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立为太子后差点被废

汉武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立为太子后差点被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115 更新时间:2024/1/22 6:08:44

汉武帝是汉朝第七位皇帝,也是整个汉朝功劳最大的皇帝之一。不过在汉武帝被立为太子之后,曾差点被窦皇后给废掉,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呢?汉武帝刘彻并不是汉景帝的长子,而是第10子,按照长子继承太子位的传统,这太子怎么样也轮不到刘彻的头上。不过汉景帝却非常宠爱刘彻的母亲,在汉景帝长子刘荣被废掉以后,刘彻的母亲成了皇后,这样刘彻才有机会被立为太子。但是别的皇子可不会这么轻易就让刘彻上位,在储位之争中,刘彻也是经历了一番残酷的斗争。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或许就非汉武帝刘彻莫属了。刘彻在位期间,西汉国力达至顶峰,然而就是这样一代雄主,在登基之初却险些被窦太后所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因病驾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彻登基后,改元建元。这位踌躇满志的少年天子,早就对景帝以来暮气沉沉的朝局十分不满,于是决心进行一番大变革,为此刘彻诏举贤良之士入京,并亲自策问其古今治世之道,选留百余人。此举可谓向天下士民暗示了大汉王朝全新的政治风向。

丞相卫绾为给武帝新政造势,同时试探代表守旧势力的太皇太后窦氏,率先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六月,汉武帝开始对朝廷官员进行密集调整,窦氏堂侄、魏其侯窦婴升任丞相;王太后之弟、武安侯田妢晋位太尉;帝师赵绾、王臧分别担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

赵绾与王臧辅政后,为宣示武帝改革的正确与权威,特意向武帝上奏请召隐士申公出山担任改革顾问。汉武帝于是亲自下诏邀请申公出山,身为两位帝师老师的申公彼时已年逾八十,久经世故的他一眼就看穿了当时武帝改革的掣肘所在,虽不好看武帝的这次改革,但他也不愿放弃这次出仕的机会,所以接到征召后立即收拾行李来到长安,为年轻的武帝答疑解惑。

汉武帝亲自接见了申公,向其详细阐述了此次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并谦虚地向申公进行请教。申公听后仅仅说道:“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武帝听后陷入深思之中,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谈话就这样在二人的沉默中结束。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刘彻面临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其中刘彻的亲祖母太皇太后窦氏对改革意见很大。窦氏与文帝一样爱好黄老学说,不喜儒法,她向来主张朝政应该坚持汉初以来的“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政策,认为“无为而治”和“不扰民、不多事、保稳定”才是符合大汉国情的执政方略。

然而此时武帝已正式登基,为了表示对新皇帝的尊重,窦氏也不好直接出面干涉改革,只能以另一种表达自己对改革的不满。十月,淮南王刘安来京朝拜,太皇太后给予其超出以往来朝藩王的高规格接待,并派往太尉田蚡秘密拜见刘安,向其表示:“上无太子,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宫车一日晏驾,非王尚谁立者。”朝野各方得知后,都感受到了局势的剑拔弩张。

赵绾二人,为了让武帝彻底摆脱窦氏的控制与掣肘,请求不再向太皇太后所居住的东宫奏事,窦太后闻之勃然大怒,斥骂道:“此欲复为新垣平邪!”随即派人严查赵绾、王臧等人罪行,进行报复。得到确实证据后,窦氏以此谴责武帝所用非人,这样做了还不解气,窦太后甚至一度产生了废黜刘彻另立他人的想法,赵、王二人为保武帝帝位,只能选择以自杀谢罪。

此事之后,太皇太后窦氏为增强自身权威,任命李广程不识二将负责宫中卫戍,进一步掌握军权,并改命柏至侯许昌为相,废除之前一切新政措施。年轻的刘彻经此打击,逐渐萎靡不振,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唯恐帝位不保,好在久经风雨的太后王娡具有远见卓识,通过一番努力,与在窦氏爱女馆陶公主刘嫖结为亲家,刘彻的皇位才得以保全。另一方面,经过这场政治风波,武帝也开始收敛心性,韬光养晦、磨练心性,毕竟只有走向成熟,才能在雄才伟略的大道上飞驰奔腾。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时期宦官为什么那么嚣张,明朝宦官制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宦官,在很多时候都成了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因素,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太大了,而且都是为着一己私心,为了自己的私利,铲除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而且很多时候皇帝还根本不去管,或者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给了宦官更多的机会。那为什么明朝时期,宦官会比其他朝代都要嚣张?明朝时期的宦

