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真的能禁住海外贸易吗?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真的能禁住海外贸易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76 更新时间:2023/12/12 21:52:52

明清两朝都有一些为后世诟病的政策,比如清朝的闭关锁国,明朝的海禁,虽然不是彻底断绝了中国与外界国家的联系,但是的确从很大程度上切断了与国外的经济往来,尤其是闭关锁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里醒不过来。不过,明朝时期的海禁,真的可以把所有的海上贸易禁止住吗?民间难道就没有私底下进行的贸易?

一八七七年,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结束了他多次在中国的地质、地理考察后,作了一本书—《中国》,并于书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后来这本书引起了一位法国人,叫做沙畹的汉学家的注意,在他写他的《西突厥史料》一书的时候,接受并发展了李希霍芬的观点,进而指出“丝路有海陆两道”,便是我们今天依然还在沿用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肇始。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很快得到了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与关注,开了国内外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下中简称为“海上丝路”)进行学术研究、探讨的浪潮。

而“海上丝路”的发生、发展历程,亦未能有别于,世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并推行起“海禁”政策以后,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合法的海上对外贸易被明令禁止了。而对海外贸易的多方面的需求,并不会就此戛然而止。

也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民间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迅猛地发展了起来。如沈德符就在其《野获篇》一书中讲到,“在沿海则台、温、福、兴、泉、漳、潮,在内则福宁、福清、边江、长乐,户习风涛,人熟勾引,百人为舟,方舟为党。冒给般由,开洋谢利,一遇负贩之舶,弱肉强食,杀戮剽掠以为常。”(据沈德符《野获篇》卷 12·《海上市舶司》)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朝廷的朝贡贸易衰落,使得当时几乎是仅存的海外走私贸易,就愈发的繁荣了,据《明史》的记载称,福建到吕宋,“商贩数万人”,足可见当时走私规模之大了。

所以,当我们去研究有关“海上丝路”的诸多现象时,明代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自然应是一个无法回避,也是一个极为繁钜的课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将为大家一一展开探讨,今日且从“明代私人海外走私贸易兴起的原因”来谈起。

一、欧洲的“大航海”,是其得以兴盛起来的重要的时代背景;

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在扼守着“陆上丝绸之路”要道上的崛起,严重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间的贸易,催生出了自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的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而这一历史时期,则被称之为大航海时代。

欧洲的大航海,自然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主题,也就毋须絮言展开,事实上葡萄牙人首先于十六世纪初叶,渐次来到东亚,并明廷提出通商贸易的要求,则是与其不无关联的。当他们遭到明廷的拒绝后,滞留在中国南方沿海岛屿,并主动与中国的民间商人,在私下里进行商品贸易,又无疑进一步促使了,大明中叶以后,海外走私贸易的繁荣。

只是在明初的时候,这一影响于大明朝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的发生,关系似乎并不是很大。

二、宋元海上“丝路”的发展,使海上贸易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明代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正如我们于上文中刚刚提到的,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陆上丝路”的阻碍,催生了其后的地理大发现一样,明朝的“海禁”政策,也必然要迫使宋元以来,异常繁荣的“海上丝路”上的国际贸易,由明到暗,转化为走私贸易。因为宋元时候“海上丝路”的异常繁荣,已经致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于悄然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趋势,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了。

在两宋的三百一十九年间,朝廷对于商业的重视程度,似乎也并不亚于今天。据《宋史·食货志》的记载称,“天圣以来,国用浸广,有请算缗钱以助经费者。仁宗曰:‘货泉之利,欲流天下通有无,何可算也?’”足可见,朝廷对贸易的重视程度了。

而两宋时期,居于世界翘楚地位的船舶制造业,就更使得其海上贸易的繁荣如虎添翼了。如《梁梦录·卷十二·江海船舰》所载:“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也就是说,两宋时候的造船技术,就已经遥遥领先于几百年后,到了大航海时代,欧洲的造船技术了。

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更有制瓷业、造纸业、丝织业、印刷业以及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等行业的高度发展,为两宋的海上贸易提供了足够必要的输出的商品。而在这些产品高度发展的背后,所致使的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变,亦是无法避免的。从宏观上讲,宋高宗皇帝赵构的一段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的记载,赵构就曾洋洋得意地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这一现象,其实早已逾越了一个传统农业国家财政收入中,商业贸易税赋收入的比例了。也就是说,似乎我们已经可以,将南宋视作为繁荣的商业社会了。

