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诸葛亮真的情同父子吗?

刘禅诸葛亮真的情同父子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508 更新时间:2024/2/5 7:53:30

在在很多影视剧当中,诸葛亮刘禅虽然不是亲父子,但是关系却可以说是很好的,刘禅非常尊重诸葛亮,甚至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诸葛亮对蜀汉的确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终其一生都在为蜀汉拼搏,而刘备又很看重诸葛亮,似乎刘禅这样对待诸葛亮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情况真的就是真实的情况吗?真实历史上的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诸葛亮生前刘禅对他是什么态度

在人们心中,蜀后主刘禅是低智的代名词,人们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而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木牛流马,锦囊妙计,是千古智慧第一人。

然而这种固有观点,多半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真实的历史总是比小说更加复杂,刘禅到底是不是昏君,其对诸葛亮的态度如何,都是十分令人费解的历史悬案。

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有“白帝城托孤”的遗言。《三国志》中记载了如下对话,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从刘备的遗言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非常的信任,却对刘禅信心不足,甚至允许诸葛亮代替刘禅。父亲的遗言一定对孩子有长久的影响,一定成为刘禅心中的一个结。刘禅对诸葛亮态度一定受之影响。

刘备死后,到诸葛亮死前。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十分简单,真的如同父子一般。对于军国大事,刘禅事事都问诸葛亮,诸葛亮虽无帝王之名,实则统帅三军、主掌内政,季汉的最高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刘禅不过是傀儡一般。

诸葛亮给刘禅的《出师表》中写道“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完全是相父对孩子的口气,像一位长辈那样对晚辈尊尊教导,而不是臣子对皇上的劝荐的口吻。

这一切,在诸葛亮死后都发生了变化。诸葛亮死前,刘禅似乎都是装出来的,诸葛亮死后,事情有变。

2、诸葛亮死后刘禅是什么态度

首先是奔丧。诸葛亮在蜀国地位崇高,诸葛亮病死军中,全国理应奔丧。然而《三国志谯周传》记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刘禅下令禁止为诸葛亮奔丧,只有周传因为走得快得以成行。有人说,禁止奔丧是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为了防止奔丧扰乱军情,被曹魏利用。然而,于情于理,完全禁绝奔丧,应该不是“防止扰乱军情”能够解释通的,一定包含着刘禅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

其次是立庙。诸葛亮死后,全国军民要求为其立庙。刘禅起初是不同意的,后来在舆论压力之下,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襄阳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但这件事也不能完全说明刘禅恨诸葛亮,因为汉朝400年历史,为臣子立庙是第一次,刘禅谨慎一些并非不妥,最后也同意了为诸葛亮立庙,刘禅对诸葛亮还是有感情的,虽然这种感情可能夹杂着不满。

最后是嫁女。奔丧和立庙说了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而嫁女却说明刘禅对相父的感激。刘禅,将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公主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如果恨诸葛亮,是不可能将女儿嫁给他的儿子的。

刘备死的时候,刘禅17岁,诸葛亮死的时候,刘禅27岁,一个少年正处于叛逆期,事事都要听相父的,心中自然有一些积怨,但这都是小事,并不能说明刘禅多恨诸葛亮,偶尔发泄一下,大体上对相父还是“事之如父”的,心中还有有着很深的感情的。当李邈对诸葛亮的“哀礼”不满时,刘禅杀了李邈,充分说明了刘禅心中对相父的感情。

3、刘禅对诸葛亮又怨念吗

在历史上蜀国其实是由三大集团组成——荆州、东州、益州,三方争夺权力也是很激烈的。在诸葛第三次北伐的时候,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李严还用粮草给诸葛亮使小辫子,让大军无奈返回,权力争夺可见一斑。也是因为这次机会,李严被排挤出去削职为民,从此就再也没有人能跟诸葛亮抗衡。(也有人说李严就是用这件事表明态度,扳倒诸葛,可是刘禅没有那勇气。)要知道不单单是诸葛,李严也是刘备托孤的大臣,李严还主管的是军事。

诸葛既是丞相又是益州牧,等于无论地方还是中央政权,大小事务都要他批准。刘禅基本就是个牵线木偶。《出师表》虽然名垂千古,也看得出基本上诸葛就是对刘禅耳提面命。

刘禅对诸葛有没有怨念呢?看两件事就看得出来,诸葛亮死后,当时很多百姓自发的为诸葛烧香祭祀,很多官员上表请求为他建立祠庙,刘禅是怎么做的呢,用《三国志》的原文:“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额,就是说不管祭祀还是立庙,都不许。在《谯周传》里也有,诸葛亮刚死,刘禅下诏禁止去吊丧,因为谯周跑的快,还没有下旨之前就去了,结果就他一个人去了。

