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孙衍为什么非要合纵伐秦呢?

公孙衍为什么非要合纵伐秦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682 更新时间:2024/2/21 7:20:08

说到公孙衍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挺有意思的啊,先前他是秦国的,而且还帮助秦国夺取了非常重要的河西地区,但是在夺取了这个地区之后这个叫公孙衍的人就变了,他竟然合纵了其他国家讨伐秦国,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公孙衍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因为有什么故事?自己在秦国受到了非常大的屈辱?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楚王。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谋划攻魏

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正日益强大。在此之前,齐国经过马陵之战,全歼魏国10万大军;秦国通过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魏国屡战屡败,主力尽失。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杀了商鞅,重用公孙衍,但商鞅制订法令仍在继续施行。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50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正是在这里以区区5万武卒打败了秦国的50万大军,从而长期占据河西之地。

河西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对粮食的控制都很严,经常利用粮食问题来卡对方的脖子。魏国占据河西之地,死死地压制着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只能与魏国作生意。秦国不甘心受到魏国的盘剥,多次进攻河西,但都没有能够打通中原通道。

公孙衍当然明白河西之地的战略地位。中原是当时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的粮食命脉。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才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魏国被迫割阴晋与秦国修好,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秦惠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把“阴晋”这个魏国意味的名字,改为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

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首倡合纵

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此时,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他首先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他出兵一起进攻赵国,还说只要出兵五万人,就可以很快打败赵国。田朌认为他说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后会带来大麻烦。公孙衍说,如果说得太难了,两国的国君就不同意出了。等出兵之后,两国国君见有危险,肯定会派兵增援的。后来果然如此,赵国被联军打得大败。合纵首尝胜果,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当时,魏国宰相的惠施也主张合纵,多次陪同魏惠王朝见齐威王。魏惠王与齐威王互相推尊为王,又派太子出使齐国为人质,与齐国结盟。但是,由于张仪的破坏,合纵策略暂时遭到失败。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所谓的“五国相王”,就是说,这五国一起互相承认对方称王。由于魏国早已经称王,韩国也在此前称王,这样就等于抬高了另外三国的君主身份,达到合纵的目的。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为了拉拢魏国,楚国打算废掉魏国现任太子,立在楚国的魏公子为太子,还派兵攻打魏国,占领8个城邑。在各大国的反对下,“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

出任魏相

合纵再次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秦国。于是,罢免了主张合纵的宰相惠施,改任张仪为魏国宰相。

此时,秦国虽然已经对外宣布免去张仪的相职,但张仪实际上却是身兼两国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在此之前,为彻底打开通往中原的通道,张仪曾率军猛攻魏国,攻取了多处战略要地,把魏国的势力赶出了黄河以西。通过多次争夺,秦国已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对各国威胁很大。

张仪当上魏国的宰相后,秦国便向魏国和韩国借道进攻齐国。齐威王派军应战,顽强抵抗,大胜秦军。

秦国的这场失败,使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魏国内部主张亲齐的势力再次抬头。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魏国也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

公元前319年,魏国把张仪逐回到秦国。公孙衍主张合纵,而且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被任命为魏国宰相。

公孙衍登上魏国相位,标志着东方各国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但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

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再任韩相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孙衍,魏国大权接着由田需所掌握。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韩国去。

公孙衍对中伤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满,于是就向魏襄王建议请齐国公子田文接替自己当宰相。魏襄王同意后,公孙衍到齐国请来了田文,自己则去韩国当了宰相。

这样,公孙衍为韩国宰相,田文为魏国宰相,而且取得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

公孙衍虽然被排挤出了魏国,但他的政敌田需等却仍然无法高兴起来。继任宰相田文是惹不起的齐国公子,此时还没有什么知名度,但不久便大放异彩,史称“孟尝君”。

在公孙衍的策划下,新一轮的合纵运动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秦惠王为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战斗打响后,韩国明显不占优势,其他盟国竟然无人发兵相救。

前线日益吃紧,主张和秦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建议割地讲和,与秦国一起伐楚。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韩的样子,让战车停满了通向中原的大道。韩国接到报告,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计划。

秦王大怒,下令向韩国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

无力回天

公孙衍极具战略眼光,他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

义渠是西方游牧民族政权,多年来始终与秦国为敌。在公孙衍积极组织合纵之际,义渠的国君恰好来到魏国。公孙衍求见义渠君,告诉他,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掠夺义渠。他希望义渠国君警惕这一点,不要被秦国所蒙蔽。后来,秦国出动大军攻打韩国时,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与义渠修好。义渠君果如公孙衍所言,趁机发兵攻打秦国,大破秦军。由于本土遭到破坏,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六国的战争。

