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雪芹家族为何落幕?

曹雪芹家族为何落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133 更新时间:2024/1/21 8:31:55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故事中讲述的贾府由盛到衰的故事,其实就是曹雪芹对自己家族往事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映射。曹雪芹的家族曾经有着一段名声赫赫的历史,先后有四人担任过“江宁织造”一职,尤其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历史上康熙曾经六下江南,其中的四次都是住在曹寅家。那么,曹家是如何发家兴盛起来的?为何康熙对作为汉人的曹家那么信任?之后,曹家又是如何衰败的?

康熙面临的困局

我们都知道,康熙是满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登基时,距满人入关才不到二十年时间。康熙亲政后,虽然除掉了独揽大权的鳌拜,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当时的天下还不是铁板一块,在外有伺机而动的藩王,内有图谋不轨的权臣,民间还存在很多暗潮涌动的反清组织。为了避免激化民族矛盾问题,康熙就连对官员的任用,也要几经思量小心翼翼。

当时,坐在龙椅上的康熙,面对的并不是风平浪静、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是步步惊心、生死攸关的明枪暗箭。

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康熙必须尽可能地做到面面俱到。他能力虽强,但毕竟不是神。所以康熙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让心腹去分担一些事情。

那什么样的人值得信任,能被培养成自己的心腹呢?

历史上的皇帝,为了降低皇权被官僚体系的制约,通常会在朝堂的大臣外发展第三方势力成为自己人。皇帝到哪去找自己人呢?民间吗?知识都被世家大族垄断,没什么可用之才。况且要找的这些人必须对皇帝绝对忠诚。皇帝也知道,在利益面前,忠诚这东西是没有绝对的,能指望的是,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赖于皇帝,这些人即便是出于自私,也得站在皇帝一边了。

那找什么人啊?历史上有两种: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家族;还有宦官,也就是太监。

外戚?那是引狼入室啊。宦官?明朝的教训就在眼前啊。康熙熟悉历史,这两种人他绝对不会用。

其实,清朝还有个特殊的群体——包衣。

包衣,满语中叫作包衣阿哈,意思是家奴。在女真社会中,包衣主要由贵族占有,少数富裕的诸申也拥有奴隶。男女奴隶均与奴隶主家庭住在一起,从事生产劳动和奴隶主的家庭杂役,其劳动成果全部被奴隶主占有。女真人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掠夺其他民族的人口,主要是汉族和朝鲜族,明朝和朝鲜方面都有大量有关女真人掠夺人口为奴的记载。

曹家祖上因为包衣身份发迹,并在康熙朝被信任重用

曹雪芹的上祖世居辽东,即辽阳。在明朝与后金的早期战争中就已经归附了后金成为了包衣。皇太极天聪八年,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由佟养性的旧汉军归入到多尔衮的满洲正白旗,并且担任了“旗鼓佐领”——一个统领300人的军官,以后随多尔衮入关,因战功屡屡升职,成为曹家发迹之始。

1651年,摄政王多尔衮倒台,原本属于多尔衮的正白旗被顺治皇帝收编,与正黄、镶黄一起被统称为上三旗,地位远高于其他下五旗。而曹家也因此从王府包衣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家包衣,获得了开未来的起点。

清在立国之初,就对太监采取了极力打压的态度,但这种态度给皇室自身也造成了不便,因为原本一些由太监来处理的事务,比如收租、采办等就没了负责人,包衣群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顶替那些由太监空缺下来的工作,走上了时代的舞台。

曹玺(曹雪芹曾祖父)的妻子孙氏当了康熙的奶妈,康熙继位后,曹家就飞黄腾达起来。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康熙有点儿任人唯亲了。其实,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康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除了包衣,康熙还提拔了大量的汉军旗人。

皇家包衣崛起,除了皇帝的信任,更是历史的选择

对身为少数民族皇帝来说,开国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处理民族矛盾问题。满人对骑马打仗很是在行,但坐天下治理国家就难免显得吃力,尤其当时大多数的满人不通汉语,更不了解汉人的习俗,所以与汉人打交道时,很容易产生摩擦。

这个时候,包衣和汉军旗人就派上用场了。虽然这些人在血统上看是汉人,也通晓汉人的语言习俗与文化,但是,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却实实在在地站在满人一边。因此,在满清朝廷面临着严峻的民族矛盾时,这些人就得到了被统治阶层重用的机会。

在1670年之前,在清政府出任过总督的几十人中,仅一人是满人,而且到任的第二年就退休了,其余所有人选都来自汉军八旗。而在1644年到1668年间,做过巡抚一职的汉军不下96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帝王的私人奴才,上三旗的包衣们却能够得到很多肥缺。曹玺先后担任了苏州、江宁织造,死后他儿子曹寅继任这一肥缺,并且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家的兴盛在这时候达到了顶峰。

江宁织造是什么?康熙为何用曹家?

