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只因长安没有他想要的一个东西

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只因长安没有他想要的一个东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608 更新时间:2023/12/13 3:14:09

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很多小伙伴不理解,刘秀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而不是直接入住长安呢?实际上刘秀定都洛阳时,长安城内还是一片混乱的迹象,刘盆子被赤眉军拥立为傀儡皇帝,坐拥三十万大军,此时刘秀要想入住长安也并非易事。等一统全国后,刘秀还是继承了西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开始兴建太学,大理传授诸经。刘秀究竟为什么放弃长安呢?实际上那是因为长安有一样他想要却没有的东西。

大唐长安城很是繁华,它的繁华是有物质基础的,此前,就因为缺少一物,汉代刘秀被迫放弃长安城,迁都洛阳。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在洛阳登基,他本来打算建都于此,但张良等人认为洛阳所在的伊洛盆地太小,仅方圆几百里,土地薄,四面受敌,西汉最终定都于长安。200多年后,刘秀却放弃长安,迁都于洛阳。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首先,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经常发生旱灾。据统计,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3年),该地区发生31次旱灾,平均7年便会发生一次旱灾,频率很高,而同一时期,洛阳却只发生了7次旱灾,明显比长安要少得多,而且多发生于西汉后期,期间发生了6次。就关中地区的灾情程度而言,多是大旱灾,史书中记载的大旱灾多达21次,即约每隔10年便会发生一次大旱灾,其中有些大旱灾导致大批人口死亡,例如,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四年)夏,关中“大旱,民多渴死”;又如,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关东“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其次,西汉中后期关中地区经常发生蝗灾。蝗灾和旱灾之间呈正相关,干旱之后往往是蝗灾。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第一,气候变暖和春季气温回暖早,持续干旱,导致蝗卵在土壤中过冬时的死亡率比较低,蝗蝻的发生期提早,形成蝗灾;第二,连年干旱,易导致河滩、洼地裸露,湖泊水库频繁脱水,土地干涸开裂,蝗虫的繁殖有了适宜的生存空间。从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到公元23年(新朝地皇四年),关中地区总共发生了12次蝗灾,平均9年发生一次,频率很高,而同一时期,洛阳地区只发生了1次蝗灾。

最后,由于干旱,关中地区漕运能力下降,导致粮食供给能力下降。作为西汉帝国首都的长安,聚集了大量人口,如皇室、官僚集团、驻军和平民,仅在汉平帝时期(公元前1年―公元6年),不包括郊区人口,长安城内人口便达25万。长安的粮食消耗量惊人,而关中地区无法做到粮食自给。西汉初年,长安城每年从关东漕运入几十万石粮食,汉武帝时,沿着渭河南岸挖掘了一条从长安直通黄河的运河——漕渠,其主要目的就是用来运输关东粮食。漕渠开通后,每年从关东运入的粮食从汉初的几十万石猛增到400多万石,从公元前110至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元封年间)每年竟高达600万石。

黄河、渭河、漕渠这条水上运输线,是长安城的生命线,可是漕渠只大约使用了七八十年。为何如此?渭河是一条靠雨水补给的多沙性河流,流量、沙量变化和流域降雨条件、地面植被密切相关。秦至西汉中后期,气候较现今温暖湿润、中上游植被未被破坏,渭河的航运条件要优于后世。西汉后期,气候干旱,在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未发生过大降雨的情况,旱灾频发,汉武帝之后,气候仍然十分干旱,旱灾仍然频发。气候干旱,关中粮食下降,需要从关东运入更多的粮食,但同时受到干旱的影响,渭河水量减少,漕运能力下降甚至不通,所运粮食远不能满足长安的需求。

总之,由于西汉中后期关中地区气候异常,旱灾以及与之紧密相随的蝗灾频发,导致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生产条件与资源衰退,农业歉收,经济萧条,加上漕运能力下降,长安粮食供给困难,从而导致其失去作为京城的地理优势。再加上战乱的破坏,长安城已不具备建都的基本条件了。于是在公元23年,东汉帝国诞生后,刘秀迁都洛阳,此后又成为曹魏、西晋、北魏四个王朝的国都。因此,刘秀放弃长安城,是因为缺少这一物——水。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吴国越国为什么不是战国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吴国和越国在春秋时期也算是比较厉害的了,尤其是越国,抓住春秋时期的尾巴,越国国君成为最后一个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还算是非常有存在感的了。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焦点就据记载战国七雄身上了,这两个国家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也不知道这两个国家在战国时期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吴、越为什么没有

