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成功商鞅却被牺牲,商鞅究竟有没有办法自保?

商鞅变法成功商鞅却被牺牲,商鞅究竟有没有办法自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39 更新时间:2024/1/25 20:04:35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但商鞅本人最后却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秦孝公本是商鞅最大的靠山,不过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秦惠文王为了平息宗亲的怒火,只能下令缉拿商鞅,商鞅明知自己活不了,为什么还不寻求自保呢?其实商鞅本打算逃到魏国,但魏国念旧怨不让商鞅入境。商鞅只能回封邑商,结果战死沙场。商鞅也想活命,可惜他注定只能用自己的命来换取变法的实施。

西汉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里讲的意思就是,秦始皇是继承六代秦国君王的功业才得以扫灭诸侯各国一统天下。这里的六世是指自秦孝公以来到秦始皇之前的六国秦王,也就是说秦国的霸业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因为秦孝公在位时任用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从此秦国便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成功的。《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后国内实现了大治。而且在军事上秦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魏惠王兵数破於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商鞅率领秦军大破魏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到了安邑。

商鞅在秦国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孝公将於、商二地十五邑城池封给了商鞅,从此商鞅也就成了商君了。然而商鞅当上商君没多久秦孝公就撒手人寰了,秦孝公一死商鞅便被人以谋反的罪名控诉。商鞅从秦国出逃到魏国,却被魏国人拒纳。之后商鞅硬着头皮返回到了封地召集人马发兵攻打秦国的郑地。商鞅以区区十五邑之地和秦国抗衡结果兵败被杀。

那么商鞅为何在秦国能变法成功却不能保全性命呢?秦孝公在任用商鞅变法时曾顾忌会遭到秦国人的非议,商鞅为了坚定秦孝公变法的决心说了一段话其原文为:“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这里首先强调的就是要成就大事必然会遭受非议,而且他还刻意强调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也就说变法之初不能考虑百姓们的感受只需让他们以后享受变法后的成果即可。因此商鞅在变法之初采用的手段有十分极端,一般人认为商鞅的死是因为得罪了秦国的贵族,事实上商鞅不仅是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还得罪了秦国的百姓。

按照商鞅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的思想,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制定的法律很苛刻。《新序论》记载: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鈇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於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馀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於天地,畜怨积仇,比於丘山。在秦国但凡违反法律的人,无论罪行大小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秦国的法律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秦国太子犯罪,商鞅惩罚了太子的师父公子虔、公孙贾。但苛刻的法律也让商鞅在秦国失去了人心,《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事实上不仅仅是秦国的宗室贵戚怨恨商鞅,秦国的百姓们在商鞅制定的严峻刑法下生存也是苦不堪言。赵良曾对商鞅说过: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尽管给秦国带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但却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究其原因还是商鞅在秦国变法招致了众多人的不满,怨恨商鞅的不仅仅有秦国的贵族还是秦国的百姓。商鞅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秦孝公还活着的时候选择功成身退,然而商鞅却贪恋富贵不听赵良之言最终祸及自身。

商鞅曾问赵良道:“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从这里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后不仅没有危机意识甚至还有些洋洋自得,他认为自己的功业甚至超过了辅佐秦穆公称霸的百里奚。赵良直接指出,百里奚是凭借着教化治理秦国而商鞅却是依仗苛刑和武力来治理秦国。百里奚治国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而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赵良因此建议商鞅将自己的封地归还给秦国,选择功成身退这样才能避免灾祸。而商鞅却贪恋富贵,并没有听从赵良的建议。后来事情的发展果如赵良所料,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溥仪退位的时候,清朝的铁帽子王都没有反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是一群在清朝历史上很重要的人,“铁帽子王”是对他们的尊称,也道出了他们的尊贵,类似于“铁饭碗”一样,爵位可以世袭。这些人从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朝末期溥仪退位,时代更迭但是他们的爵位却一直都存在,对于皇家来说,

  • 三国时期有哪些有趣的名字?这些奇葩名字你听说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名字,虽然说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是却是一个伴随一生的,最常见的代号,任何人称呼他的时候都会叫他的名字,所以名字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三国时期因为受到王莽的政策影响,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叫单字名,双字名是很少的,但是不管是几个字的名字,总会出现一些非常好玩的名字,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时期那些很奇葩的

  •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多少年?玄武门之变迫使李渊提前禅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但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受到的关注度统统被儿子李世民给比了下去,而且李渊本能当更久的皇帝,却因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所以不得不提前禅位。李渊在位仅有8年时间,退位后又过了9年的退休生活。要不是李世民弑兄夺位,恐怕李渊也不会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李世民会如此激进,李渊需不需要附上

  • 陈平和张良谁厉害?为什么后世称赞张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张良与陈平,这两个都是秦汉时期,刘邦手下的谋士,但是现代很明显陈平的知名度不及张良,说起张良人人都称赞,但是说起陈平,却有人还不知道陈平是谁。那么,在当时,根据他们给刘邦出的计谋来看,究竟谁的能力要更厉害一些?为什么后世陈平的名气会那么低,不及张良呢?张良和陈平之间究竟谁要更厉害一些?陈平作为刘邦旗

  • 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还有人在守陵?守陵人有工资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有一个很特殊的职业,皇陵的守陵人。守陵人一直都在与陵园打交道,这听起来有点可怕,毕竟与“坟墓”相关联的任何职业都是让人感到有些可怕的。不过,其实守陵人的职业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以接受吧。而清朝灭亡至今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为什么却一直都有守陵人在帮助守陵?守陵人的工资

  • 刘备究竟有没有埋没赵云的才华?赵云真的被轻视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赵云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刘备没有重用赵云,难道刘备真的看走眼埋没了赵云的能力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刘备看人的能力整个蜀汉无人能及,这也是刘备最大的有点,凡是由刘备选中的人,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十分厉害的人物。赵云跟随刘备那么久的时间,刘备自然也不会对赵云看走眼。其实作为

  • 和珅被抄家之后,他的钱为何嘉庆用了一年就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和珅作为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大贪官,他所拥有的财富差不多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这可绝不是一个小数字,毕竟和珅只是一个人,但是他能够操控的财富竟然有这么多,最终给自己招来祸患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既然和珅有那么多钱,最后这些钱又都被皇帝抄走了,那为什么这些钱嘉庆才用了一年的时间既就没有了呢?

  • 大唐盛世时期,安禄山为什么敢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正是大唐最繁盛的时期,唐玄宗将唐朝带入了一个盛世时期,而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一蹶不振,即便还能再有一些小的盛世,却也无法达到唐玄宗时期的水平了。那么,既然当时的唐朝正处在最厉害的时期,为什么安禄山还敢造反?安禄山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胆子,他又是如何造反的呢?安禄山造反的原

  • 李渊身为唐朝开国皇帝,为何存在感却很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唐高祖李渊身为大唐开国皇帝,但他的存在感在后人眼里似乎并不高,根本就比不过他的儿子李世民。其实这种现象一般来说还挺少见的,毕竟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应该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存在,好像也只有唐朝是个例外。其实李渊也是一位好皇帝,虽然他统治的时间并不长,但他毕竟是开唐的奠基者。只是李渊夹在隋炀帝和唐太宗中间,

  • 导致唐朝灭亡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并非来自外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而唐朝的灭亡让很多人感到不解。自唐宣宗以后,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其中也和唐懿宗与唐僖宗的无能有关,唐朝后期各地战乱不断,导致经济衰落,最终在民间爆发起义。黄巢之乱后唐朝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此后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唐朝就此宣告灭亡。导致唐朝走向覆灭最主要的因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