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081 更新时间:2024/2/21 13:10:51

七十才退休,但在古代那是“古来稀”

其实退休这码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不叫“退休”这个词,叫“致仕”、“致事”、“致政”等词罢了,《春秋公羊传》就记载着“退而致仕”,啥叫“致仕”呢?“还禄位于君”,把权力交还给君王。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只有官员才有“退休”一说的,因为只有官员才有资格将权利交还给君王,其他阶层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所以也就无退休一说。

古代多大岁数才允许退休?《礼记·曲礼》做了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就是说,官员七十岁了才允许退休。七十是个什么概念呢?“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在古代是“古稀”之年,能活到这个岁数的太少了。学者林万孝在《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估算:周、秦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杜甫作诗《羌村三首》说“晚岁迫偷生”,其时他做这诗时才46岁,就已经是“晚岁”了;而另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写“老夫聊发少年狂”时,这个“老夫”也只不过38岁而已。当然,如果不算上婴儿的夭折率和战争的因素,按《人口论纲要》文献估算,古人平均寿命能达到60岁左右。“六十花甲子”,民间传说如果活到六十岁还没有去世,要被埋进“活坟”的。虽是传说,但从侧面证明古人活的岁数很低。

七十岁退休,按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年龄算,也太晚了。没有几个人能享受得到,享受到的,也享受不了几年。所以古代的官员,很大一部分人是“终身制”,没有熬到这个岁数,就故去了。

既然《礼记》上做了规定,汉朝直到元朝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朝廷都遵循了这个规定。到了明清两朝,大概觉得七十这个岁数太高了,天子仁慈,将官员的退休年龄降了下来,“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六十岁退休,和现在一样了,比较合理。级别小的官员,退休年龄还可以提前,如清朝规定“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可以退休。按当时的平均寿命,这个退休年龄是相对比较合理了。

韩愈首提“退休”,宋人待遇最好

“退休”这个词语,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一文中就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这是文献记载的关于“退休”一词的最早记录。韩愈“发明”了退休一词后,后人用之,渐渐流行开来。《宋史·韩贽传》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的语句,这比韩愈晚了几百年了。

关于退休的待遇,各朝各代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汉代,岁数达到七十岁,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年薪两千石以上)的,退休后可领取在任时俸禄的30%作为退休金。低于这个条件是没有退休工资的。年薪两千石是个什么概念,汉代的“太守”就年薪两千石,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本来七十就“古来稀”了,级别上再卡到省部级,古代的官员又少,所以能享受到退休待遇的干部并不多。

唐朝人实行差别化退休工资待遇制:功臣元勋是第一级,经皇帝特批退休后享受全薪,与在职时相同,只是没有权位;五品官以上退休官员给“半俸”;六品官以下退休后是没有退休金的,“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但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可以发放一定数量的土地做为补偿。到了大明朝,贫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官员特别抠,一般情况下是不给退休官员发放“退休金”的,但免除退休官员的赋税和徭役。如果经过调查发现退休官员家里实在太穷揭不开锅的话,“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算是个养老补贴吧。清朝和明朝差不太多,所以为了以后的养老考虑,在职时官员拼命地“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不给我养老,我自己想办法。当然这得冒着杀头危险了。

相对来说,退休官员待遇最好的是宋朝,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退了和没退差不多,除了没有了实权,待遇不变。而且为了鼓励退休,官员退休时皆晋升一级,而且退休后仍有加衔晋级、参与朝政的权利。宋朝重文轻武,是文人的黄金时代,经济又高度发达,国家等于将官员们“养”起来,这种待遇和现代差不太多了,如果可以穿越的话,大多数文人还是渴望穿越到宋朝的。

古人能熬到退休是“三生有幸”的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古代当官,生命风险其实是挺大的,如果伺侯了半辈子皇帝,侥幸不死熬到退休,那也是人生幸事一件。对于大臣来说,退休有点象“逃跑”,功业已建,激流勇退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该退不退,惹得皇帝动怒,反为不美,弄不好带来杀身之祸;而对于疑心重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知道很多皇家秘密,一旦不在眼前了,有点不好把控的意思,所以大臣们归家退休,有点“放虎归山”的意味。虽然这“虎”老了,但还是要随时监控,以防生事。

所以大臣们申请退休,有一个名词叫“乞骸骨”。因为大臣做官,等于将身体卖给皇家了,退休了,交还了权力,乞求皇帝将自己这一把老骨头还给自己,能埋在老家。

大臣可以“乞骸骨”,但最终能否退休,还是天子说了算。如果天子觉得你还有用,不准退休,只能活到老干到老了。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多次申请退休,皇帝就是不准。有病太医给你看,不准退休就是唯一的理由。

宋朝时大臣申请退休皇帝不允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两朝元老向敏中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七十岁仍不准退,七十二岁死在宰相任上,老臣孙固“强起视事”,七十五岁死在任上,老臣孙沔71岁仍然被委以“重任”,终于忍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死在赴任途中。一方面说明这些大臣被皇帝所倚重,一方面也说明了大臣一旦为官,便失去了人身自由。