织造,是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清朝有三大织造,除了苏州,另外还有江宁和杭州,不论规模还是重要性,三大织造都是以江宁为首。

江宁织造不仅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除了这些外,它还承担着很多其他重要的工作,比如采购铜料、平衡米价等。中国自古铜料就不充裕,康熙初年时更是日趋紧张,而米价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国家最基本的稳定,所以织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1656年到1733年年间,共有21名上三旗包衣任职过三大织造,这些人全都在满洲族谱里能找到。也就是说,他们与曹家一样,都是在满清入关前就已经成为包衣。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这是相当可靠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在官僚政治中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上。

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奶妈,所以自幼伴君读书,这让他和康熙的关系又近上加近。但是,在康熙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面前,光凭关系是无法脱颖而出受到重用的。

曹寅少年时受到了非常好的文武教育,娴熟的骑射功夫,让曹寅得以在发迹前有机会追随帝王参与围猎活动;而良好的文化素养,则让他能结交很多汉族文人。他当差时似乎是个真正的满人,而生活中又跟地道的汉人没什么两样。曹寅这样将满汉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不是每个包衣所具备的。

织造这个工作,说它是个肥差,那还得看当差人有没有本事让它肥。因为,这个差事最困难的恰恰就是资金问题。说到这,你可能会疑惑,皇帝设置的机构怎么会有资金问题呢。没错,从理论上来说,它不可能缺钱。按1664年清廷各部间达成的协议,户部负责筹钱,工部负责备料。但是,户部与工户都属于正经的官僚系统,而织造却是独立于官僚系统之外的存在,亲兄弟谈钱都打架,一个外来户伸手要钱怎么可能会顺利呢?你是给皇上办事儿的,户部与工部难道就不是给皇上办事的吗?

因此,资金来源的不稳定,特别考验织造的经营能力。比如在采购或者雇工时需要精打细算,但节省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还需要进行其他经济活动来搞钱,比如从政府机构借到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再拿到外面去放高利贷等。而且因为织造代表的是皇帝,所以要特别注意名声,不能急功近利,惹起民怨。曹寅恰恰是能够将这工作的各方面都能妥善处理,让老板康熙看到了自己出色的能力和忠心,康熙才在1704年派曹寅兼管“两淮巡盐御史”这个更大的肥差。

自古以来最肥的差事——盐政

而古代对食盐实行国营专卖,巡盐御史职责主要是收缴盐税,并监督盐商的专卖。这两个官职都是名副其实的大肥差。

当时清朝最大的盐场在两淮地区,曹寅得到的新头衔就是两淮巡盐御史。这个职位从1691年开始,长时间被上三旗包衣占据,除去因为辖区庞大且居民主要为汉人这个原因外,很明显也是康熙在扩张自己的控制力。

曹寅在兼任巡盐御史这个肥缺后,才彻底解决了困扰织造工作的资金问题,他每年都会从盐政上挪用大量资金去补贴织造。当然,曹寅也肯定没少从中为自己渔利。我们从《红楼梦》中对贾府的描写就能对曹家的富裕程度略知一二,那绝对不是靠工资就能积攒出的家业。对曹寅中饱私囊这事,康熙当然也是清楚的,毕竟他南巡时,就曾在曹家住过,但康熙从未在钱上难为过曹寅,哪怕曹寅在盐政上出现巨额亏空,也只是让曹寅想办法补救就好。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因为他们两人私交好,但事实是,康熙对很多人都这样。因为,相对于能力,他一向不大在意贪污这事,康熙从来就不是一个坚持严格区分责任与利益的人。

