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宫中叛乱宋仁宗差点被杀身亡,为何不追查真相?

宫中叛乱宋仁宗差点被杀身亡,为何不追查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505 更新时间:2024/1/24 6:33:58

朝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莫名其妙的宫廷叛乱,当时因为宋仁宗的曹皇后指挥有度,叛乱最终被平定下来,也幸亏如此,否则宋仁宗很可能就被杀掉了,然而事后宋仁宗坚持认为这就是曹皇后一手导演的,不仅怪罪皇后,还把什么都没做的张美人升为贵妃,听起来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而且宋仁宗差一点就死了,却对这场叛乱幕后的真凶一点也不感兴趣,根本不去追查到底是谁要杀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发生在庆历八年正月的宫廷叛乱,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谜团。庆历八年正月十八日夜里,宋仁宗留宿在曹皇后宫中。半夜有士兵叛乱,企图攻击皇宫,后宫大乱。宋仁宗惊慌不知所措,反倒是曹皇后很镇定。曹皇后一方面让都知守忠去求援,带救兵平叛,另一方面制止谣言,还让人准备水,防止叛军放火。结果证明曹皇后是正确的,叛军真的想放火。后来,叛乱被平定。

不过,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本来这涉及到宋仁宗的安危,宋仁宗理应详查,消除隐患。宋仁宗却反而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奇怪的是,几个月之后,宋仁宗认为叛乱是曹皇后指使,同时又因功将张美人提升后贵妃,事实上,张贵妃在这场叛乱中什么都没做。

历史史料对这场叛乱的记载是非常少的,这使得叛乱的真相可能会永久埋没。据记载,经过现场的勘察,叛乱的首领应该是崇政殿的军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四人。只是这4人均当场被杀,叛乱之人也大多当场死亡。

叛乱过后,宋仁宗曾召集群臣商讨此事应如处置。时任参知政事(副相)的丁度表示:此事关系重大,朝廷不能容忍,理应详查。但宰相夏竦却认为此事影响太大,牵扯到众多内官,朝廷应该尽快平息此事。

《宋史》:后二年,卫士为变,事连宦官杨怀敏,枢密使夏竦请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鞫之,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自安。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争于帝前。仁宗从竦言,度遂求解政事。

宋仁宗采取的是夏竦的建议,将此事不加详查,大事化了。这是让人很难理解的地方,宫廷叛乱,直接威胁到宋仁宗的人身安全。站在宋仁宗的立场上看,宋仁宗理应彻查到底,挖出隐藏在暗处的隐患。宋仁宗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此事呢?

我认为宋仁宗并不是要放过此事,只是认为不宜大张旗鼓地调查,悄悄地详查才是最可取的。其原因是此事可能会涉及到后宫隐私,不方便公布于众。如果让朝廷中的人光明正大地调查,一旦挖出后宫中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丢脸的可是宋仁宗。所以,宋仁宗表面上是采纳夏竦的意见,实际上是暗中采纳了丁度的意见。

那么,宋仁宗究竟查到了什么呢?恐怕现在已经没办法知道了,我相信宋仁宗确实是得到了一些信息,但用处不大,显然没有查到事情的真相,也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历史史料上仍然记载着一些蛛丝马迹,反映了宋仁宗可能是掌握了一些信息。

1.此事与张贵妃关系应该不大,至少宋仁宗是这么认为的

张贵妃之前只是个美人,宋仁宗力排众议将她进封贵妃,足以表明以宋仁宗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张贵妃跟此事无关。不过曹皇后手下有一宫女可能与叛乱的士卒有过联系,曹皇后想处死该宫女,该宫女却跑去张贵妃求情,这似乎有点反常。张贵妃向仁宗说情,宋仁宗本来已答应赦免,只是曹皇后坚持以肃清后宫为由处死该宫女,宋仁宗也无可奈何。这个小插曲其实更像是张贵妃暗中把亲信安插到曹皇后身边,曹皇后知道后借机拔除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奸细。

2.此事与宋仁宗身边的一名叫杨怀敏的宦官有关系,但估计涉案未深,夏竦又与杨怀敏交往甚密

叛乱发生之后,一大批官员被贬职,例如任职皇城司的很多官员被贬出京城。这不难理解,皇城司是宋朝特务机构,负责监察一切对宋朝不利的人或事。叛乱既然已经发生,皇城司却毫无察觉,理应承担责任。