  • 清朝太监净身有生命危险不说,还要缴纳一笔天价费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太监”是中国封建时期下的一种特殊职业,皇帝为了避免宫里的男性佣人和后宫女性通奸,所以要求一律净身后才能入宫。不过就古代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来看,做净身手术是带有一定生命危险的。一般来说,男人肯定都不希望去当太监,但是为了生活也没选择的余地,所以当太监的人基本上都出自贫困家庭。不

  •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要废长立幼?都是为了光烈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刘秀一共有11个儿子,但是他在立皇位继承人时,并没有把长子列在第一顺位,而是把第七子刘庄选为皇太子。古代皇帝一般都比较忌讳废长立幼,为什么刘秀还要这样做呢?实际上这一切都和光烈皇后阴丽华有关。刘秀内心最喜欢的还是阴丽华,他和郭氏结婚只是为了联盟,后来刘秀废郭氏立阴丽华为皇后,而刘庄正是阴丽华的长子。

  • 秦始皇和吕不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吕不韦总被传是秦始皇生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实际上,秦始皇的亲生父亲根本就不是吕不韦,但除了正史以外,好像各位编剧总喜欢把吕不韦和秦始皇的母亲写在一起,加上秦庄襄王来一场三角恋。吕不韦的一生也挺传奇,他是战国著名的商人,因为扶持异人从而晋升成秦国的核心人物。吕不韦对秦王兼并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因与叛乱集团沾上关系,被秦王赶走,最后不堪屈

  • 杨坚为什么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有过哪些惊人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隋文帝杨坚可能是最被人低估的一位皇帝,实际上杨坚有很多良政都影响了之后的朝代。杨坚家原本是西魏北周的贵族,后来杨坚承袭父爵,升至大司马。581年,杨坚自立为帝,改国号“隋”,并一举灭陈,完成全国统一。此后杨坚修订律法,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使得南北都能够适应新的制度。杨坚最大的

  • 元朝人都是怎么喝茶的?茶文化和其他朝代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茶”这个字是在唐朝才被发明,但有说法是说早在秦汉时期,当时的百姓就已经会饮茶了。其实古人喝茶的方式还有茶的种类都十分繁多,各个朝代的茶文化也不相同。元朝时期,因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生活在了一起,这也使得当时的茶文化呈现出了多元的一面。这次就

  •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杀掉黄皓,宦官黄皓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汉末三国时期,也都有宦官存在的身影,造成东汉覆灭蜀汉灭亡,宦官也得负一部分的责任,比如十常侍之乱,还有蜀汉的黄皓。不过,诸葛亮经常教导刘禅要远小人,为什么他没有直接把黄皓杀了呢?黄皓在当时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为何其他人都对他没办法,而是等到蜀汉灭亡之后,司马昭才把黄皓杀了,黄皓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 宋仁宗赵祯究竟有多仁慈?被逼立嗣也没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赵祯被很多人称为是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那他究竟是有多仁慈呢?最近热播的历史剧《知否》中有一个片段,因为宋仁宗年迈无子,所以朝中百官逼宋仁宗过继宗室子,让他早点决定皇位的继承人。百官敢在朝堂之上逼迫皇帝,在历史上也是少有,虽然宋仁宗被气的差点喷出一口老血,但他并没有惩罚任何一位官员,而是把自己多

  • 樊哙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刘邦所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樊哙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不会陌生了,他是当年刘邦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可以说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了,是西汉时期的开国元勋,也是当时西汉的大将军。在灭秦以及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他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将刘邦送上了帝位。那么樊哙最后是怎么死的呢?有传言说是刘邦将樊哙给杀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

  • 清朝灭亡后,十二个铁帽子王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铁帽子王是指可以无限世袭的爵位,清朝一共有十二位永不会降等级,还能一直世袭下去的铁帽子王。根据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的地位和待遇是所有爵位中最高的,比亲王还要高一级。在清朝开国初期,就分封了八位铁帽子王,他们都属于开国功臣。后来又封了四位铁帽子王,是因为他们护国有功,所以单独册封的。那在清朝灭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