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术实力如何?为何敢称帝?

袁术实力如何?为何敢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37 更新时间:2024/1/23 0:31:38

不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在各种三国的游戏当中,袁术这个人物的形象总是很莫名其妙,总是那一副阴险狡诈的猥琐像,四维或者五维约等于不及格,占据着一个城池,手下五六个三流武将。就这么一个人,居然也敢称帝?是谁给他的勇气?梁静茹吗?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艺术加工后的结果,历史上袁术真正的实力可不止如此。

袁术是汉末极为重要的军阀,却一直受到历史学家和游戏公司的忽视。在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号之前,整个关东地带其实就是两大势力,分别是袁术系和袁绍系,他们各有小弟,彼此互相包围,从北到南分别是:公孙瓒(袁术系)、袁绍、曹操(袁绍系)、陶谦(袁术系)、袁术、刘表(袁绍系)、刘繇(袁绍系)。而袁术,是其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军阀。因为后世孙权称帝,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许多孙坚、孙策时期的历史被人为的忘记了,导致以后在谈到袁术的势力时,总是将孙策与袁术分开。实际上,要看汉末袁术,必须要把孙家和袁术连到一起。

袁术的鼎盛时期扬州六郡几乎全部掌握在袁术手上,而豫州的沛国(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小沛)、陈国、汝南三郡,徐州的广陵、下邳两郡也都有袁术的势力,占据着全国最富庶的产粮地区。

而且在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曾经和董承勾结,准备抢先一步迎立献帝,虽然最后失败了。袁术并不是一个政治上的白痴,他在称帝前可以说得上是汉末说一不二的人,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这些事情说明,袁术应该是一个统帅、武力合格,治理、政治和魅力优秀的杰出人物,他的崛起迅速,败亡更快,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虚构出拿玉玺借兵情节的孙策。

袁术的崛起如彗星一般耀眼

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吕布杀死董卓,而袁术的崛起,也就是从这时开始。

当时袁术控制的土地是荆北南阳和豫州的一片狭长的土地,袁术自己控制南阳,让孙坚担任豫州刺史,领荆、豫之卒进攻刘表。这片土地,东北有袁绍、曹操,南面有刘表、黄祖,西北有李傕郭汜袁术可谓三线受敌而地缘不利。不久,孙坚在襄阳城下意外战死,这对袁术的势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南阳的治所在宛城,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三国游戏都把袁术放在宛城的原因。它的南面就是樊城、襄阳,后世关羽的“襄樊之战“,即响应宛城侯音的叛乱,准备一举荡平那两座城池。孙坚战死,袁术势力的两头失去了一头,有可能南阳与豫州的联系会被切断。于是袁术在初平四年(193年)初退出荆北南阳,重心转向豫州,并兵锋指向兖州,向北压迫曹操,同时进兵的还有袁术的小弟陶谦。

可惜的是袁术在兖州匡亭兵败于曹操之手,这一仗是和“官渡”、“赤壁”一样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却没什么人知道。当时曹操在袁术大兵压境时几乎处于绝境,已经准备把家眷送到袁绍那里了。袁术惨败后局面更加不妙,似乎覆亡就在旦夕之间。但四世三公的优秀基因发挥了作用,袁术神奇般的看到了袁绍系的薄弱之处,他没有退回南阳,反而是转向东南,攻击扬州,当时的扬州刺史是袁绍系的刘繇,他是汉末一个很倒霉的宗室,自己是正牌扬州刺史,后来可以改叫扬州牧,但被盗版软件挤出了市场。袁术占据九江郡之后,便自领扬州刺史,而陶谦本想摘个桃子,没想到老大被打跑了,面对曹操的凌厉反击,不得不找刘备帮忙,因此与袁术产生裂痕,不久就病死了。陶谦死后,袁术自称徐州伯,实际控制了扬州和徐州的繁华郡县。

