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宋仁宗统治时期是北宋王朝的巅峰?

为什么说宋仁宗统治时期是北宋王朝的巅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142 更新时间:2024/2/5 8:04:26

宋仁宗想必大家也对他都是比较熟悉的了,作为一个以仁出名的皇帝,宋仁宗在皇帝中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人物。而在宋仁宗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出自宋仁宗时期。也有些人认为,宋仁宗统治的这一时期,是北宋王朝的巅峰时期,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宋仁宗治下的宋朝究竟是怎样的一幅场景,真的能算得上是巅峰时期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宋著名思想家邵雍在临终前写下一首《病亟吟》,其中有两句说:“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所谓的“太平世”是指宋仁宗在位的那四十二年。邵雍对这段时期非常满意,认为此时国家经济繁荣,官民相安无事,邻国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战争和饥荒。庙堂之上,百官皆励精图治,即使有庆历新政的纷争,也没有出现刀光剑影式的政变;朝野之间,百姓大都衣食丰足,自得其乐。而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下,也过得优哉游哉,无意于功名,不急求进取。

《邵氏闻见录》记载,邵伯温曾问其父邵雍说:如今仁宗作皇帝,富弼为宰相,可谓是大有为之世了,为什么您不可应征出仕呢?邵雍回答说:“本朝至仁宗,政化之美,人材之盛,朝廷之尊极矣。前或未至,后有不及也。吾出尚何益?”邵雍在宋仁宗还在为位时,就断言这个时期是北宋一朝的巅峰时代,是空前绝后的盛世,自己只要点缀太平就行,何须出来追名求利?后来,历史奇妙地证实了他的预言,自从宋仁宗驾崩后,英宗时代的“濮议”就出现了党争的端倪。之后神宗当政,王安石施行变法,折腾得举国上下不得安宁;接着又经“元祐更化”和“绍圣绍述”的更迭,新旧党争日益激烈。最终由蔡京等奸臣借着王安石的名义把持朝政,将宋朝制度全部毁坏,直至灭亡。

因此,后人大多认同邵雍的观点,认为宋仁宗时期是整个北宋最好的时代。明末史学家王夫之在《宋论》中就持这样的观点,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又说:“宋政之乱,自神宗始。”他认为宋仁宗与宋神宗施政理念的最大区别就是“不折腾”,能够认清自己的历史定位,做到承上下,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1、宋仁宗何以谓之“仁”?

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盛世”的时代必然要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出色的成绩。例如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熙盛世等。

西汉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的果实已经成熟,综合国力显著上升,汉武帝得以借此来南平百越、北击匈奴,使国家的版图空前扩张;类似的,唐玄宗时期,结束宫廷内乱之后,在姚宋等名相的辅佐下,开元、天宝终于恢复了昔日贞观、永徽的荣光;康熙帝在位之时,大清也结束了自明末以来纷乱的局面,国家发展步入正轨,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但是,这三个盛世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给后人留下了烂摊子。汉武帝南征北战,耗尽文景时代积蓄下来的国库,又重用桑弘羊,以平准、均输等手段来搜刮百姓。统治末期,天下人口减少了半数,迫使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反思悔过;唐玄宗重用九大节度使,开拓疆域,却造成国家内轻外重,亲自酿成了安史之乱;康熙王朝的末期,朝中党争不断,西北用兵不停,国家财政亏空、近于枯竭,被雍正评为“百弊丛生”。无论是汉武帝、唐玄宗还是康熙帝,都有着奢华浪费的作风,由他们这些统治者打造的盛世,是建立在耗尽民力的基础之上。

宋仁宗时期的盛世全然不同于此,在那四十二年里,虽然没有什么军事功绩,却能让百姓安享太平;皇帝虽然也不是什么“雄主”,但他具有“恭俭仁恕”的美好品德。愿意以民为本,让朝廷过紧日子以便百姓过好日子。《宋史》记载说,有一次宋仁宗半夜饥饿,想吃烧羊,但他仍然克制自己的食欲,告诫旁人不要为了讨好自己而去膳房索取食物。因为他知道,如果让膳房的厨师知道皇上晚上有时会饥饿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每天都会烧烤羊肉以备不时之需,难免会徒耗人力。这种推己及人的仁心,形成了仁宗的施政理念。

