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努尔哈赤一直打不进来?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努尔哈赤一直打不进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843 更新时间:2024/1/27 5:51:33

如题目所说,很多人在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把崇祯杀掉了魏忠贤也算在内,认为只有魏忠贤活着,明朝的朝廷才能够相对正常的运转,有人去做事,而且当魏忠贤还活着的时候,努尔哈赤一直都没能打进来,他死后明朝也没有存活太。那为什么当时努尔哈赤打不进来?这足以说明魏忠贤对于明朝来说很重要吗?

当真是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

关于明朝灭亡的说法一向是很多,前一段时间和别的历史作者聊天,我说我一下子可以说出十种明朝灭亡原因,结果大家总结归纳后,不下二十种,可见明朝灭亡的争议有多大。

其中,阉党祸国与崇祯乱作为都是较为主流的说法,这两种说法也关系到本文,基本上搞明白了这两点内容,标题也解释出了一二。

崇祯乱作为导致明朝灭亡这种说法,我是比较持赞同说法的,崇祯即位之初迫切想要将明朝从危亡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然而崇祯的乱作为,不但没有缓解帝国的危机,反而成为一种催化剂,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从当时的环境来说,想要摆脱困境必须依靠财政,为了获得财政,崇祯的“开源节流”方针不但没起到正面的作用,反而使危机愈演愈烈。

当然,以此来说明崇祯杀魏忠贤而导致国家灭亡,借此抬高魏忠贤的地位,有魏忠贤在,大明就不会灭亡,则有点过分抬高了魏忠贤的分量。

魏忠贤不过一个乱政的太监,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操纵政权,但也是在体制之内,其实我认为魏忠贤很多时候还是秉承了天皇帝的意志,借助阉党集团打压文官集团,同时加强皇权,应该是天启皇帝采取的权宜之计。

但是,明朝党争却发展越来越激烈,魏忠贤曾经搞出一个《东林点将录》来针对文官集团中的东林党人,当然,东林党人也并不是软柿子,双方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谁输谁赢,争议也很大,问题的关键,崇祯即位后扳倒了魏忠贤。

如前面所说,明朝的灭亡跟崇祯是脱不开关系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明朝的统治危机早在阉党与东林党党争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从这点来说,魏忠贤掌权使得努尔哈赤没有入关则是没有道理的。

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说,天启皇帝在位期间,努尔哈赤没有入关,完全是因为当时后金的力量不允许,以明朝的国力想要灭掉努尔哈赤易如反掌。

努尔哈赤最开始的身份,其实是为明朝戍边的部落之一,只不过后来努尔哈赤父亲被明军错杀,努尔哈赤迁怒于明军,并且不满明朝对待女真的少数民族政策,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对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还远没有到起兵反明的境地,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还向明朝朝贡,明朝对努尔哈赤也没有过多的防范,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前一年,也就是1615年的时候,蓟辽总督还向明廷报告努尔哈赤“惟命是从”对朝廷忠心耿耿。

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偷偷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明朝都是卑躬屈膝的,一直到万历后期,1616年努尔哈赤才建国号,称为大汗,始有反义。

这个时候如果明军应对得当,干掉努尔哈赤也是易如反掌,但是明军派遣11万精锐军队却因为战略上的失误大败而归,从而失去辽东战场的主动性。

这并不能代表,明朝的综合实力不如后金,后金不过是一种军政政权,想要拖垮他也很容易。

很不幸的一个消息是,在魏忠贤大权独揽的时候,也就是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正是努尔哈赤快速发展并且壮大的时候。

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辽阳等大城市,给明军造成重大的损失,开始迁都辽阳,建立东京城。这个时候魏忠贤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对东林党进行挑战;

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打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先是夺取辽西广宁、义州、锦州、大凌河等四十余城堡。打得熊廷弼、王化贞等明朝将领是溃败而逃。这个时候魏忠贤夺取了锦衣卫的指挥权,开始攻击东林党。

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将内操军增加到一万人,内穿衣甲出入宫廷,并且兼领东厂事物,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开始大兴大规模针对东林党成员,打击异己。

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持续发动对明朝的攻击,这个时候魏忠贤的党羽已经遍布整个朝廷。

努尔哈赤入关的节奏被打乱是在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大战中,努尔哈赤之所以被明军打败,是明军将领袁崇焕创新性用红衣大炮守城,而后金不擅攻城。这个时候的魏忠贤,整天忙着修建祠堂,让别人喊他九千岁。