袁术以淮河两岸为根基,布局江东和徐州,这是一神来之笔。不仅是占据了富庶区域,而且面对的江东对手都很弱。于是袁术几乎摧枯拉朽一般击溃周昕、王朗等地方豪强,占据了扬州几乎全境。值得注意的是,平定江东的袁术军将领是孙策的舅舅吴景和堂兄孙贲

初平四年(193年),袁术派吴景击败了丹阳的周昕,任命吴景自己担任丹阳太守,孙策处理完父亲的后世,大概就在此时投奔吴景。第二年,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成为袁术的部将。当时孙家和袁术牢牢的绑在一起,袁术对孙家可谓信赖有加。孙策初涉战事,并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袁术在兴平元年(194年)命令孙策进攻庐江郡,孙策辗转了两年才攻克,比起他的舅舅、堂兄弟在江东的表现,实在没什么值得说的。而孙策自己想当庐江太守,袁术没答应,这件事被后世《吴书》里被指为是袁术不重用孙策的直接证据。顺便说一下,当时庐江太守是朝廷委任的陆康,他是陆逊的叔祖,陆康死于孙策之手,所以陆家一开始对孙家是恨之入骨。

扬州的治所当时在寿春,从长安来的刘繇就一直龟缩在寿春,看着袁术一点点吞并他的地盘。建安元年(196年),吴景、孙贲准备更进一步。刘繇改刺史为州牧,称扬州牧,带领数万人马进攻吴景和孙贲。于是孙策自告奋勇前去帮助吴景他们,这样孙家三口人成为进攻刘繇的袁术部队。最终吴景、孙贲、孙策把刘繇打的西窜至豫章郡,孙策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转变为征讨部队之首,这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随后,孙策就如《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迅速的平定了吴郡(太守是豪强严白虎)和会稽郡(太守是名士王朗)。

刘繇在豫章之后遇到了多次争夺太守的混乱争斗,最后自己也死在那里。而在他前往豫章之前,豫章的太守是诸葛玄,是诸葛亮的族叔。

扬州初定,袁术将视线转到徐州,乘刘备新上任,于建安元年(196年)发动战争,占领广陵郡和部分下邳郡。在此期间发生了吕布夺取徐州牧以及著名的“辕门射戟”事件。之后袁术便大肆分封,任命孙香(是孙策的族弟,不是后来那个孙尚香)为汝南太守,汝南是袁家大本营,可见袁术对孙家的信任;舒仲应为沛相;吴景为广陵太守;刘勋为庐江太守;袁胤为丹阳太守;孙贲为九江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

至此到建安二年(197年)初,袁术的疆域,北抵陈国、沛国;东临下邳、广陵;南至会稽东冶;西接刘表的江夏。横跨扬、豫、徐三州十一郡,成为了当时最强势力。参考东汉鼎盛时期的户口数,以此作为标准来计算,袁术辖下差不多有800万人口。

放眼四周,昔日投奔过袁术的吕布在占据部分徐州后,也仍需仰仗袁术,甚至有部将与袁术勾结,郝萌叛变,是受袁术教唆,并与陈宫同谋。豫州黄巾军响应袁术;黑山军联合袁术;白波军投奔袁术,端的是江湖及时雨,扬州呼保义。

在上面的图中,蓝色圈子是袁绍势力范围,绿色是曹操,紫色全是袁术控制的区域,其中红色字的是袁术自己任命的太守,蓝色字的是依附袁术存在的势力。

袁术控制的地盘动乱很少,而且都是产粮区。曹操打徐州的时候都开始制作“人脯”了,在汉末,有粮就有一切。袁术称得上志得意满,春风得意,声威一时无二。

再看袁绍、曹操,就不那么妙了,两位已经分家,都陷入了困境当中。

东郡臧洪反叛,太行山的黑山贼张燕也是时降时叛,公孙瓒屯兵幽州,开始威胁冀州腹地,袁绍多线作战,举步维艰。

当然曹操更不妙。虽然迎立了献帝,获得了政治声望,但曹操最大的问题在于缺粮,他不得不实施屯田,让士兵先去种粮食。而仅有的对外战争就是一场惨败,他犯了男人都会反的错,不仅典韦死了,连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也都死了。