最能代表宋仁宗“让利于民”的政策出现在嘉祐四年。仁宗在大臣的建议下,一举废除了自唐朝中叶以来,施行长达两百多年茶叶由官府垄断的政策。宋仁宗认为“古者山泽之利与民共之,故民足于下而君裕于上”,茶叶由官府垄断的话,会造成寻租与腐败,在私藏盗贩猖獗的情况下,也会促使国家法令变得更加严格与残酷。官府不该与民争利,而是要让利于民,财政通过征税来维持即可。所以他才下令废除这项弊政,说:“损上益下,以休吾民。”对老百姓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仁政了。然而,在王安石变法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又在四川恢复了官府对茶叶的垄断,严禁私人交易,导致“茶户被害,不可胜穷。”

根据《会计录》的记载,宋仁宗统治中叶的皇祐年间,北宋总共垦田二百二十八万余顷,到了他驾崩几年后的治平时期,垦田面积涨到了四百四十万余顷;皇祐时赋入之数总四百四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五,治平时增加到一千四百一十七万九千三百六十四。局面可以说依然大好,没有给英宗留下烂摊子。

2、为什么说宋仁宗时期是北宋王朝的巅峰?

宋仁宗统治时期,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

①政治方面。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四十二年中先后出现了二十多名宰相,其中不乏吕夷简、文彦博、韩琦、富弼这些历史名臣。在唐宋八大家里,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六人都是这时候走上仕途、入朝为官的。大臣中还有范仲淹和包拯这类一流人物。当时有个叫石介的思想家就写了一篇《庆历圣德诗》,感叹人才之盛。宋仁宗统治的时期,朝廷无事,平平淡淡。对西夏用兵,只是将其驱逐出境,没有陷入兵连祸结的持久战;对辽国增币,也只是不想挑起事端,破坏和平局面;四十二年里,“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朝中虽然也有小人,但君子仍居主流,上下同心同德,治理有序。用《宋史》的话来说,这种政治就是“忠厚之政”。

②经济方面。北宋耕田面积持续扩大,人口数量超过了汉唐时期。一年织布十五万五千五百余匹,京师漕运一千一百七十三万石,海外贸易发达,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全国养兵一百二十五万九千,其中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人。在小说《水浒传》第一回里,曾形容宋仁宗统治的时期为“三登之世”。

③文化方面。宋仁宗下令编纂了《新唐书》,欧阳修又写成了《新五代史》,形成一套庞大的“十七史”。北宋的著名词人柳永、苏轼等都生活在这一时期,而晏殊与欧阳修领导的第二次古文运动再次展开。教育领域,胡宏与孙复成为了最早的两个理学先驱,他们的门生弟子满天下;周敦颐写出《太极图说》,邵雍完成《皇极经世书》,为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

④科技方面。曾公亮奉宋仁宗之命,编纂了《武经总要》,这本书里记载了火药在军事中的应用;毕昇在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而根据《梦溪笔谈》与《萍洲可谈》等书籍的记载,宋仁宗年间人们已经懂得用指南针来进行航海了。

因此,总的来说,由于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管治宽容、文化教育普及,造成宋仁宗时期各方面都高度发展的现象。对比前期和后期来说,这四十二年是整个北宋的黄金时代。邵雍先生生于宋仁宗登基前十年,死于宋仁宗驾崩后十四年,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四十二年中,所以他自称“生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

3、“不折腾”是宋仁宗统治时期的特征

宋仁宗是一个忠厚的皇帝,有一次吃饭时,他吃到了一粒沙子,赶紧吐出来。但他不是发怒要问责,而是一心想息事宁人,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在宋仁宗看来,自己忍一忍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必要把问题搞复杂,折腾得上下不得安生。

所以,王夫之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宋自建隆开国,至仁宗亲政之年,七十余岁矣。太祖、太宗之法,敝且乘之而生者,自然之数也......法之必敝矣,非鼎革之时,愈改之,则弊愈丛生。”

他认为祖宗所立之法,在时代变易之后,自然会出现各种弊端,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执政者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历史潮流中的位置。要弄明白自己究竟是做继往开来的守成者还是做开创新局面的革新者?