一些史实明确记载,宋仁宗身边的宦官杨怀敏可能牵扯到叛乱一案中。夏竦之所以建议息事宁人,其原因也有可能与杨怀敏有关。有迹象表明夏竦和杨怀敏两人相互勾结。

《续资治通鉴》:亲事官夜入禁中,欲为乱,领皇城司者皆坐逐,独杨怀敏降官,领入内都知如故。言者以为竦结怀敏而曲庇之。

叛乱发生后不久,杨怀敏和夏竦也被贬出京城。杨怀敏在宫廷叛乱后其实只是被降职,但不久又发生了一起宫中士兵偷盗案,牵连到杨怀敏,使得宋仁宗把杨怀敏贬出京城。此事发生在叛乱后不久,难免让人想到两者是有关系的。不过后来,宋仁宗曾一度动了召回杨怀敏的念头,这就表明杨怀敏当时可能涉案未深,被贬可能只是因为失职而已。当时的枢密副使胡宿建言阻拦宋仁宗召回杨怀敏,宋仁宗才就此作罢。

夏竦被贬的原因更是让人喷饭。一天天上无云,却发生了五次地震。宋仁宗找翰林学士张方平来问话,张方平:“夏竦是奸臣,上天才会这样警示”于是宋仁宗把夏竦给贬了。古人迷信,这种上天警示通过只会拿皇帝来说事,却很少拿大臣说事,夏竦被贬多少有点儿戏。不过,我认为夏竦与叛乱关系不大,理由有二:1)夏竦几乎没有任何动机;2)夏竦与杨怀敏有来往,既然杨怀敏涉案未深,这就表明宋仁宗手中也没有证据表明夏竦与宫廷叛乱有关。

《续资治通鉴》:会京师同日无云而震者五,帝方坐便殿,趣召翰林学士张方平至,谓曰:“夏竦奸邪,以致天变如此,宜出之。”

夏竦之所以被贬,其主要理由有两点:1.夏竦当时已位列宰相,作为外臣却与内臣有来往,这犯了忌讳;2.夏竦的建议让宋仁宗不满。宫廷叛乱涉及宋仁宗的安危,夏竦却因杨怀敏之故,提出息事宁人的建议,声称不宜激怒那些暗中隐藏的叛乱者,以免他们狗急跳墙,做出更大的事情来。这建议实在是没把宋仁宗放在眼里,表面上宋仁宗似乎是采取了夏竦的意见,其实心中却对夏竦非常不满。

3.宫廷叛乱是否与曹皇后有关

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曹皇后跟叛乱有关,不过宋仁宗这么认为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宋仁宗将张贵妃从美人一下子进封为贵妃,其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他宠幸张贵妃那么简单,而是他当时确实已经有了废后的想法,想让张贵妃取而代之。只是宋仁宗苦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曹皇后与叛乱有关,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废后。可以看出,宋仁宗怀疑曹皇后所为也仅仅是猜测,此猜测可能缘于几点:1)宋仁宗的调查没得到有用的信息,于是只能靠想像;2)宋仁宗与曹皇后关系一般,宫廷叛乱当晚留宿于曹皇后宫中,这未免太巧合了;3)种种迹象表明曹皇后似乎是做好了准备,曹皇后在现场太镇定了,甚至可能预知此事;4)曹皇后为人强势,有谋略,以曹皇后的为人确实是有可能做出这样事情的;5)曹家是武勋世家,家族中有多人在军中任职,在禁军中同样有很多曹家的人或与曹家有关的人,曹家是有能力发动这样的叛乱的。

宋仁宗自己又给曹皇后编出一个发动宫廷叛乱的理由:即彰显自己的能力,以引起重视。这么一来,在宋仁宗心中,曹皇后有动机、有能力发动宫廷叛乱,显然曹皇后就成了最大的疑犯。

宋仁宗如果一开始大动干戈,详细调查,可能反倒容易查出真相。宋仁宗忌讳太多,只能悄悄调查,结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这场宫廷叛乱的真相也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让人不解的是,宋仁宗因此功将张贵妃提升为贵妃,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宠幸张贵妃而夺人之功。张贵妃究竟有没有立功,宋仁宗心中应该最清楚。张贵妃去世之后,宋仁宗感念张贵妃,却说张贵妃确实在叛乱中保卫他。