如果将这说成是魏忠贤在的时候,努尔哈赤无论如何也没有打进来,我也无话可说了!明末的生态政治是,文官集团已经影响到了皇权,使得国家内部矛盾频发,皇帝想要加强皇权打压文官集团已经无可厚非,但是双方的斗争严重影响到了明廷的边防。

所以,不是魏忠贤在的时候努尔哈赤没有打进来,而是天启皇帝不死,魏忠贤不下台,或许用不上十七年,清军就完成了入关大业。

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懿篡位后,三千死士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懿私底下养了三千死士,所谓死士,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安排自己做事的人,不管他让自己做什么,都会跟随他一起,而且他们的武功一般都还不弱。这三千死士之后就跟随司马懿一起参与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政权。不过,司马懿没多久也死了,而在他死后,这三千个死士又到了什么地方去呢?公元249年,七十岁高龄的司

  • 长安城的西市东市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现代的繁华的都市,总是人流不息,高楼大厦林立,经常有国际进行的业务,而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一座古代的城市,又会给大都市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呢?或许是因为见惯了影视城,所以很多人以为古代的都城其实并不大,里面也没有太多有意思的东西,但其实并非如此,《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长安城,算是满足了很多人对于古代大城市

  • 三国辽东军阀公孙渊是如何陨落的?他本有机会建立第四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公孙渊是三国时期辽东军阀,他曾自立燕王而且还有机会建立第四国,但最后却惨败在了司马懿的手上。公孙渊是公孙康之子,公孙康死后因公孙渊年纪尚小,所以由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此后公孙渊逼迫公孙恭传位,成为了新一任的辽东太守。魏明帝派毌丘俭讨伐公孙渊但不敌,此后公孙渊自称燕王割据一方。公孙渊的才能实际上被很

  • 清朝皇帝用膳有多奢华?平日一餐有几个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皇室的生活多数时期都是极其奢侈的,相信大家多多少少也有些耳闻。今天就以清朝皇帝用膳为例,为大家讲讲这其中的规矩是怎样的。其实皇帝用膳最重要的不是口味,而是安全,所以每次用膳前一定要确保食品的安全性,而这也是最费钱一道程序。当然也有皇帝每日吃的比较清淡,不在乎有没有山珍海味,但御膳房基本每天都是要

  • 木匠皇帝叫什么名字?其实历史上有两位木匠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木匠皇帝,可能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都会是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16岁即位,在位七年时间,但这段时期明朝却是冤案不断,而且官民矛盾日益严重。因为朱由校整天痴迷木匠手艺,根本不在乎朝政大事,所以一直被后人所诟病。其实历史上除了朱由校,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这个人操弄手工活也是一把好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

  • 谁帮助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晋文公重耳,可以说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般的人物,原本晋国国君的位置和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奈何宫中遭遇了一些变故,他不得不出逃,辗转走过了很多国家,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国君竟然都很愿意跟重耳结亲,把自己的女儿、妃子等嫁给他,重耳也收获了不少夫人。那么,在这些夫人当中,谁又是那个最能够帮助重耳的人呢

  • 庞统弟弟庞林,为什么要背叛蜀国投靠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庞统是三国时期著名军师,有着“凤雏”之称,也是早年刘备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位人物。其实庞统还有一个弟弟叫庞林,原本他也会蜀汉官员,但最后却选择投靠魏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根据史书记载,庞林在夷陵之战后就和黄权一起投降曹魏,此后成为魏国官员,难道是因为兵败被擒所以才顺势归降么?史书

  • 马陵之战齐国为何能胜魏国?马陵之战战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341年,魏国派大将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弱小,顶不住魏国的进攻,只好求救于齐国。齐国在权衡利弊后,派田忌和孙膑领兵救韩。庞涓得到齐国救援的消息后,迅速从韩国退兵,回援到魏国东侧,以阻击从东面而来的齐军。庞涓是战国初期的魏国名将,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于己,因而设

  • 一生都在为大清禁毒的张之洞为何到了晚年才知道自己已经有十几年的吸毒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的军队没过多久就在洋人的船坚利炮面前败北了,至此中国就进入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之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中英两国的巨大贸易差。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日常所需都是自给自足的,英国人的洋枪清朝人看不上,认为是奇淫巧术。而中国所生产的瓷器和茶叶反而是在英国非

  • 唐朝长安城有哪些“黑科技”?揭秘长安城的特殊装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长安十二时辰》虽然是一部以唐朝为背景的古装剧,不过看了几集以后却感觉科技感十足,其中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长安城的这些“黑科技”。毕竟古代通讯是一个弱项,所以如何能快速传递信息变的尤为重要,还有各种新奇的技术运用,感觉在千年以前唐朝简直就是一个科技大国。不过《长安十二时辰》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