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衰落因不懂珍惜人才?魏武侯和魏惠王错失精英

魏国衰落因不懂珍惜人才?魏武侯和魏惠王错失精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773 更新时间:2023/12/10 6:05:24

战国初期魏国异军突起,称霸中原一家独大。但魏国的强盛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而是在魏武侯魏惠王时期逐渐走向衰落。其实当时魏国人才辈出,例如吴起商鞅张仪等人,但他们都是在别国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巅峰。特别是秦国能够崛起,魏国算是输送了不少人才,难道魏武侯和魏惠王就不识精英吗?从几个例子来看,他们在对待人才时的确没有做到像之前的国君那么珍惜,导致有用的人向外流失。

战国时期,魏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生产基地,只可惜,人才都到了外国,没有为己所用。人才流失严重,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君缺乏识才、用才的能力。

魏武侯、魏惠王认识有问题

魏武侯、魏惠王父子在对待人才上,都存在问题:

案例1:吴起和魏武侯一起在黄河上巡游,魏武侯望着波涛滚滚的河流和旁边巍峨的高山,情不自禁地说,这真是国家之宝啊,有了它们的阻挡,魏国就会固若金汤。不经意中说出的话,才最能表露心声,在魏武侯的眼里,大江大河才是宝贝。

案例2:魏惠王和齐威王一起打猎,魏惠王炫耀地说,我们魏国虽是小国,可也有十二颗大珍珠,在夜晚能把马车照的明晃晃的,你们齐国有什么宝贝?在魏惠王的眼里,金银财宝才是国宝。

他们父子俩,一个以江河为国宝,一个以珍珠为国宝,都没有提到人才。

和魏惠王一起打猎的齐威王就高明多了,马上反击道:我对国宝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们国家有4位人才,在他们的辅佐下,周围邻国都不敢入侵。

魏惠王闹了个大红脸,但后来也没看到他改变了多少。

魏武侯、魏惠王没有处理好大臣内部的矛盾

国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合大臣之间的矛盾,魏武侯父子在这方面做得都不咋地,导致了两位大才的离开。

案例1:魏国丞相公叔痤,自知吴起的功绩大过自己,害怕他把自己相位抢走了,就使了个阴招。让魏武侯把小女儿嫁给吴起,如果他同意了,说明对魏国是一心一意的;如果他不同意,很可能就有二心。

然后回家和他的公主老婆商量了一番,几天后,把吴起请到他们家做客。宴会上,公主对公叔痤大呼小叫,吴起看得是直皱眉头。魏武侯面见吴起时,就提到了婚事,吴起果断的拒绝了,咱一个大老爷们儿不能被一个女人欺负啊。

魏武侯从此对吴起起了疑心,吴起害怕,就逃到了楚国。

案例2:庞涓孙膑。孙膑打算到魏国谋个差使,就找到了是个庞涓,结果庞涓嫉妒心强,就蛊惑魏惠王,说孙膑怎么怎么不好,魏惠王就下令砍了孙膑双腿。倘若魏惠王能够查明真相,估计就不会有后面的两场败仗啊。

大臣之间,阴谋暗算对方的很多,国君要明察秋毫,显然,魏惠王父子这方面做得不好。

吴起和孙膑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可惜从他们父子手上溜走了,下一个更可惜。

魏惠王眼界太高,觉得小人物配不上大魏国

公叔痤临去世时,向魏惠王推荐了他府上的中庶子,公孙鞅。

魏惠王很不以为然,我堂堂大魏,岂能让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做宰相,这不是贻笑大方吗?

魏惠王不识金镶玉,他同时代的秦孝公就比他高明多了,公孙鞅到了秦国后,得到重用,开始了变法,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孟子与魏惠王的对话可以看出,魏惠王也想招揽人才,可惜识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孙膑和商鞅都从他手里溜走了,这哥俩一个从东、一个从西把魏国打得抱头痛哭。

综上所述,魏武侯、魏惠王父子,由于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导致了大批人才流失。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宰相候选人?只有刘伯温洞察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称帝后,对各个部门都进行了改革,其中朱元璋废除宰相和行中书省,然后设置三司,这样等于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实际上朱元璋此前还找过刘伯温商量宰相的候选人,结果这些人都被杀了。可能在旁人眼里还不明白朱元璋到底是想干嘛,但刘伯温不是一般人,他知道朱元璋此举的真正目的。从朱元璋身边能活下来的人,当然都是能