《续资治通鉴》:妃嬖幸少比,然终不得紊政。及薨,帝悲悼不已,谓左右曰:“昔者殿庐徼卫卒夜入宫,妃挺身从别寝来卫朕。尝祷雨宫中,妃刺臂血书祝词,外皆不得闻,宜有以追贲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娥为什么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刘娥大家也知道的吧,她垂帘听政了11年,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完全可以选择当皇帝的,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刘娥为什么不称帝,是不敢呢?还是不另外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呢?其实这个事情还是值得一说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刘娥,章献明肃皇后,宋朝第一位临朝称

  • 金吕布银马超什么意思,马超实力仅次于吕布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喜欢研究三国武将的朋友,应该听说过“金吕布,银马超”、“一吕二马三典韦”等说法,这些类似的排名基本都是把吕布放在第一位,马超位居次席。看的出来民间喜欢把吕布和马超放在一起比较,也算是对他们实力的认可。但马超真的就弱于吕布吗?那今天就打算跟大家一起分析下

  • 诸葛亮每天能吃一斤米,为何司马懿说诸葛亮阳寿已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对头,最终很多人都还是非常可惜,司马懿熬死了那么多人,最终成功篡权,但诸葛亮“鞠躬尽瘁”,结果自己却被繁重的事务累死了。而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使者之间有一段对话,一直让人感到有些奇怪,司马懿问使者,诸葛亮一天能吃多少饭,而使者回答说能

  • 宋仁宗的孩子为什么都早亡?是有人害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一直在热播的《清平乐》这部剧也是让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了,剧中故事的主角宋仁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皇帝,然而这样一个以“仁”出名的皇帝,他自己的孩子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多的,有十几个女儿和几个儿子,但是让人很可惜的是,这些孩子中,大部分都夭折了,活下来的只有几个女儿,尤其

  • 为何关羽四次中箭都没事,徐晃张辽一箭就挂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大将受伤是在所难免的,毕竟总是在战场上,刀剑无眼难免挂彩,就算是因此而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同样是中箭,却也有很多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关羽,他中箭的次数可以说是非常多了,先后一共有四次都被箭射中了。不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关羽中箭居然中了四次都没什么事,对比之下,徐晃和张辽两人,只中箭一次

  • 安乐公和山阳公谁大,刘禅待遇远不如刘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220年,曹丕迫使刘协禅位,刘协为了保命只能妥协。后来刘协就从皇帝被贬为山阳公,据说曹丕还跟刘协说:“这天下的好东西,我都可以跟你一起分享。”曹丕这番话不知是不是在试探刘协,不过以刘协的性格来说可能他早就不想坐在这皇位之上了。不少朋友都好奇,刘协的这个山阳公到底是个什么地位的

  • 王敦、桓温为何先后放弃称帝?东晋皇位为什么不好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在古代,皇位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说是有非常大的诱惑力的,因此皇帝们对于权臣也是非常忌惮的,没有一个皇帝希望自己的身边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臣子,因为他们会让皇帝感到威胁,因此不管是手段强硬的皇帝,还是比较柔和的皇帝,都会想尽办法把臣子的权力收走。而在东晋时期,有这样两位权臣,一个是王敦,另一个就

  • 曹皇后和宋英宗关系,赵宗实差点遭到废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因为无子,迟迟无法下定决心拟定太子人选。后来在百官的劝说下,宋仁宗决定过继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为养子,赵宗实就这样成了皇位继承人。不过赵宗实的继位之路也不平坦,问题就出在他和曹皇后之间的关系上。虽然赵宗实不是曹皇后亲生,但他从小是被曹皇后带大,但曹皇后却一度萌生废黜宋英宗的想法,这究竟是为

  • 赵高他为什么要把秦国给毁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在看一些这个赵高的故事,很多人都在说啊,这个赵高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的把好不容易统一全国的秦朝又给整灭亡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赵高他为什么要把秦国给毁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赵高对秦始皇有仇,还是说赵高的国家被秦始皇毁了,他在忍辱负重复仇?这其中到底是为什么?下面我们继

  • 魏忠贤生前留13字是什么?崇祯皇帝为何不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反派的形象,宦官掌权,祸乱朝政,给当时的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然而很多人也认为,其实魏忠贤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不仅仅只是一个反派人物那么简单,认为魏忠贤对当时的明朝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而也正是因为崇祯杀了魏忠贤,才导致了明朝的快速灭亡。而据说在魏忠贤临死之前,他给崇祯皇帝留下了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