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宋朝官员出差机会更多?宋代官员任官机制解析

为何宋朝官员出差机会更多?宋代官员任官机制解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60 更新时间:2024/3/9 17:21:23

在宋朝的选官、任官机制下,让地方官更换的频率大大增加,对于官员来说就有了更多出差旅游的机会。毕竟古时候交通非常不便,如果需要跨省,可能旅程最少也要半月左右,而且一般都是带着家人一起,所以等于来了一场家庭旅行。但其中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效率太低,对于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解析下宋朝的选官、任官机制,一起来了解下吧。

宋代社会富庶,使宋人出门远行的机会增多,而出游时所留下的诗数量与质量均远多于前代。不过细看后发现,其中过半数都是由到地方上任职,或是奉命外出办理公务的宋代官员所写下。

宋代官差出游的机会变得那么多呢?这与宋代的官员任官、选官制度方式密切相关。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下诏:“河东、江浙、川峡(宋代川峡四路,含今四川省大部分,陕西省汉中秦岭以南的子午河、星子山以西,贵州省安顺、贵阳、遵义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广南(宋代广南东路与广南西路,包括今广东、广西与海南省)官自今满三考并与除代"。虽然地方官任期以三年为一任,但随着科举取士、人数大量增加,官吏冗多的问题逐渐浮上台面,为了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只好缩短地方官员的任期。到了元佑三年(1089)地方官的任期缩短为两年。

另外,宋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也促成官員频繁往返地方与京城。由于朝廷实行“三年一磨勘"的考核制,任期一到须将履历、任职功过等,交由吏部铨选部门审查,通过后符合升迁资格者,就能进京受皇帝召见。而外任地方官者在任期届满后,也须进京述职。

地方官频繁的更换、官员考核需赴中央报告,都加速了官员的流动性,也让他们有机会写下出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远赴地方就职的宋朝官员,可搭乘由朝廷配备的交通工具前往当地。任枢密行府参谋的郑刚中(1088-1154年),随签书枢密楼照前往陕西,这段经历全都被收录在其所著作的《西征道里记》:“行府舟具。欲发前一日,宰执出钱于接待院"。行府为南宋调度军务的机构,郑刚中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所搭乘的船只皆为行府所准备。北宋天禧二年(1018)朝廷又下令,任何至南方赴任的官员,都可从京师乘载舟船前往,且沿途所经州县也都能为官员配备船只,这项制度直到南宋时也没有任何变化。

不过即使朝廷能为因公出差的官员提供官船,但官船的数量仍然有限,并非每位外放官员都能享受到此等待遇,如诗人陆游(1125-1210年)入蜀时,就曾换过许多船只,先是在临安搭乘官船,后行至镇江则“迁入嘉州知义船……舟行甚速。然江面浩渺,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舟,摇兀掀舞,才知一叶……有广汉僧世全、左绵僧了证来附从人舟"。显示陆游一趟下来,除了官船外,还搭了商船与客船。

由于多数官员都是远赴外地上任,常会带着全家人一同前往。曾主持刊刻《文苑英华》的周必大(1126-1204年)于乾道六年(1170年)知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任期届满时回京奏事,就是带着妻小一同坐船入浙。

无论是就职还是离任,总会有亲友前来饯别,因此聚会宴饮也非常多。陆游前往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任通判:“夜至法云寺。兄弟饯别,五鼓始决去。十九日黎明,至柯桥馆,见送客"。除了亲朋好友举行的私人筵席外,每当地方官赴任、离任时,当地太守、郡守、将帅、知府、县尉等官员也会举办宴饮,并邀请将出行官员的友人一同参加。

因为路途遥远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为出行做准备,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正月下诏:“京朝官厘务于外者,受诏后给假一月浣濯,所在州府以赴上日闻,违者有罪",意为给予远赴外地任职的官员一个月的时间自备行装,但也并非毫无期限。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有诏:“京朝官差知州、通判、知军、监县场及监临物务者,差定后不得更赴朝参,限五日朝辞,除程更与限一月,如违三日已上,别具闻奏"。清楚规定了官员差遣确定后,不可在京城逗留,除了一个月的休假与路程外,若上任迟到超过三日也有相应的处罚。

如被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1126-1193年),出任静江府(今广西省桂林市)知府时途经梅花村,因赶着赴任而无法停留,只好感叹“客行匆匆,自无缘领略,可叹也"。但整趟赴任途中,范成大也去了不少地方,如与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同游石林,到了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与家人一起登滕王阁、游东湖,还前往玉虚观、登仰山(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等。陆游赴任时,同样也去了不少名剎道观、名山名园,可见尽管朝廷虽规定赴任的时间限制,但旅途中官员依然还有相当充足的时间可自由支配。