  • 齐国是怎样灭亡的?昔日东方霸主最后却被秦国轻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齐国是春秋四强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曾一度霸占东方霸主地位。虽然齐国被分成姜姓吕氏和田齐两个时代,但基本国力还是有保证的。秦灭六国之战,最后灭的就是齐国,当时秦始皇命王贲率军伐齐,齐王急忙集结40万兵力准备在西部抗秦。结果秦军根本就没打算和齐国正面交手,而是绕道从北面攻来,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齐

  • 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几岁?两年后却被子所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安禄山是唐朝著名人物,也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安禄山从小在突厥部落生活,后来建立起了以安氏为首的藩镇割据势力。唐玄宗十分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想以此稳定唐朝边疆疆域,但他却小看了安禄山的野心,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也让唐朝就此步入衰落。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已经52岁,仅仅两年不到的时间,他便被自己

  • 刘备托孤为什么不回成都,而是要在白帝城过完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后,刘备惨败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此后刘备退守白帝城,并且在白帝城走完了自己最后一段路。很多小伙伴不理解,刘备为什么没有选择回成都,他身为蜀国皇帝托孤一事最好是回到都城说明,但刘备却执意留在白帝城。难道是因为刘备当时没听劝阻,还一意孤行伐吴,所以没有脸面回到成都吗?实际上刘备有不回成都的理由,

  • 李煜和陈叔宝都是亡国之君,为什么李煜受到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亡国之君的命运一般来说都不太好,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灭亡了,任谁心里恐怕都不会好受吧。而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就有很多位亡国之君,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两位,一个是李煜,一个是陈叔宝。李煜的遭遇总是有更多的人同情他,然而陈叔宝同样也是亡国之君,为什么大家却更同情李煜,而不同情陈叔宝呢?可能很多朋

  • 诸葛亮明知马谡没有经验,为什么不派姜维守街亭?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马谡失街亭,虽然只是没有守住一个街亭,但其实给蜀汉带来的却是北伐失败的后果,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却派了马谡去守,到底是想让他守住,还是不想让他守住?其实马谡有几斤几两,诸葛亮是很清楚的,可以说,他明明知道马谡能力不强,却还是要派他前往,究竟是什么道理?为什么不派有能力的姜维去守呢?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战

  • 乾隆皇帝对古代文化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揭秘编撰四库全书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总共长达63年。因为康乾盛世的存在,所以历史上对于乾隆皇帝也有评价很高的一面,也正是在乾隆和雍正期间,才进一步完成了对民族的统一,还有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过乾隆在位期间,他所采用的方式对古代文化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作用,例如《四库全书》的修

  •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是一个怎样的人?慧贤皇贵妃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是乾隆皇帝的后妃之一,也是乾隆时期的首位贵妃、皇贵妃。可能大家对慧贤皇贵妃的了解,基本上都是通过各种影视剧。而在影视剧中,高佳氏往往都是扮演反派角色,也就是经常欺负主角的人,所以观众们都不太喜欢慧贤皇贵妃,认为她既刻薄、嫉妒心也很强。那历史上真正的慧贤皇贵妃究竟是怎样的呢?可能并没有

  • 刘备临终为什么要任命两位托孤大臣?诸葛亮一个不够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以诸葛亮当时在蜀国的地位,刘备死后他就是绝对的第一人,不过刘备临终前任命托孤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还达不到100%的信任,所以想用李严牵制诸葛亮,并且还把最重要的兵权交给了李严。实际上刘备真实的想法应该并不是这样,他也绝非是小肚鸡肠的君主,蜀国的未

  • 北伐失败诸葛亮也无可奈何,浅谈北伐中的宿命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北伐从结果来看是以失败告终,不过事先又有多少人相信诸葛亮能在北伐战役中占据优势呢?当时魏国国力要强于蜀国,而且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便吃了败战,此后毕竟更加谨慎。所以魏国只要以防守的姿态应对诸葛亮,诸葛亮便会无计可施。北伐或许一早便注定不会有结果,这点诸葛亮也是心知肚明,但他为了先帝的理想,还有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