办法真正的联合起来,让秦国有了东进的余地。而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却是当时很弱的燕国的忠臣,苏秦既然要对抗秦国,那为何要誓死效

  • 秦始皇为什么放弃进攻匈奴,而是修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万里长城我们都知道,而与此有关的人物,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秦始皇了。虽然长城并不只是秦始皇的功劳,而且现存的大部分还是明长城,但秦始皇依然是这中间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秦始皇当年是将曾经多个国家修建的防御工事连在了一起,联合成了一个长城,用来抵御匈奴。但是,为什么秦始皇不选择继续进攻匈奴,却要选择用这种方式

  • 夏侯惇如果不瞎眼,他和黄忠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夏侯惇乃魏国开国元勋,西汉名将夏侯婴的后代。作为三国最出名的武将之一,有关夏侯惇的故事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夏侯惇早年跟随曹操起兵,后来在与吕布交战时,被流矢射中左眼。但他却将弓箭拔出,吞下眼球,士气丝毫不减。当然这个故事肯定是虚构出来的,如果真将箭拔出夏侯惇恐怕早就死了。假如夏侯惇不瞎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