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邑之围为什么会失败,军臣单于是如何逃脱汉军包围的

马邑之围为什么会失败,军臣单于是如何逃脱汉军包围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99 更新时间:2024/2/8 23:10:55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准备在马邑对匈奴发起一场歼灭战,他派出三十万精兵埋伏在马邑附近,而军臣单于率领了十万兵马进入武州塞,眼看匈奴就要一步步踏入汉军的包围圈,结果却是消息败露,军臣单于在距离马邑百余里的地方下令撤军,马邑之围计划就此宣告失败。虽然这场战役没有成功,不过这让汉朝结束了屈辱的和亲策略,开始主动进攻,此后对匈奴造成巨大打击。

军臣单于入住雁门

公元前133年,商人聂壹来到漠北龙城,面见军臣单于。他说马邑县令与自己有血海深仇,他会带人杀了马邑县令,向单于献出马邑城,城内人口、粮草、财物尽归匈奴。只求事成后单于能庇护他,并且把漠南各地南北交易的集市都承包给他管理。聂壹的野心真不小,唯有这样才能让单于将信将疑,如果无所图,单纯为了报仇,那等于把骗人二字写在脸上。

马邑位于大同盆地南部,是雁门郡重镇,越过句注山就进入太原郡了。马邑是南来北往的贸易运转中心,骏马牛羊成群、粮食布匹如山。自刘邦冒顿和亲以来,多年没有再经战争洗礼,其兴旺达到颠峰,这种诱饵才可匹配单于的胃口。对汉朝来说,大同盆地是个南北狭长的大平原,只有几处出入口,其他地方都是高山,插翅难飞,绝佳的伏击场。当初李牧大破匈奴,伏击点也在大同盆地的马邑附近。

汉朝在郡县通常有太守(官职三品)和县令(官职五品)两层官职,边郡又在重镇设置都尉(军职四品)。雁门郡善无城设太守府,沃阳设西部都尉府、平城设东部都尉府,马邑设县令。前三个地方级别高,是重兵屯驻的地方,都在马邑以北,若匈奴洗劫马邑,携带大量财货撤兵,容易遭到关门打狗。

匈奴夺取马邑的人口财货后想全身而退,需要足够的兵力保护。

军臣单于虽然将信将疑,这年六月,还是召集了十万大军,南下进入雁门郡北部。

聂壹带着几个匈奴人先入马邑,率领家将冲入县令府,趁夜击杀县令府几个身着官服的人,其中一个正是铜印黑绶的县令。一群人取了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向匈奴斥候报信。

军臣单于听了斥候的报告后,立即卷旗束甲向马邑方向进军。

汉朝军队早就守株待兔,总兵力约32万。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节制其他将军。卫尉(九卿之一,官职二品)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九卿之一,官职二品)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官职六品)李息为材官将军。

汉军在大同盆地的布局,韩安国步骑十二万,在马邑以南不远处布阵,这里也是当年李牧大破匈奴时的隐藏地。公孙贺七万骑屯驻雁门郡善无城附近,李广八万骑屯驻太原郡广武要塞附近,待韩安国与匈奴开始交战便火速支援。王恢率三万步骑,以及数千民夫,数百牛车,屯驻代郡高柳(今山西阳高),待双方交战,便南下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堵住匈奴退路。李息率步兵两万悄悄隐藏在平城,待匈奴后退便随王恢军一道阻击匈奴。

原本汉军以为匈奴会经过平城,所以李息军故意在平城示弱,城门紧闭,城墙上连个人影都没有。若是匈奴攻打平城,李息便渐次投入防御兵力,将匈奴大军拖在平城,其他四路人马会师平城。这样虽然不可能围歼匈奴,同样可以重创对手。

军臣单于也是老谋深算,并没有走常规路线,而是绕道西边,从桑干河的支流源子河,从洪涛山的北部进入大同盆地。等于经过雁门郡善无城以东,和公孙贺的军队擦肩而过。

汉军的斥候都伪装成牧民,或隐藏或远远吊着匈奴人。公孙贺得知匈奴大队人马经过附近,并没有率军迎敌,反而下令让斥候小心行事,不要惊扰匈奴进入大同盆地。

匈奴大军兵不血刃进入大同盆地,并且完美绕过了平城。再一路南下,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这一路上牛羊三五成群,布满山野,却并无一个牧羊人。