为何康熙将肥差都给了包衣集团?背后是康熙对帝国偏执的控制欲望

康熙一生中曾经六下江南,不过,跟电视剧中不同的是,康熙下江南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游玩。从史书上看,康熙下江南是为了考察水患治理情况,但从根本上讲,他的主要意图其实是考察江南社会的稳定情况。

满清八旗在灭南明政权时,曾经在江南遭到激烈的抵抗,在扬州、嘉定等地犯下了人神共愤的罪行。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的反清情绪一直都是最高的。1684年第一次南巡,康熙要很顾及汉人感受地绕开了扬州、嘉定等发生过激烈民族冲突的地方,而且满口引经据典,营造自己良好的亲汉形象。

经过多年的经营,到了1699年的第三次南巡时,康熙已经不需要在行为上特别拘束了,他回归了善骑射的满人形象,而且还曾丢下随从,独自与百姓交谈。

但尽管这样,康熙依然无法将民族矛盾问题抛之脑后。因为他很清楚,汉人的反满情绪无论怎么减弱,文化上的冲突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根除的。就像政府为了防止汉族文人聚众煽动情绪而禁止了结社,实际上却是没法严格执行的。还有那些以宗教为噱头的秘密反清社团,更是屡禁不止,暴动也时有发生。所以,在1707年最后一次南巡结束后,康熙开始让派驻在南方的上三旗包衣承担起政治密探的职责,其中就包括曹寅。

中国古代从隋唐开始,经济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同时也是汉族精英的聚集地。这些汉族精英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作为汉人和汉人文化的代表,就算他们曾经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帮助过清廷,也无法得到满清皇帝的信任。康雍乾三朝,发生文字狱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地区。与此同时,身在京城的康熙,还要时刻担心着朝廷权臣和族内亲王对权力的觊觎,所以织造一职才没被编入传统的官僚体系。康熙需要皇权的控制力通过忠诚的包衣集团,直接到达遥远的帝国经济中心——江南地区,并且让这些包衣成为自己可靠的耳目。

曹家的兴与衰,全在能否满足皇帝的需求

作为江宁织造的曹寅,一直都是康熙皇帝的耳目,但密探的职责,让他与康熙的关系比之前更进了一步。曹寅担任密探的时间是1708年,他不是康熙的第一个密探,也不是最后一个。早在1704年的冬天,曹寅就曾发现扬州高旻寺的一位僧人有向皇帝秘报的权力。很明显,僧人并不具备对时政品头论足的能力,他能向皇帝汇报的也只有官员的言行与百姓的评价。曹寅也是一样,之前他给康熙的奏报都是关于地方的政务与琐事。

但是,从1708年开始,曹寅的工作变了,康熙开始让他对封疆大吏进行监视与品评。从曹寅与康熙主仆两人的往来信件中可以发现,在谈论起官员时,康熙的用语都相当直白,可以说是从这开始,曹寅才真正成为康熙的心腹。

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朝是从雍正才是专治集权的,但实事是,很多集权的手段在康熙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密探就是其中之一,雍正将其发扬光大。

曹寅死后,康熙对曹家依然十分青睐,不仅对曹寅遗留下的巨额亏空持十分宽容的态度,并且让曹家人继续担任江宁织造一职,同时负责政治密探工作。但是,虎父往往会生犬子,曹寅后代的办事能力远不能达到康熙的期望,尤其是政治密探工作进行得一塌糊涂,所以对于强调能力重于一切的康熙而言,曹家对他已经不再重要了。

但不得不说,康熙这人念及旧情,对曹家还是很宽容的,就算心有不满,也没对曹家发难。但包衣唯一能够的依仗就是主子,在康熙死后,雍正帝可跟曹家没啥交情。失去靠山的曹家,最终在新朝初期的政治大洗牌中落了个被抄家的下场。

结语

从包衣集团的兴起和官职特点可以看出,康熙对大清的政治形势的态度,长久以来都没有乐观过。所以,他选择包衣们作为皇权的代理人派驻到全国各地,这样对常规的官僚体系可以起到牵制作用,因为包衣直接隶属于皇帝,无论是地方律例还是军法,都无法对他们形成制衡。

