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安十二时辰望楼是什么?唐朝真的存在望楼吗?

长安十二时辰望楼是什么?唐朝真的存在望楼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274 更新时间:2023/12/29 3:23:15

《长安十二时辰》中很多信息的传递都要依靠望楼,望楼就像是现代的天眼系统,能够掌控整个长安城的动向。不过唐朝时期的长安城真的有望楼吗?实际上望楼系统只是作者马伯庸给加进去的,历史上唐朝并没有如此繁杂的一套侦查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其实仔细想想,望楼也有一定的缺陷,实际操作起来就没这么方便了。那唐朝究竟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长安十二时辰》中引人注目的除了紧凑的情节,爆棚的演技,以及长安的繁华之外,当属望楼传信系统了,在整个案件侦破的前期,多亏了望楼快速准确的传递信息,才能够让靖安司快速做出反应和调度,争取宝贵的时间。

据电视剧中靖安司李必介绍,望楼传信系统是结合八卦系统和鼓声来传递信息的,具体的实现就是在望楼上,通讯兵用不同颜色的方格并配以不同的组合,再加上鼓声,另外一方看到以后,迅速解码然后传递到靖安司,靖安司的命令也是这样传递给其他望楼,由其他网络的士兵传递给当事人,这样就完成信息的传递。

这套望楼信息传递系统在唐朝肯定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编写的,不过不代表这种系统不可行,从理论上来讲,这种信息系统就类似于现代的摩斯密码,而且望楼信息传递的信息一般都不是特别的复杂,因此这套系统完全可行。

据这位有才的网友介绍,整个望楼系统由“传递系统+加密系统”组成,靖安司作为一个军事级别的机构,信息传递绝对是多重加密的,望楼传递的信息需要对应密码本中的内容方可破译,只看懂望楼图案,或者只有密码本都是破译不了密码的。

其实跟现代的密码系统是一样的,必须要有密码本才能破译传递的信息到底是什么。如果唐朝真有这样的系统,那么发展下去也会一门重要的科学呢。虽然,唐朝的长安城没有望楼信息传递系统这么复杂的系统,却有一套简单而又实用的信息传达系统,与望楼系统不一样的是,这套真实的系统是单向的。

唐朝时期,设置了街鼓用来传递信息,传递的主要是时间,跟现在的西安鼓楼的做用一样,不过街鼓不止一个,设置街鼓完全是因为当时传递信息太落后了,据史书记载:“每至晨幕,京城诸街,皆遣人传呼警众。遂周向上奏请置街鼓,击之警众,传呼令罢,时人便之。”意思就是,没到早晨和傍晚,长安城的各个街道的巡逻官员大声呼喊来警戒众人,大家觉得这样的大呼小叫有损长安城的形象,于是就有个官员马周上奏设置街鼓,用敲鼓来警示众人,这样非常的方便,而且很雅致,众人习惯以后,那种大呼小叫的方式就被淘汰了。

根据史书的资料记载长安城有六街,主要是长安城南面与东西三城门中的六条大街,也就是贯穿城门间的三条东西街与南北街,为了能够向这六条街传达信息,唐朝设置了六街鼓,目前能够考证的只有春明门鼓、朱雀街鼓与承天门鼓,其他三街鼓的资料目前无法查找到,六街鼓的设置不仅仅有报时的功能,还有警戒聚众的功能,据《旧唐书》记载:“唐朝贞元三年,僧人李广弘和市人董昌相勾结,酒食结交唐朝殿前名将南珍霞、韩钦绪等人,尔等相约举事之日,韩钦绪于凌霄门击鼓,南珍霞盗击街鼓,集城中人。看起来像真实版本的《长安十二时辰》,只不过这些人的行为有些简单,只是用街鼓来聚集众人,跟电视剧中人的缜密谋划差远了。

长安的街鼓具体分为暮鼓和晓鼓,晓鼓是长安城一日开始的标志,而暮鼓则标志着长安城夜晚的开始,这反应了唐朝统治者的意志,普通老百姓必须按照鼓声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鼓声标志着城门的开和关闭,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就进不了长安城了。

城门的开启有着严格的顺序,据《唐六卷》所记载:“击晓鼓于承天门,听击钟后一刻,皇城门开,鼓声绝,第一街鼓声绝,开延明门、宫城门与乾化门;第二街鼓声绝,开宫殿门。晚时,第一街鼓声绝,闭宫殿门;第二街鼓声绝,闭皇城门、延明门与宫城门。皇城门与京城门同时开闭。”早上城门的开启由承天鼓来决定的,而且按照顺序对城门进行开启。

那么敲鼓的人是如何看时间的呢?,鼓声的敲打的依据是太史局所执掌的所牌与漏刻,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钟表时间。