原来汉朝此番动作,韩安国下令边地牧民若要离开,不得带走牲畜,这是跟李牧学的。当年李牧伏击匈奴,把百姓和牛羊一同放逐山野,让匈奴人来抢。军臣单于见牲畜无人牧养,心中诧异,意欲寻人探听消息,恰好匈奴斥候发现有人躲在亭障里面。

西汉边郡在要塞设都尉(官职四品),又在险要地方筑亭障,派人守之。都尉下有士史、尉史各二人,负责巡行边塞亭障。这四个人级别与什长相当,官职十七品,西汉拿俸禄的官员中级别最低。

雁门郡一个尉史,出来巡边恰遇匈奴。尉史奔入附近亭障暂避,军臣单于闻之亲自催兵来攻。匈奴将亭障四面围住,尉史自知插翅难逃,便下楼投降,将汉朝马邑之围的计谋全部说出。

军臣单于听了大惊道:“原来如此,我早就生疑,几乎中了诡计。”说罢单于立刻回兵,后来还封这个尉史为“天王”。

匈奴的撤兵路线,也是军臣单于和各大小王早就拟定好的,他们不会原路返回,而是北上经过平城返回雁门郡北部。

马邑之围为何失败

此时王恢的3万大军已经接近平城,比原计划晚了大约一天。原来匈奴有一支数千人的辎重部队,赶着几万头牛羊,正接近平城接应匈奴主力。军臣单于兵分两路,主力作战部队绕过平城,辎重补给却走平城,计划将马邑洗劫一空后在平城附近会合。

原计划王恢军应该已经赶到平城与李息会和,从城中搬取大量拒马等防御器械,摆好阵势将匈奴残兵堵住。王恢军晚了一天,因为王恢想把匈奴辎重部队也放入包围圈。

现在军臣单于突然撤兵,王恢军却还没有到位,一场阻击战,要变成骑兵冲击对射战了。

李息站在平城城头,扫视城上城下堆满的拒马,心情焦急。汉军善用拒马,为防敌人偷袭,有军营的地方就有拒马。所谓拒马,就是用三根长木,多根短竖木,捆绑扎成的三角形器械,最上方的竖木上捆绑削尖的木枪。摆在营寨四周,可有效阻挡敌人骑兵的冲锋跨跃。即使在逃跑时,也能有效迟滞追兵的速度。

李息军昼伏夜出,运了很多木头进城,赶制了三千多个拒马。这些拒马有高有矮,参差错落,前后不一。原本开阔的空地,可以布置多个拒马组成的大阵,匈奴骑兵拒马阵中穿插迂回,完全丧失冲击力,汉军的长矛和刀斧却能大显威力。可惜这些拒马如今摆在城内,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前一天李息接到王恢军令,务必放匈奴辎重牛羊过平城,等王恢骑兵会师,再出城排出拒马阵。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北面的匈奴辎重仍然还没到平城,南面匈奴主力却忽然掉头朝平城开拔过来。匈奴骑兵来去如风,再过一两个时辰,主力就能抵达平城之下。

若李息此刻出城摆出拒马阵,在没有骑兵的掩护下,他的步兵将是匈奴的靶子,匈奴根本不需要冲阵。李息搓手顿足,心急火燎,却一直等不到王恢的军令。

一个多时辰后,匈奴数千人来到平城附近,他们非常谨慎,散开十几里,为主力撤退做好侦查工作。此时王恢也率领前队赶到平城附近,他却不敢进攻。说到底王恢的骑兵,只能算是会骑马的步兵,骑射功夫与匈奴差太远。

王恢望着不远处匈奴主力骑兵扬起的尘土,长叹一口气。按照原计划,李息摆出两万人的拒马狙击阵,王恢三万骑兵在拒马阵的通道内迎战失去冲击力的匈奴骑兵。用五万人的防御大阵,抵御匈奴残兵,王恢自认为胜算较大。