透过文人留下的相关游记,在欣赏其所记录的沿途自然、人文风光、传闻轶事、风土民情之余,还能看到宋代公务旅行的样貌与特色。透过频繁调任地方官员,增加官员流动率,避免官员久任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使中央集权获得加强,但同时也反映了官员尚未深入了解地方状况,旋即又要调任他处,所推行的政策也无法贯彻落实,终非百姓之福。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范蠡西施什么关系?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西施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他的丈夫则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商人范蠡。当年勾践伐吴失利,他便打算用美人计乱吴。后来西施和郑旦二人被选中,学了三年歌舞礼仪后由范蠡献给吴王,等勾践灭吴后,西施则是下落不明,关于西施的结局也是说法众多。那范蠡和西施到底有没有在一起过呢?恐怕其中的真相已经难以得知,

  • 诸葛亮为什么不愿还政于刘禅?是因为刘禅太年轻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死后,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但诸葛亮明显地位更高,甚至还要力压刘禅一头。当时刘禅的身份虽然是蜀国皇帝,但基本没有任何实权,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因为诸葛亮的形象被树立的太高大,而刘禅又并非一位明君,所以他在朝中权倾朝野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但要是换一个人来看,大臣不愿还政于皇帝,其中的原因可

  • 李成器与李隆基什么关系?李成器让位李隆基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李成器是唐睿宗长子,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死后李隆基下诏,追谥他为让皇帝。或许正是因为李成器的谥号,让不少人觉得李隆基的皇位是李成器让出来的,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李隆基在朝中的权势已经不是李成器能够撼动得了的,哪怕他是嫡长子。所以李成器也是为了自保才主动让出皇位,此后也是选择明哲保身。李成器和李隆基

  • 当年慈禧一天的生活费相当于如今的多少人民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的败家娘们,光就这么说的话可能大家也仅仅只是觉着吃东西,用的东西都非常的奢华罢了。然而事实上远远超乎咱们的认知与想象的。根据当年清王朝最后一任总管太监小德张的回忆:慈禧太后的一天下来的日常开销大约在4万两纹银左右。那么这4万两纹银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 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老百姓真的衣食无忧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意大利的商人马可波罗到达了中国,并且在中国停留了很长一段的时间。回到意大利之后,马可波罗便在中国各个地区游历的经过写成了一本旅行记录,即《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这地方、习俗、历史以及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明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首的一群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讲

  •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并一统六国,为何会遭到后人批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导语:商鞅的法治极其成功,使秦国强盛而统一天下,为何遭到后人人批判?商鞅所推行的法治其实是君主手中的工具,压榨人民的武器,遭到了儒家、道家的抵制战国时代,乱世纷争,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并统一天下,都进行过各式各样的变法,有魏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燕国乐毅改

  • 清朝为何不允许外国女人进入国内?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国统治者常常会与外界保持着和平共处的贸易关系,贸易往来,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这样的合作不仅仅可以让本国获得丰富的物品,还可以与他国进行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以做到扬长补短的效果。可是,事情的发展从来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清朝末期,乾隆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使得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 朱由校真的很无能吗?真的只会做木工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可能有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时期倒数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其实就是一个无能昏庸的皇帝吧。的确,朱由校的种种表现,的确让人对他会有这样的印象,但是,不做就真的代表没有能力去做吗?朱由校到底是不是一个昏君,他是真的一辈子只会做木工,别的什么都不会吗?1.朱由校是一

  • 田氏代齐之后,为什么连国名都不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西周时期最开始分封的齐国,是属于姜子牙的领土,我们称之为姜齐,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齐国就是如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成了田氏人,我们称之为田齐。然而历史上这样夺权篡位的基本上都会改朝换代,至少国号会换一个,做一个新的国家,但是为什么田氏代齐之后,却连国名都不改一个呢?1.吕氏齐国

  • 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他是如何处置黄巢姬妾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唐僖宗是唐朝即位年纪最小的皇帝,刚满11岁便登基称帝。在此期间黄巢起义爆发,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唐僖宗被迫逃到四川,这一躲就是四年。后来唐僖宗在川中慢慢积累兵力,准备对黄巢进行反攻。黄巢政权因为缺少群众基础和经济来源,没坚持多久便在唐军的反攻下败下阵来。黄巢逃走却没办法带走他的姬妾,那唐僖宗又是如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