待到元朝建立以后,这一趋势非但没有受到扼制,其实是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元朝还在南海建立起霸权,把海外贸易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获取暴利。在马可·波罗于十三世纪末,于中国归国后,曾记述俱兰(今印度度奎隆)的情况说,“蛮子(中国南方)商船前往该地贸易,获取大利。”

这种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扼制其发展步伐的。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当大明朝廷推出“禁海令”后,明代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便很快就大规模地发生,并迅速发展了起来。

三、农产品的高度商品化,迫切需要流向海外市场;

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基础上,明朝建立伊始,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并出现了一些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如如闽广的甘蔗果木,太湖流域的湖州、嘉兴、杭州等地的桑蚕,安徽、浙江的茶,等等。

谢肇淛在其《西吴杖乘》里称,蚕桑之事,“湖人尤以为先务,其生计所资,视田几过之”,也就是说,从事蚕桑的收人,是要比种植水稻所获之利,要高出好多倍呢。

事实上,除了以上农产品高度商品化的区域以外,在大明朝的其他更为广阔的区域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沿海地区的商品化农产品在国内的市场是极其有限的,迫切需要流向海外更为广阔的市场里去。

四、广泛的社会基础,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基础上,还出现了一大批世代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其中名头比较响亮的就有徽州海商、漳泉海商、潮惠海商、宁绍海商等等。

自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以来,以他们唯主体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就一再试图去突破这一禁令,从事走私活动。在洪武至永乐年间,大量违禁下海的闽广海商,“或避罪遣,或苦饥寒,流落诸番与之杂处”,对此,明初的官军,“既不能怜情招抚”反而“更加迫害”,使得不少中国商人在海外建立据点,“恃其险远,以拒天威”。(据《明太宗实录》)

另有自十四世纪以来,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帝国(即今日的马来西亚)日趋衰弱,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帝国逐渐兴起,为中国海商在海外建立贸易据点创造了极好的时机,到十四世纪后半期的时候,三佛齐旧港已经渐被中国海商所据,并控制力马来海峡。(据《明史》)

由于巨大的利益驱使,不止世代生活在海边的海民、大商巨贾,就连一部分沿海的军政官员,也直接或间接地加入到走私贸易中来。他们利用其手中所掌握的权力,或供应货物,或接济航海所需器具和食物,或为之庇护,相依谋利。

随着走私贸易的发展,沿海民众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把 走私看做是正大光明的事情,走私海商在官府看来是犯人,但在民间却 被视为英雄。如在漳州,“至一村,约有万家,寇回家,皆云: '; 作客 回 ';,邻居皆来相贺,又聚数千。”民间观念上的变化赋予了走私贸易道 德上的合法性,使参与人的行为得到社会舆论上的支持。这在封建纲常 礼教严格控制人们思想的明朝,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突破。

五、朝廷通过“朝贡制度”垄断的海外贸易,形成的高额利润空间,成为民间海外走私贸易滋长的温床。

在大明王朝建立伊始,为了满足政治上的需要,朱元璋一手发出“禁海令”,又对朝廷的朝贡制度大力推广。朝贡制度中其实又包含了海外贸易的属性。故而专家们多称其为朝贡贸易。

明朝设有市舶司,专门掌管其贸易。

在外国使团来华“朝贡”的时候,一般又会有大批的商人随行,所携带除贡品外,亦有大量的其他货物。在贡品进贡朝廷以后,剩余的其他物品首先由官府选购其中的大宗商品,如香料等,其次剩余的则在朝廷的控制下进行“互市”。

其实流入到“互市”环节的商品,不止是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是极为贫乏的。而被官府大批量选购的大宗商品,在获取暴利高价卖给商人后,再经由商人之手转卖到民间的时候,其价格的高昂,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普通市民的购买能力了。

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必将诱使大批的商人铤而走险,积极投入到走私贸易中来。似乎这也正是走私贸易屡禁不止,最终迫使隆庆开海的最大的源动力。