而到了明清时期,报时的就不再是街鼓了,而是有了鼓楼,也就是现在西安的鼓楼,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钟楼与鼓楼相对,相距仅200米,鼓楼用来报时,钟楼用来报警报时,谓之晨钟暮鼓,现在西安城还有晨钟暮鼓的仿古表演。

西安鼓楼也考虑到了鼓声能够传达到全城,因此建造了高楼,设置了大鼓,而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他们都是要根据鼓声来进行工作的,而老百姓亦是如此,鼓楼的鼓声成为了全城人民的钟表,也成为了西安最熟悉的声音。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做的最缺德事是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只要了解过三国历史的小伙伴们都会知道,曹操为了扩充军费,成为了盗墓的祖师爷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为了能够充实军饷,那么盗墓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身世还为此设置“摸金校尉”这一官职。因此盗墓这话总见不得人的勾当就成为了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之一。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么

  • 历史上刘备死后,孙尚香真的回到东吴嫁给别人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很多女性的下落都是成谜,因为史书并不会详细记载她们的下落,比如孙策和周瑜死后,大小乔的命运如何,全都是后人的猜测,同样,即便是孙权的妹妹,也得不到高一等的待遇。后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孙尚香,她嫁给刘备之后,其实也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幸福,不然也就不会一直想要回到东吴,而刘备死后,相传孙

  • 明朝河南信阳原本分属两州,为什么后来合并到了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河南信阳古称义阳,是三省通衢,在古代占据了江淮河汉的重要战略位置。历史上,信阳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也是梁武帝发迹的福地。实际上在明朝时期,信阳还是被分属两州,后来才合并到了一起,那这其中到底是有何用意呢?这也跟当时各地行政区域的划分有关,信阳作为比较重要的战略要地,自然是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下面就

  • 唐朝为什么有很多外国人?千年前长安便是国际大都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大家在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后,肯定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长安城内会有很多外国人呢?不仅是有西域人,还有黑人,这到底是真的还是经过改编的历史呢?实际上这都是真实的,早在千年前长安便是一座国际都城了。因为唐朝对外的政策一直是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所以其他民族的人也能在长安。当然这有好处也有坏处,会爆发安史

  • 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人最后怎么样了?韩信为何没有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韩信早期落魄,还曾遭受胯下之辱。当时淮阴屠户有个青年侮辱韩信,称他胆小如鼠,虽然佩剑却不敢用。他还挑衅韩信,如果怕死就从自己的胯下钻过,韩信对他打量了一番,便趴在地上从他胯下爬过,此后街坊们都以为韩信是胆小怕死之人。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才让韩信如获重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开始变得勇敢

  • 唐朝有没有发生过焚烧长安事件?历史上长安遭遇过哪些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因为《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导致不少观众都对唐朝充满了兴趣。唐朝在古代封建时期,的确算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朝代,而且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达到了鼎盛期。在这部电视剧中,长安城陷入了一个重大危机中,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被毁城。那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焚烧长安的事件呢?虽然《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主剧情都是虚

  • 古人如何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孙权一语道破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比拼,是三国迷们最喜欢拿出来谈论的话题。北伐之战上,诸葛亮就像是一杆锋利的矛,而司马懿是无坚不摧的盾,最后盾战胜了矛,获得了胜利。不过当时魏国和蜀国国力差距实在太大,诸葛亮也没资本长久耗下去。如果纯粹比较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谋略水平,到底谁会更胜一筹呢?这次我们不妨听听古人是如何

  • 诸侯国都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齐国有三十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这是古代先祖的智慧,这些节气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依旧具有很大的意义。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就一直不变的延续至今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的诸侯国用的都是二十四节气,但是只有齐国有三十个,为什么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齐

  • 明朝将领卢象升是一个怎样的人?卢象升性格特点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卢象升是明朝末期著名将领,卢象升早年镇压叛军有功,升至右副都御史,此后又率兵击败张献忠,而且还是抗清军的主力部队。因为卢象升捷报连连,导致遭受宦官高起潜的陷害,因此被夺去尚书一职。1639年,卢象升率军抵抗清军,最后被困在巨鹿贾庄,又得不到援军支援,最后战死沙场。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了,可能还有不少朋友

  • 安庆绪为什么要杀安禄山?只是为了权力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安史之乱,让原本盛极一时的唐朝走上了一条下坡路,差一点亡国不说,从此之后再也恢复不到以前的境况了。不过安禄山最终还是被安庆绪,也就是他自己的儿子给杀掉了。安庆绪为什么要杀自己老爹,如果安禄山成功了,自己难道不会成为太子吗?还是说安庆绪只是想自己当皇帝,不想让安禄山当皇帝吗?其实亲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