但是,包衣集体安身立命的根本,还是在于他们能满足皇帝的政治需求。古代的官场就好比我们的职场,人际关系可能会保你一时得意,但老板真正在意的,其实还是你的办事儿能力。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义府为什么叫李猫,李义府笑里藏刀典故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李义府是唐朝早期宰相,他在朝中倾向于武则天,曾成为武则天的心腹。李义府任相期间,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可以说是不得人心,当时有人将他称为“李猫”,这是什么意思呢?原因就在于,李义府为人表面谦逊随和,实际内心小肚鸡肠,手段残忍无比,只要是跟他作对的人往往都会遭到报复,笑里藏刀这个

  • 关羽败走麦城,错在诸葛亮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不少人会把关羽败走麦城,归结于是诸葛亮的错,这真的有道理吗?如果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应该就明白,这跟诸葛亮其实没有关系。这次的确是关羽大意了,据说关羽北伐之前,曾在梦中梦见有猪咬自己的脚,意为不详,还给关平说自己可能回不去江陵了。当然,这个说法真假参半,不过当时关羽是有机会撤退的,但最后还是陷入吴军的

  •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什么意思,徐骏为何因此诗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雍正年间曾盛行文字狱,不少文人、官员都因此被冤杀。当时文字狱之所以会流行,都是自年羹尧一案开始。年羹尧被抄家后,他的《西征随笔》被雍正看见,这让胤禛大为恼火,此事也是牵连了很多人。而“清风不识字”案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字狱冤案。“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

  • 唐朝女子为什么喜欢穿男装?与女性地位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看到,会有女子女扮男装出门的,目的自然也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但是剧情里的女性角色穿上男装,可以说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在古代历史上,唐朝的女子也会穿男装,但是她们不是为了掩饰身份,而是一种社会风气,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这又是为什么呢?唐朝女子喜欢穿男装,是否说明她们的社会地

  • 袁术实力如何?为何敢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不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在各种三国的游戏当中,袁术这个人物的形象总是很莫名其妙,总是那一副阴险狡诈的猥琐像,四维或者五维约等于不及格,占据着一个城池,手下五六个三流武将。就这么一个人,居然也敢称帝?是谁给他的勇气?梁静茹吗?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艺术加工后的结果,历史上袁术真正的实力可不止如此。袁术

  • 项羽分封诸侯为什么会失败,项羽在齐地走错关键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项羽原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他在攻入咸阳后,用大火将秦王宫连着烧了三个月,已然成为当时的领导者。后来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并且分封十八路诸侯,但就在分封诸侯这件事上让项羽吃了大亏,此后他会被刘邦翻盘跟这件事也有关。其实项羽在分封前有经过一番打算,最后肯定是对自己一方有利,但在齐地项羽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导致此

  • 明英宗夺门之变的时候,锦衣卫为何没有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时期的锦衣卫,作为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特务机构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影视剧比较青睐的对象,而且锦衣卫基本上在整个明朝都存在,可以说锦衣卫对于当时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在明英宗进行夺门之变,要从朱祁钰手中夺回自己的皇位的时候,效忠皇帝的锦衣卫为什么没有出现阻止呢?如果阻止的话,则是效忠朱祁钰,

  • 风波亭惨案,岳飞为什么不拥兵自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岳飞的死可以称之为千古奇冤,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赵构领导下的南宋,其畸形的政治主张和策略。不过岳飞其实是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的,但他最后却选择了听令回朝,这或许令不少人不解。不知道当时岳飞有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结局竟然会是这般,其实岳飞已经对朝廷和赵构的决定感到失望,为什么他没有选择拥兵自重呢?如果岳飞有着样的

  • 孝恭孙皇后为什么被蔡东潘称为一代妖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前段时间热播的剧集《大明风华》,让我们了解了孙若微这个人物,而她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其实从后人对孙皇后的评价来看,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明宣宗评价孙皇后说她是:“德义之茂,冠于后宫”,而蔡东藩觉得孙皇后性情狡黠,把明宣宗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说她是“一代妖后&

  • 关羽性格傲慢自大被人诟病,但这些人证明他的确有骄傲的资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有人总结关羽的性格为六个字,勇、义、忠、智、信、傲。前五个字相信很好理解,应该多数人心中的关羽就是这样,不过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关羽其实也有傲慢的一面,他并不是一位很好相处的人。不过你要是有真本事,傲慢一点别人也说不了什么,下面这几位三国武将虽然都不怎么服关羽,但从结果来看他们恰恰证明了关羽有傲慢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