袁术为什么会僭号?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挑准时机,不顾某些部下的反对,僭号“仲氏”。这个“仲氏”,是天下第二的意思,僭号并不是称帝,可以说是称帝以前的一个礼仪程序。

在《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中,袁术僭号的原因之一是江湖的一句传言——“代汉者,当涂高也。”《三国演义》里说完这句话之后袁术就说“所以我可以称帝了”。但是这个“所以”是怎么来的所有读者都不明白。这里借着说袁术的势力把这句话解释一下。

翻译成简单的普通话就是,袁术认为:代替汉朝的,是一个在路中高大的人。这里“涂”通假“途”,袁术字公路,所以认为这是他自己。

实际上这句话是汉武帝说的,原文是:

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意思是说,汉朝有六七难,总会有人临危受命。后世子孙中哪个可以解决汉朝的大问题呢?在六七四十二位皇帝后,这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在困境中临危不惧的人。

和袁术没TM半点关系。可怜的袁术纯属被忽悠了。

汉末时期流行各种预言,当时专门有一个学派就是分析预言、解读预言。许子将点评曹操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就是一个预言,让曹操特别高兴,可见当时人人都信,而且特以自己能被预言牵连而为荣。

刘秀自己觉得自己是那个“涂高”,因为西汉从汉武帝之后,算上两汉之交的刘姓皇帝,13个之后就是刘秀,六七不算乘法算加法就是十三,而且“秀”字本意是稻穗,长得高大的一株稻谷结穗,倒也说得过去。

可是李傕一个军阀手下也跟着起哄,看《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李傕信任女巫。有个女巫说,“代汉者,当涂高也。涂同途,高大的仕途最终目的是宫殿,是阙,阙和傕发音类似,所以你就是那个代汉的”。这简直是,李傕你TM也配!

后世曹丕代汉,也有人说,“代汉者,当涂高也。许昌的气象可以在外面的路上都能看见,可见其高,所以是这个涂高。”

可见这玩意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是那句话,自身实力够硬,那么什么都是“涂高”,自身实力不够,女巫再说也没用。可惜袁术当时的实力却是足够,最后却仍然搞得身败名裂,其原因就是——孙策的叛变

袁术僭号的最终影响

僭号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按照儒家思想,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时期上天就会降下打击。就好像是为了证明这一点一样,就在袁术僭号后不久,淮南大旱,导致袁术粮食减产,同时吕布与袁术翻脸。然而这些困难都能克服,但最大的打击则是孙策的叛变。

前面提到了,袁术对孙家信赖有加,让他们掌控着自己地盘一半的面积,更包括自己的老家汝南。孙策为首的孙家集团几乎全体叛变,让袁术的实力一下子缩水一半。孙策趁着袁术僭号,攻占了丹阳。丹阳在长江以南,和扬州的治所寿春隔江而往。占据丹阳意味着与袁术划江而治,袁术在江北淮南,孙策在江南,也是袁术地盘的重要区域。

我之前说,孙家集团几乎全体叛变,确实是还有几个诚实的孩子不是白眼狼的。比如孙香,名字好听,人品也不错,选择与孙策决裂,继续跟着袁术混,最后病死在寿春,袁术的眼皮底下。还有《三国演义》里和孙策“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的周瑜,和孙策登堂拜母的铁哥们,居然也选择跟着袁术,直到建安三年(198年),袁术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看袁术实在没有办法反杀了,这才无奈投了孙策。

