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当年如果能够对朱祁镇狠心一点,不仅是他的下场不会凄惨,大明也会跟着受益。
如果说谁是大明第一昏君的话,那么一定非朱祁镇莫属。
而且他还不仅昏,还庸。
大明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又经历了获得史学家高度评价的“仁宣之治”,国力其实已经即将达到鼎盛。
可是朱祁镇一出,这个还没出现的鼎盛就戛然而止。
这样的戛然而止在历史上几乎可以说绝无仅有,没有任何一个大一统朝代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拿大清来说,大清经历了顺治、康熙和雍正这三代人在军事、政治以及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之后,才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
然而,大明呢?
大明在经历了朱棣时期军事上的扩展,以及仁宣时期的军事休整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按理来说到朱祁镇时期就该达到鼎盛。
然而就因为当时是朱祁镇这个昏庸之君当政,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三代人的积累瞬间灰飞烟灭。
朱祁镇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只听王振一人的蛊惑,执意御驾亲征,从而让自己遭遇了土木堡之祸。
但是土木之祸可不仅是改变了朱祁镇一人的命运,因为他是皇帝,他的一言一行都将可能改变大明的命运。
而他的被俘,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对于大明而言,朱祁镇的被俘和也先的气势汹汹,轻则步老赵家的后尘而遁避南方一隅,重则国祚消亡。
而在那样一个危急关头,是谁站出来救了大明?
一个是于谦,一个是朱祁钰,还有一个是孙太后。
其实于谦和朱祁钰在土木之变发生了之后,对于救大明一事,他们两个人的功劳应该说不相上下。
没有于谦,朱祁钰当不了皇帝。
没有朱祁钰,于谦也干不成后面的事。
至于孙太后,她功劳也不小。
至少没有她的支持,于谦想要拥立朱祁钰当皇帝可没那么容易。
不过,孙太后其实一开始并不想让朱祁钰当皇帝,毕竟朱祁镇才是她的亲生儿子,而且还有一个亲孙子。
她一开始也只是让朱祁钰监国而已。
而朱祁钰和于谦君臣二人也是配合默契,于谦所做的很多决策都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
也正因为有了朱祁钰的支持,于谦才能在也先打过来的时候守住京城,才能阻止士大夫集团试图南迁的阴谋。
总之,大明就是因为有了朱祁钰和于谦的默契配合,才得以顺利度过了朱祁镇所带来的危机。
不仅度过了这次危机,大明还在朱祁钰和于谦的默契配合之下,一扫朱祁镇当政之时的颓气。
毕竟朱祁镇把大明弄得乌烟瘴气,还掐断了大明达到鼎盛的机会,又给大明带来了差一点消亡的危机。
倘若没有朱祁钰和于谦站出来,哪怕大明不亡,也会成为第二个老赵家。
朱祁镇但凡有一点朱祁钰的识人之明,但凡有朱祁钰一小半的才能,但凡能像朱祁钰一样听得进良言,他都不会遭遇土木之变。
只可惜,也先后来一见不能用朱祁镇来要挟大明,继续养着这个废物也没用,所以就放走了他。
这就不得不说朱祁镇这个人气运好了,被俘了之后没事,回到了京城之后也没事。
朱祁钰和于谦一起力挽狂澜,不可谓有大功于大明。
然而他身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大缺点,那就是心还不够狠。
朱祁镇回到京城长达七年之久,而朱祁钰一则念及兄弟之情,二则自认为坐稳了皇位,所以放过了朱祁镇。
这七年时间,如果朱祁钰想让朱祁镇死的话,可以有无数种方法给朱祁镇制造一场意外,或者对外宣称是意外。
可是,他一直没有这么做。
谁知道最后却遭反噬!
如果朱祁钰心狠一点,早一点解决了朱祁镇的话,他后来的结局根本不会那么凄惨。
因为没有了朱祁镇,就不会有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了之后,不仅剥夺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恩将仇报地给了朱祁钰一个恶谥,还杀了于谦。
而复位之后的朱祁镇除了废除宫妃殉葬制度之外,根本就没敢什么正事。
不仅给王振招魂建祠堂,还再一次打断了朱祁钰和于谦二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明国力的恢复期。
只能说是朱祁钰的心软害了他自己,害了于谦,也害了大明。
倘若朱祁钰当年能够心狠一点除掉朱祁镇,大明绝对会完全不一样。
虽然朱祁钰最后还是得把皇位传给朱见深,可是让有于谦辅佐的朱见深当皇帝和让昏庸的朱祁镇复位却有本质不同。
朱祁镇复位之后,还得受石亨和曹吉祥等人摆布,还得虚耗国力去摆平他们,而且又无于谦那样的干臣辅佐,根本不可能让大明恢复国力,只会让大明再一次虚弱。
可是除掉了朱祁镇,而在朱祁钰病逝了之后让朱见深当皇帝的话,就等于跳过了朱祁镇复位当皇帝那八年。
这样一来,于谦能够继续辅佐朱见深,也就不用虚耗国力用于内斗,也就能继续施行他此前的政策。
而于谦一旦能够继续在朝堂上发挥作用的话,那对于大明而言绝对是一件幸事。
哪怕于谦也不能让大明走上巅峰之路,但是至少能够一改朱祁镇所带来的颓气而让大明的衰败减缓。
可惜,朱祁钰一时心软终于酿成了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