对于宋仁宗来说,他统治的年代,法之弊端虽然呈现,但国家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不能贸然决定变法、放弃过去取得成功的经验,否则会有“愈改之,则弊愈丛生”的危险,因为当前还不是“鼎革之时”。能做的应是守法不变,然后再适当的补救这些弊端。只有认清了自己的历史定位,才能做出符合时代的事情来。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卫子夫为什么没有陪葬茂陵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卫子夫为什么没有陪葬茂陵这个事情,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是为什么的,无法就是汉武帝觉得卫子夫不配呗,然后就没让卫子夫进陪葬茂陵了,那么这到底是具体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吧!卫子夫不进茂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汉武帝觉得她不配,为什么不配?因为卫子夫以实际行动帮助了太子刘据起

  • 郭暧口出狂言唐代宗饶其一命,其实都是看在郭子仪的面字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郭暧是唐朝大臣,郭子仪第六子,外祖父是唐穆宗李恒。郭暧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典故,名叫醉打金枝,大家应该有听说过。当时唐代宗将升平公主嫁给郭暧,公主来到郭家动不动就发脾气,而且郭子仪夫妇还要给公主行礼。郭暧对妻子的行为不满,后来趁着酒劲教训了公主一顿,而且还口出狂言,差点惹恼代宗。此后在双方调停之下,夫妻

  • 霍光当时为什么不帮卫子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霍光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比较的厉害,拿一句非常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权倾朝野了,大家也知道这个霍光和这个卫子夫是多多少少有一定的亲戚关系的,那么这个霍光当时为什么帮这个卫子夫呢?还是就是后来卫子夫死后,然后汉武帝死了之后霍光又为什么不追封这个卫子夫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

  • 为什么齐国称霸之后又衰落了?为何只有齐桓公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一直以来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在他的带领之下,齐国也是进入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但是在齐桓公之后,齐国也就没有什么厉害的君主了,不仅如此,齐国也仅仅只在齐桓公时期称霸,厉害的一段时间,而齐桓公死后,也就衰落下去了。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呢,为

  • 孙策能否像赵云那样,在长坂坡之战七进七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孙坚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孙坚死后孙策拿下江东五郡,为此后的东吴政权打下基础。孙策有着“小霸王”之称,年少出名,战斗力十分强悍,不少朋友会把孙策和赵云放在一起比较,如果将孙策放在长坂坡之战上,他能不能像赵云那样完成七进七出的壮举呢?其实这个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

  • 楚国几乎占了战国的半壁江山,为何不是楚国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最终只有秦国胜出,击败了其他六国,统一了全国,也成为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不过在当时,除了秦国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楚国,在当时就几乎可以说占据了整个南方,基本上战国时期一个楚国就占了半壁江山,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楚国最终统一了全国呢?为何楚

  • 戚继光晚年有多惨,接连遭贬最后病死家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就算不喜欢历史的朋友,也不会对民族英雄戚继光陌生。戚继光南平倭寇,北御蒙古,一生战功显赫。不过戚继光晚年却接连遭到弹劾,最后病死在家乡,这样一位对明朝有着卓越贡献的将领,为何最后下场如此凄惨呢?张居正病逝后,张希皋多次弹劾戚继光,导致戚继光被罢免,实属无奈。当然,这也跟当时明朝奉行的准则有关,戚继光

  • 清朝是如何击败准噶尔汗国的?为何一定要消灭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清朝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清朝历史上曾经灭掉过一个国家,那就是准噶尔汗国。然而灭国的过程却并不简单,可以说准噶尔汗国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对手,想要将它击败是非常难的。我们知道,在很多朝代其实周边都是有很多的国家存在,而历史上很多朝代也是和这些其他的国家并存的,很少有像清朝这样一定要将准噶尔汗国灭国的

  • 弘昼和乾隆关系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弘昼是雍正第五子,乾隆的异母弟。很多人评价弘昼,说他是一位有智慧的皇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弘昼很早就看清了朝中局势,他没有参与夺嫡之争,在乾隆继位后,弘昼还得到重用。弘昼的为官之道非常特别,他时而疯癫,时而傲慢任性,让人看不透他的心思,不过这样的弘昼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包容。弘昼明白乾隆想看到

  • 蒙恬死后蒙家军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蒙恬想必大家对他应该也都是比较熟悉的了,作为秦朝时期的一名非常有名的将领,蒙恬也是为秦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更是在秦朝建立之后驻守边疆,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然而历史上蒙恬的死也是很冤的,秦始皇死后,赵高夺得了大权,拥立胡亥为帝,把原本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的秦朝拉入覆灭的深渊,蒙恬最终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