和不准退休的官员相反的是,一些不被看重的官员,朝廷希望他们早早退休,甚至勒令退休腾地方。明孝宗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想不当官,有的是想当的,立即批准;清朝规定:“其年老有疾,恋职不去而被议者,则勒令休致”,强行“退休”还不给退休金。还有仁慈的皇帝,特许一些大臣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提前退休,唐朝大臣李靖就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被批准64岁退休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建功立业以后激流勇退,像越国的大臣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官封上将军,但他没有享受最高人臣的待遇,而是选择了不要“退休金”离开朝廷,更名改姓当了个商人,成为儒商的鼻祖。

古人退休有“致仕悬车”的说法,如果能熬到顺利“退休”,安享晚年,不管“退休金”多少,对于官员来说,都是“三生有幸”的好事。因为古人讲“养儿防老”,老了主要靠后代,而不是朝廷的俸禄。当然,一些功将名臣,贤明的皇帝会额外地赏赐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赵匡胤身为开国皇帝有何高明之处?竟能妥当处理功臣之间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说赵匡胤和其他的开国皇帝有很大的不同,他竟然可以想到一招杯酒释兵权,顺利解决掉了百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可能对于开国皇帝来说,登基以后都会对这件事心有忌惮,如果处理功臣会落下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声;不处理又担心皇权受到威胁,所以一般为了江山还是会选择斩草除根。不过赵匡胤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把功

  • 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要先称帝再伐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得知关羽的死讯后,刘备第一时间还无法相信,此后痛心欲绝,发誓一定要为关羽报仇。当时有不少人劝阻刘备不要冲动行事,但刘备非但没有听劝,还惩治了部分劝阻他的官员。不过当时刘备并不是第一时间集结兵力伐吴,而是登基称帝以后才正式出征,此时已经是关羽走的第二年了。所以要说刘备急着报仇,实际上也没有那么的急,当

  • 苏武在匈奴娶了妻子,为什么不带她一起回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娶了妻子自然就是一家人,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人应该也是这样,再加上古代女性地位并不高,很多时候都是依附于男性的,所以男性走到哪里,都应该会带上自己的妻子,除非是上战场。但是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像苏武那样,虽然娶了一个匈奴妻子,但是后来回汉朝的时候他却并没有把她带回去,为什么苏武不带她一

  • 韩昭侯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率领韩国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韩昭侯是战国时期韩国第六位国君,在位一共29年。也正是在这29年里,韩昭侯带领韩国彻底崛起,使得韩国国力发展至鼎盛。其实在韩昭侯继位前期,韩国内政还混乱不堪,律令前后不一,导致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都无法适应。以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相,对韩国进行改革,这才使得韩国逐渐步入正轨。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韩

  • 唐朝服饰有什么特点?长安城孕育出了唐人独特的审美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是封建时期最开放、自由的一个朝代,这种向往自由的态度也表现在了唐代的服饰上。唐朝服装主要是以汉服和胡服为主,其中工艺装饰大多采用花卉图案,且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实际上唐人对美的理解和长安城、以及民风的改变息息相关。而唐朝服装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所以这次就通过唐人的服饰还有长安城的文化为大

  • 唐朝幞头是什么?幞头发展的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是以唐朝为背景,这部剧的制作水平和还原度都很高,基本上是把盛唐时期的长安城给大家还原了出来。唐朝男性普遍都喜欢佩戴幞头,可能有人会把幞头和帽子混淆。幞头早期只是一种头巾,用来包裹头部,因为颜色多为青黑色,所以也被称为“乌纱”。幞头在隋唐时期是男

  • 为何关羽被杀之后刘备第一时间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上庸,成为了汉中王。然而占领了汉中不久之后,关羽孤军北伐。但是吴国吕蒙却袭击了荆州,导致关羽被吴军擒获,最终被杀害。这对刘备来说,在这前后即是一个巅峰,也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我们都知道刘关张三兄弟感情深厚,按道理关羽被杀后,刘备理应是第一时间为关羽报

  • 诸葛亮北伐正史和演义有什么区别?北伐哪些事迹是虚构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算是《三国演义》下半部分的第一男主角,基本上三国的进程都是以诸葛亮为中心在讲述。其中诸葛亮决定北伐,也是演义里最精彩的一段故事。不过演义中的北伐之旅和正史上真正发生的北伐并不是一样的,演义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有不少人却当正史来看。相信大家也希望了解北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所以这次就为大家做个简

  • 春秋时期为什么楚国敢第一个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时期,虽然诸侯之间还没有开始争霸,但是却也已经有一些这样的迹象了,比如在称呼上面。原本只有周天子才能被称“王”,王就是后世皇帝的地位,但是春秋时期周天子衰微,诸侯崛起,有一些崛起的比较厉害的诸侯,就敢于直接挑战权威,自己称王,而第一个这样做的就是楚国国君,而且楚国还出了一

  • 靖难之役朱允炆有没有使出全力?其实他还有一支部队却没机会调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靖难之役由朱允炆对阵朱棣,当时朱允炆手上的兵力要远胜朱棣,朱棣的燕军大概只有30万人左右,而朱允炆坐拥百万大军。只是谁也没想到最后的胜者竟然是朱棣,经历几番大战燕军消灭了南军的主力,最后胜利攻入应天。朱允炆下落不明,关于他的结局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实际上朱允炆当时还有一只部队,只是一直没机会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