可是此时此刻,王恢只有三万骑在马背上的步兵,以及两万城内的步兵,布阵已经来不及,对方却有十万铁骑,哎,以卵击石啊。

王恢紧闭双目,痛心切骨,多年来精心谋划,最后还是在眼前功亏一篑。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万贵妃有多受宠,一生得明宪宗独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明宪宗和万贵妃的故事在历史上十分出名,就皇帝来说,历史上少有能见到姐弟恋的情况,而明宪宗则独宠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实际上这个年龄差距,就算是放在现代也会引起不小的争议,更别说是在古代了。不过朱见深毕竟是皇帝,所以在这方面也没人会阻拦他,但朱见深为何会如此喜欢万贵妃呢?实际上这跟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

  • 原本认为曹操是汉朝正统,为何后来被刘备取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现如今如果要说谁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刘备,但其实这种看法,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但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被认为正统的其实并不是刘备,而是曹操,但曹操现如今很多人觉得身为汉贼,怎么可能被认为是汉朝正统呢?那么在历史上究竟对曹操是什么看法,为何后来曹操的地位被刘备取代了

  • 诸葛亮娶黄月英是一个错误吗?为何说娶错了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娶了黄月英,后世人一直都认为黄月英长得很丑,而诸葛亮之所以娶黄月英,除了黄月英本身虽然丑但是很有智慧,而且诸葛亮还可以因此与当地的世族大家产生交集,因此可以说对他是很有利的。但是为什么却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娶了黄月英是一个错误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样说?黄月英对诸葛亮难道并没有任何帮助

  • 马岱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马岱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演义中,对于马岱的记载并没有很多,包括他的出生年月日等信息通通不详。不过马岱做了一件事,让人们对他印象深刻,就是斩杀魏延。魏延算是蜀汉非常厉害的将领了,那马岱的战力又有多强呢?或许这是很多朋友好奇的一个问题。还有史籍中并没有记载有关马岱的最后结局,对于人才逐渐凋零的蜀汉来说

  • 汉武帝得知太子刘据被冤死后,他作何反应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巫蛊之祸是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为太子自杀,直接导致汉武帝失去了精心培养的接班人,而且很多大臣也遭受牵连,这才给此后霍光专政带来机会。不过汉武帝生前是有所醒悟的,他终于明白太子刘据是因为被江充逼迫,才不得已起兵,他并没有反意,可惜一切都为时已晚。想必当时的汉武帝一定会非常后悔,

  • 北宋开封城防御体系是怎样的?如何构建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我国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十分繁荣的朝代,但是一直被质疑军事力量非常薄弱,甚至被冠以“弱宋”的头衔。然而事实上,北宋的孱弱在于其经济实力未能转换为军事资源,并且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北宋在军事地理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宋朝定都开封,本就是处于经济军事选择两难局面下的

  • 唐朝为什么有那么多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听到“宰相”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厉害,在古代能够成为宰相,很多人认为他们都是位高权重,在当时非常有分量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也只能是少数,但是在唐朝时期,宰相的数量却是非常多的,甚至同一朝都会有四五个宰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唐朝的宰相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那么多宰相?他

  • 乾隆皇帝为什么替八阿哥胤禩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在四阿哥和八阿哥的夺嫡之争中,最后是由四阿哥胤禛胜出,八阿哥胤禩落败。等胤禛继位后,他将胤禛改名为允禩,刚开始并没有为难八阿哥,甚至还封他为和硕廉亲王,负责处理工部事物。不过雍正帝这样做,只是为了暂且稳住人心,等时机成熟后,他便开始削弱八阿哥的力量,还列出他的罪行,似乎这一切早已注定。不过等乾隆皇帝

  • 清朝为什么只有一个太子?皇帝是怎么选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在古代,皇位的继承人一般都是太子,皇帝选出一个最满意的继承人立为太子,而太子则会在皇帝死后继承皇位,皇位也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不过也有一个很特殊的朝代,那就是清朝。清朝延续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但是为什么却只有一个太子?清朝这个唯一的太子是谁,清朝选择继承人的制度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

  • 清朝将领桑斋多尔济为什么被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桑斋多尔济是清朝乾隆年间将领,他是蒙古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多尔济色布腾之子。桑斋多尔济曾立有不少战功,但在乾隆三年,皇帝下令将桑斋多尔济抄家,夺去他的所有职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能多数朋友并不了解桑斋多尔济,以及他的生平事迹,那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看看桑斋多尔济到底立有哪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