结语

有关“明代私人海外走私贸易的兴起”,是一个颇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是我们当今社会里的行行业业,也无不有其自身发展的趋势,而非几个所谓的“大佬”可以掌控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什么定都洛阳?其实是不得已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并且定都洛阳。很多人不理解,武则天为什么要选择洛阳,而弃用长安呢?实际上这也是武则天不得已的一个举动。武则天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大肆清理李唐宗亲,还有反对她的大臣。而长安基本就是反对派的大本营,所以选择洛阳是一个比较保险的举动。当然洛阳和长安相比也有自己的优势,下面就为大家介

  • 安史之乱有多少人被吃?张巡为什么把爱妾肉赏给士卒?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本走上了巅峰的唐朝,就此跌落谷底,后续再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高峰,而在安史之乱中,最苦的还是普通人,是在社会底层的人。据说抵抗叛军的大将张巡曾经将自己的爱妾杀掉,将她的肉分给士卒吃,而且这还不是个例。究竟安史之乱有多可怕,还有多少人被这样吃掉呢?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

  • 李渊为什么杀了窦建德却放了王世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都是李渊的敌人,当时三个人三股势力,窦建德王世充联起手来对付李唐,然而最终的结果也很明显,他们失败了,还被李渊擒获。虽然都是敌人,但是这两个人性格却大不相同,窦建德是仁义之人,但是王世充是一个阴险狠辣之人,可为什么李渊要杀掉窦建德,却放过了王世充?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

  • 项伯为何害自己的亲侄?项伯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项伯是楚国贵族,也是项羽的叔父。不过在鸿门宴上,项伯却保护刘邦让他安全脱身。此后刘邦称帝,为了感谢项伯当年的解救之恩还特意将他封为射阳侯,那项伯为何要害自己的亲侄呢?实际上项伯也并非故意要害项羽,只是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如此,谁知道刘邦最后竟能逆袭项羽,成为最后的胜者呢。而且项伯当时只是想救张良而已

  • 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吗?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贞观之治作为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时期,唐太宗开创的一个盛世,也是很多人向往中的大唐,也许很多人都想象过,贞观之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吧,也会有很多人幻想着穿越回到的大唐,也正是贞观之治的年代,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在战乱中求生。但是,却有人认为,其实贞观之治就是一个骗局,这是怎么回事?贞观之治如何能成

  • 张献忠屠四川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张献忠作为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推翻明朝也有他的一份力,而在很多人看来,农民起义自然还是要以农民,以普通平民为核心,所以领袖对待自己手下的百姓,或者其他百姓,肯定不能是“屠杀”这样的态度,但是为什么还有张献忠屠四川这样的说法呢?张献忠到底有没有这样做,屠川的究竟是张献忠

  • 雍正时期为什么重农轻商?雍正皇帝是如何对待老农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雍正虽然从九子夺嫡中胜出,但即位后的他面对的处境变的更加艰难。既要稳住朝局,又要想办法推行改革,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政策,在推广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挠。雍正基本上继承了先帝鼓励开荒的策略,所以他对农耕工作十分看重,但却造成重农抑商的现象,使得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雍正皇帝对

  • 三国演义曲阿小将是谁?一个无名小卒却是隐藏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名叫曲阿小将,他被很多网友认为是被埋没的猛将,还跟潘凤、胡车儿、马忠并称四大隐藏名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演义里,曲阿小将是太史慈的手下,曾跟随太史慈一起讨伐孙策,后来成功抵挡十三骑立下功劳。实际上曲阿小将的戏份并不多,但他为什么能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呢?这就

  • 王昌龄为什么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王昌龄是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的一位唐朝时期的诗人了,他的很多诗句都流传千古,而且后人根据他的创作风格,给他划分了一个“阵营”,即边塞风格,这也和王昌龄的经历、所见所感有很大的关系。而王昌龄还有一些称号,例如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等等,这些称号又是什么意思?王昌龄的诗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评

  • 魏忠贤掌权九年,为什么后金一直没打入山海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魏忠贤的评价,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他所做的事情也很复杂,好的坏的都有,对明朝有利的和危害明朝的也都有。不过从国家危亡来说,魏忠贤做的还算是好的,因为在他掌权的就年时间里,后金一直都没能打进山海关,被阻拦在外面,那么明朝暂时就可以保住。魏忠贤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他一死,没多少年明朝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