然而,公孙衍虽然组织了多次对秦国的进攻,却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而说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他的合纵策略。

纵观战国局势,实力雄厚的,向来靠拳头说话;实力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历史也会改写。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当时,已经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纵事业的创始人,与张仪齐名。但史书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并不详细,流传下来的事迹也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中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率军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再次回到了魏国。但魏国朝廷勾心斗角,公孙衍没有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然而,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操眼里真实的刘备是怎样的?他真把刘备当英雄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以刘备当时的地位难道真能让曹操将他认作天下英杰吗?其实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煮酒论英雄这件事,可能演义里的这一段只是为了给刘备此后的崛起之路做一个铺垫,也顺便夸夸曹操的眼光,他早就看出刘备能有一番作为。不过曹操完全没理由放走自己今后的对手,以曹操宁杀错不放过的性格来说,如果刘备

  • 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七十才退休,但在古代那是“古来稀”其实退休这码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不叫“退休”这个词,叫“致仕”、“致事”、“致政”等词罢了,《春秋公羊传》就记载着&

  • 赵匡胤身为开国皇帝有何高明之处?竟能妥当处理功臣之间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说赵匡胤和其他的开国皇帝有很大的不同,他竟然可以想到一招杯酒释兵权,顺利解决掉了百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可能对于开国皇帝来说,登基以后都会对这件事心有忌惮,如果处理功臣会落下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声;不处理又担心皇权受到威胁,所以一般为了江山还是会选择斩草除根。不过赵匡胤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把功

  • 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要先称帝再伐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得知关羽的死讯后,刘备第一时间还无法相信,此后痛心欲绝,发誓一定要为关羽报仇。当时有不少人劝阻刘备不要冲动行事,但刘备非但没有听劝,还惩治了部分劝阻他的官员。不过当时刘备并不是第一时间集结兵力伐吴,而是登基称帝以后才正式出征,此时已经是关羽走的第二年了。所以要说刘备急着报仇,实际上也没有那么的急,当

  • 苏武在匈奴娶了妻子,为什么不带她一起回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娶了妻子自然就是一家人,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人应该也是这样,再加上古代女性地位并不高,很多时候都是依附于男性的,所以男性走到哪里,都应该会带上自己的妻子,除非是上战场。但是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像苏武那样,虽然娶了一个匈奴妻子,但是后来回汉朝的时候他却并没有把她带回去,为什么苏武不带她一

  • 韩昭侯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率领韩国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韩昭侯是战国时期韩国第六位国君,在位一共29年。也正是在这29年里,韩昭侯带领韩国彻底崛起,使得韩国国力发展至鼎盛。其实在韩昭侯继位前期,韩国内政还混乱不堪,律令前后不一,导致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都无法适应。以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相,对韩国进行改革,这才使得韩国逐渐步入正轨。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韩

  • 唐朝服饰有什么特点?长安城孕育出了唐人独特的审美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是封建时期最开放、自由的一个朝代,这种向往自由的态度也表现在了唐代的服饰上。唐朝服装主要是以汉服和胡服为主,其中工艺装饰大多采用花卉图案,且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实际上唐人对美的理解和长安城、以及民风的改变息息相关。而唐朝服装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所以这次就通过唐人的服饰还有长安城的文化为大

  • 唐朝幞头是什么?幞头发展的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是以唐朝为背景,这部剧的制作水平和还原度都很高,基本上是把盛唐时期的长安城给大家还原了出来。唐朝男性普遍都喜欢佩戴幞头,可能有人会把幞头和帽子混淆。幞头早期只是一种头巾,用来包裹头部,因为颜色多为青黑色,所以也被称为“乌纱”。幞头在隋唐时期是男

  • 为何关羽被杀之后刘备第一时间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上庸,成为了汉中王。然而占领了汉中不久之后,关羽孤军北伐。但是吴国吕蒙却袭击了荆州,导致关羽被吴军擒获,最终被杀害。这对刘备来说,在这前后即是一个巅峰,也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我们都知道刘关张三兄弟感情深厚,按道理关羽被杀后,刘备理应是第一时间为关羽报

  • 诸葛亮北伐正史和演义有什么区别?北伐哪些事迹是虚构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算是《三国演义》下半部分的第一男主角,基本上三国的进程都是以诸葛亮为中心在讲述。其中诸葛亮决定北伐,也是演义里最精彩的一段故事。不过演义中的北伐之旅和正史上真正发生的北伐并不是一样的,演义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有不少人却当正史来看。相信大家也希望了解北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所以这次就为大家做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