还有就是诸葛死了以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比朱元璋还早这么多年。

刘禅继位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孩提时期,当时已经十七岁了,诸葛一直独揽大权到死,想必刘禅心中还是会怨恨的吧。就像万历皇帝于张居正。只是刘禅没有万历这么绝,诸葛死后还是大力的提拔了他儿子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来俊臣审犯人有多恐怖,九大酷刑个个残忍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来俊臣是唐朝武则天时期酷吏,其残忍的审案手段,也是让他在历史上所有酷吏中排至前列。来俊臣年少便反复无常,展露出了凶狠险恶的一面。来俊臣曾因为犯奸盗罪入狱,但后来他却因为一封举报信得到武则天的重用,武则天会把各种案件交由他来办理。来俊臣本身就有前科,让他这种身心不健康的人办案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他会用各

  • 孙权面对张辽怎么活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逍遥津之战曹魏将领张辽一战成名,当时张辽仅用7000士兵,两次攻破东吴10万大军,此役堪称奇迹。后来,张辽分兵毁桥,差点活捉孙权,东吴这边要不是凌统拼死户主,可能孙权就成曹魏的俘虏了。逍遥津之战让我们记住了张辽,而吴军虽然战败,但也有发挥出色的人物,例如凌统便是其中之一。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这场战役,

  • 关羽败走麦城路过马超封地,为何马超不发兵救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败走麦城,是关羽生平的最后一件事情,这样一位后世人敬仰的武圣,在这件事情之后,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被东吴所杀。而对于关羽生前在败走麦城之际,很多人却也存在很多疑问。关羽当时路过了马超的封地,马超和关羽同为蜀汉大将,为什么当时马超没有出手相救呢?马超当时在做什么,关羽路过他的封地,他为什么没有去

  • 秦始皇将扶苏派往边关,到底是抛弃还是庇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人宽厚仁慈,敢于直谏。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扶苏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但秦始皇依旧一意孤行,还下令将扶苏派往上郡,让他协助蒙恬修建长城。很多人认为秦始皇此举是抛弃了扶苏,其实不然,始皇帝实则是在庇护扶苏。如果秦始皇真的弃用扶苏,只要将他软禁起来即可,干嘛还要把他发配到自己最忠诚的将

  • 西夏如何被灭的?北宋使用了什么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两宋时期,这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军事力量最为薄弱的一段时期。秦朝的虎狼之师可以踏平中原土地,一统六国的汉朝的军队可以开疆拓土,沉重打击匈奴。唐朝的军队可以将通过战争让周围的国家俯首称臣。明朝的明朝的军队可以将北方少数民族以及日本倭寇打得溃不成军。只有宋朝军队,夺不回燕云十六州,夺不回河西走廊,消灭不

  • 隋朝灭亡真的是因为隋炀帝吗?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隋朝之所以会灭亡,原因都在于隋炀帝,是隋炀帝劳民伤财,荒淫无度,残酷残暴,才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隋炀帝也因此成为了昏君和暴君的代名词之一,而且“炀”字在整个历史上,也只有隋炀帝才有这样的称呼。不过,一个朝代的灭亡,从来都不可能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隋

  • 陌刀有多厉害?在香积寺之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标志这唐朝由盛转衰,这是唐朝运势的一个转折点。而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便是香积寺之战。在这一战中,当朝动用了所有能够动用的力量,陌刀对战铁骑,杀得个天昏地暗,以一场惨胜重新夺回了由叛军所占领的都城长安,给全国的唐军打下了一剂强心剂,为以后消灭“安史之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

  •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都是李世民的儿子,在历史上这几位也都算是很优秀的人才了。而且如果论长幼,李承乾本身就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他本来也已经被册封为了太子,但是谁也没想到,李承乾竟然暗杀李泰,即便是李世民,最终也只能保他被贬为庶民。但是不得不说,李承乾应该是李世民最中意的继承人了。那么抛开其他的因

  • 张正常和朱元璋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帝王,特别是开国皇帝,一般继位后都需要借助各方力量来为自己造势,稳固地位。其中宗教的力量尤为关键,如果能利用宗教提升形象,一般在民间能获得不少拥簇者。朱元璋登基后,他便给一位叫张正常的道教大师授予“永掌天下道教事”的权利。这位张正常是江西人,是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很多人

  • 苏秦那么厉害,为什么坚决效忠很弱的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时期要说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对抗,最有看头的就是合纵和连横了。合纵是苏秦提出来的,要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而为了瓦解合纵,张仪用了连横,破解了苏秦的合纵策略,使得六国没有办法真正的联合起来,让秦国有了东进的余地。而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却是当时很弱的燕国的忠臣,苏秦既然要对抗秦国,那为何要誓死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