袁术此时倒是有点后世崇祯的狠劲儿,面对吕布与孙策的夹击,他仍然奋起咬牙双线作战。主要兵力对付吕布,对孙策采用策反的策略,煽动孙策后方的人士进行牵制。但没想到联合出兵的白波贼被吕布策反,韩暹、杨奉反攻袁术,这时曹操也南下参与围剿,袁术慌忙渡过淮河,进入九江。此时的袁术,已经不是那个掌控三州十一郡的天下第一势力了,他的地盘可怜的只有九江、庐江两个完整的郡和沛国的一部分。

上图中紫色圈子是袁术的 势力范围,蓝色圈子是孙策,黄色字体都是袁术周边的敌对势力。华歆本来是袁术的人,在199年被孙贲取代。

比较有意思的是,袁术的袁家是汉末顶级的豪门,也许第二顶级吧,仅次于杨彪、杨修的杨家。这么一个人,却没有那么多固有的阶级成见。袁术在淮南,选择抄掠和他同属一个阶层的豪强大户,用以维持生计,甚至有沛国的国相舒仲应代替袁术给饥民散粮的记录。而且袁术在淮南,遇到大旱灾,既然没有任何农民造反的记载,可见袁术才是汉末三国第一个打破阶级门阀概念,自身享乐之余不忘穷苦百姓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建安四年(199年),旱灾进一步恶化,连抄掠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袁术终于树倒猢狲散,部下纷纷离去。有部将雷薄、陈兰不去选择投奔别人,而是落草为寇,当山大王。而袁术更是奇葩,他想去投奔这哥儿俩,但被决绝。袁术没办法,只得低下高傲的头,去和他一直看不起的袁绍汇合,想去投奔青州的侄子袁谭,被刘备阻拦,返回淮南的途中,吐血而死。

后来刘备在平定荆南四郡的时候曾经有雷绪带着数万人前来投奔,《三国志》说雷绪是袁术部将,后与陈兰落草。但《后汉书》里提到袁术残余势力时,和陈兰落草的是雷薄,考虑到期间时间的流逝和不见陈兰的记录,我推测这个雷绪可能是雷薄的儿子,雷薄、陈兰皆死后,雷绪带领袁术的最后遗产投奔刘备,让刘备实力一下子大涨,给了他脱离孙权独自伐蜀的信心与勇气。

从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僭号“仲氏”,到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术病死,不过短短的2年时间,袁术从不可一世的汉末第一大势力瞬间跌落谷底,似乎是一眨眼的功夫,曾经那么强大的袁术系就灰飞烟灭了,其衰亡的速度,只有后世的李自成可以与之相比了。

袁术死后,他的家眷投奔庐江太守刘勋,但庐江郡不久被孙策攻破,其家人就都变成了孙策的俘虏,下落不明。沛国和九江郡被曹操所占。而袁术的政治遗产,包括官吏、工匠和军乐队,基本上都被孙策占领。

袁术这个人,虽然是袁家正经嫡子,但行事作风却喜欢模仿山贼流寇。讨董结束后,袁家兄弟分布中原南北,不少士人纷纷去投,可袁绍那边得意起来,袁术则没什么知名名士投奔的记录,一方面是因为他最后败了,许多人就因此而湮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山贼气息太浓,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所不喜欢。袁术在扬州势力最大的时期,全中原几乎所有的贼寇都唯袁术马首是瞻,按宋朝的说法叫“哥哥”,按现在的说法叫“爸爸”,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贼寇竞折腰。这些上不得汉朝台面的东西,可能就是压倒孙家叛变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术的最终身死,为孙策做了嫁衣,成为三国之一吴国的发展的基础,其实这一切,都是当年那个“仲氏”的势力范围。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项羽分封诸侯为什么会失败,项羽在齐地走错关键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项羽原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他在攻入咸阳后,用大火将秦王宫连着烧了三个月,已然成为当时的领导者。后来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并且分封十八路诸侯,但就在分封诸侯这件事上让项羽吃了大亏,此后他会被刘邦翻盘跟这件事也有关。其实项羽在分封前有经过一番打算,最后肯定是对自己一方有利,但在齐地项羽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导致此