  • 隋文帝为什么要关闭学校?此举并非反对教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先是恢复了汉臣的汉姓,还决定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部制。杨坚为人节俭,因此削减了国库部分开支,还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杂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可以说杨坚称帝后在很多方面都推行了颇为有效的改制,不过杨坚有一件事却做的颇有争议,就是关闭了学生可以读书的地方,这对于开创科举制的杨坚来说

  • 弘昼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竟靠装疯卖傻自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弘昼是雍正皇帝第五子,乾隆的弟弟。弘昼从小娇生惯养,所以在性格上有些狂妄。其实弘昼的一生也挺悲哀,为了躲过储子之争他只能选择靠装疯卖傻自保,可能有人会觉得弘昼是大智若愚,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生存手段。毕竟大家肯定都听过他们的父亲雍正即位时的凶险,兄弟相残也不是不可能。这位王爷的荒唐一生被后人

  • 兰芳共和国建国后,回清朝请求称藩,乾隆为何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兰芳共和国其实知道的人不多,这个国家有这个叫法其实是指的在清朝乾隆时期的,话说当时一位叫罗芳伯的人在加里曼丹岛建立了一个叫兰芳共和国的国家,当然了罗芳伯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建国成功后他找了个机会派人回到清朝乾隆皇帝那,想让乾隆把兰芳共和国做为一个新的藩地,但是最后乾隆却拒绝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

  • 埋根首进什么意思?朱轼破解乾隆此话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皇帝在传达旨意时,有时候不会直接说明意图,而是让下面的人去猜。例如乾隆有一次批阅一封紧急奏折,他只对前方战线回了四个字“埋根首进”,这让大家都一头雾水,埋根首进到底是为什么意思呢?赵翼带着这四个字跑去问纪晓岚,但纪晓岚无法解读。后来他又去请教乾隆的老师朱轼,这才明白皇帝究

  • 昭宣中兴汉昭帝有多少功劳?霍光才是背后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昭宣中兴可能更多人会把功劳记在汉宣帝身上,而忽略了汉昭帝。毕竟汉昭帝继位时只有8岁,根本不能亲自处理朝政,所以是由托孤大臣霍光代为辅政。汉昭帝十分信任霍光,霍光也没让昭帝失望,曾在关键时刻平定政变,保住了刘弗陵的皇位。可惜汉昭帝英年早逝,不然此后定能做出一番成就。在霍光的帮助下,西汉逐渐恢复国力

  • 韩哀侯怎么死的?为韩国开疆扩土晚年却遭到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韩哀侯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也是带领韩国崛起的关键人物。韩哀侯是晋国韩武子后人,虽然在位只有6年时间,但他带领韩国灭郑,开疆扩土,使得韩国就此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不过韩哀侯最后结局却不得善终,而且死因成谜,看似背后还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两位大臣在朝堂之上产生冲突,最后却是把韩哀侯刺死,这件事

  • 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什么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太子而不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古代的皇帝继位之后,都会为自己曾经的长辈追封,比如曹操生前没有当皇帝,而死后曹丕就追封他为皇帝,孙权也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皇帝了。然而,西汉时期刘病已当皇帝之后,对于自己的爷爷,也就是当年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杀掉的儿子刘琚,只是追封为戾太子,而不是皇帝,而且这个戾字也是一个不好的字,这是为

  • 李斯为什么要陷害自己的女婿,选择扶持胡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是秦朝一代名相,但他的所作所为却遭后人诟病。他和赵高擅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设计逼死扶苏,扶持胡亥继位,这样他们便能掌控朝中大权。不过扶苏怎么说也是李斯的女婿,李斯就真能下得了手?实际上李斯原本并不打算帮助赵高,但赵高却威逼利诱,这才让李斯就范。而李斯也没能如愿,最后死在了赵高手下,恐怕临死前他也

  • 司马懿手中没有实权,为何能通过3000死士就能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喜欢三国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对司马懿这个人不会太陌生了,司马懿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被描写的老奸巨猾,隐忍了大半生终成为了窃国大盗,不过要说起司马懿这个人,到也没有窃国,因为那都是后人所干的事。但是要是没有他那三千死士发动的那场政变,他的后人也没有这个机会。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司马懿手中并无实权,为何还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