  • 明英宗夺门之变的时候,锦衣卫为何没有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时期的锦衣卫,作为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特务机构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影视剧比较青睐的对象,而且锦衣卫基本上在整个明朝都存在,可以说锦衣卫对于当时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在明英宗进行夺门之变,要从朱祁钰手中夺回自己的皇位的时候,效忠皇帝的锦衣卫为什么没有出现阻止呢?如果阻止的话,则是效忠朱祁钰,

  • 风波亭惨案,岳飞为什么不拥兵自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岳飞的死可以称之为千古奇冤,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赵构领导下的南宋,其畸形的政治主张和策略。不过岳飞其实是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的,但他最后却选择了听令回朝,这或许令不少人不解。不知道当时岳飞有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结局竟然会是这般,其实岳飞已经对朝廷和赵构的决定感到失望,为什么他没有选择拥兵自重呢?如果岳飞有着样的

  • 孝恭孙皇后为什么被蔡东潘称为一代妖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前段时间热播的剧集《大明风华》,让我们了解了孙若微这个人物,而她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其实从后人对孙皇后的评价来看,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明宣宗评价孙皇后说她是:“德义之茂,冠于后宫”,而蔡东藩觉得孙皇后性情狡黠,把明宣宗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说她是“一代妖后&

  • 关羽性格傲慢自大被人诟病,但这些人证明他的确有骄傲的资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有人总结关羽的性格为六个字,勇、义、忠、智、信、傲。前五个字相信很好理解,应该多数人心中的关羽就是这样,不过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关羽其实也有傲慢的一面,他并不是一位很好相处的人。不过你要是有真本事,傲慢一点别人也说不了什么,下面这几位三国武将虽然都不怎么服关羽,但从结果来看他们恰恰证明了关羽有傲慢的资本

  • 赵高篡改遗诏这么机密的事,后人是怎么知道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在秦始皇死后,赵高联合李斯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秦二世,杀掉了扶苏,一个帝国就这样毁在小人的手中,说起来还是很可惜的。只不过,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应该是属于机密事件,李斯和赵高当然不会主动告诉别人,遗诏是被篡改过的,知情的人也就只有他们两人,既然如此,这样机密的事情,

  • 清军入关真的让中华民族倒退三百年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清军入关中原,这便意味着一个蛮化的种族统治着中国这篇大地。而此时的英国已经在西方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改造,整个中原大地已经开始远远落后于世界了。清朝统治开始之后,整个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开了300年的倒车,逐渐地与世界拉开差距,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上百年的屈辱史。虽然清政府一直被说的腐败、堕落,

  • 为什么叫冯玉祥为倒戈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在人类历史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物让人看起来非常的反感,就比如说今天小编要提到的倒戈将军冯玉祥。冯玉祥是有名的墙头草,哪边强大向哪边倒。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左右摇摆的性格,也让很多人受到了伤害。其实个人认为无论是在哪一个组织或者是军队中任职,忠诚是最重要的,当然了,历史上像他这种人也真是少见。别人都是以忠

  • 郑和下西洋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歌德曾经在很早以前说过一句话:“辩证法是一种辩驳的精神文化,人类有了辩证法就能学会觉察出事物之间的差别。”人类的历史从来就不缺评判,与其并存的,不论是赞美好事批评,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历史的的。但如果有人否认一段历史呢?旨意一段历史的真假呢?那么我们该如

  • 为何郑和郑成功被赐国姓后,不姓朱却姓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赐国姓”一般都是古代皇帝给立了大功的臣子的一种规格非常高的封赏,古代以姓氏划分家族,同一个姓的人天生就多了几分亲近,然而臣子被皇帝赐国姓,和皇帝是同一个姓,这本身就已经是非常大的荣耀了,因此在古代被赐国姓的话,那就是相当厉害的。而在明朝时期,有两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