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古代的戏曲中,包大人的黑脸一直代表着“正直不阿”与“不徇私情”,包拯的传奇故事流传千年,甚至民间百姓还将其神化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对其大加崇拜与敬仰。俗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有一个为其默默付出的女人。没错,包拯的背后也有一个女人在默默的支持着他,此女便是包拯的二夫人董氏。
包拯的原配为李氏,两人在家乡成婚,后因李氏体弱多病,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了。在此之后,包拯又娶了第二房妻子董氏。董氏出生名门,史书记载:“(董氏)父浩,鄂州武昌令”,其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县区级的官吏。董氏既是大家闺秀,虽谈不上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从小的良好教育,让其成长为一位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在生活和仕途上给予了包拯莫大的帮助与支持。
董氏的一生可用4个字诠释,即古代推崇的“贤、孝、德、义”,至于她的感人事迹,小编还要给您一一列举。贤:董氏在许配给包拯之后,一心为夫君着想,从不与其有任何的争执。在古代封建王朝的体制下,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寒窗苦读,因此包拯终日手不释卷。董氏夫人见丈夫日夜劳累,于是便扛起了家中的大小事宜,争取不让丈夫为琐事操心,而耽误其读书科考。
董夫人常对包拯说:“大丈夫生于世间,当思忠君报国,家中琐事皆由我操持,夫君可安心读书,日后考取功名以报皇恩。”在夫人的支持下,包拯果然更加用心,最终以其过人的才华考取功名中了进士。孝:考取进士后的包拯,被朝廷调往外地做县令,就在包拯收拾行囊准备带家人赴任的时候,他的老母亲却因舍不得家乡,不愿意与其前去。
包拯是一位大孝子,见母亲不愿离乡出走,便打消了前去赴任的念头,专心在家侍奉母亲。此举虽然成就了孝心,却对不起默默支持他考取功名的董氏夫人。可是董氏夫人深明大义,并未因包拯的“半途而废”而愠怒,反而与丈夫一起侍奉包拯的母亲,直至13年后老人家去世,方才随着丈夫前去赴任知县。德:包拯一生诞有三子,其中大儿子名为包繶,二儿子名为包绶,都是董氏夫人所生。只可惜,两个儿子都在年纪轻轻时夭折而亡,让董氏夫人痛断肝肠。
董夫人不忍看着包家断了香火,便又替夫君甄选了一位丫鬟,替包拯延续子嗣。丫鬟的肚子很争气,为包拯诞下一子,名为包綖。按理来说,女人最容易争风吃醋,可是董夫人的大度宽仁为大局着想的态度,却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留下了德的美名。义:董夫人虽性格温和,可是在大事上从不含糊,甚至可以为了包拯舍弃生命。包拯在朝堂之上一向仗义执言,曾有一次因国事与宋仁宗辩论,却因为太过激动,将唾沫星子喷到了皇帝的脸上。此事可不得了,在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古代,此举是“蔑视君王”的大罪,理应受杀头之刑。
董夫人听闻夫君惹下大祸,不但毫无惧色,反而命丫鬟备好洗澡水与诰命夫人服饰,沐浴之后穿上诰命服,向包拯道:“听闻夫君惹恼皇帝,妾身无以为报甘愿从死。望夫君不可因此事而断了仗义执言的秉性,忠君报国理当如此”,一席话说完,包拯感动的老泪横流。索性宋仁宗听说此事后,被包拯夫人的忠义感动,便免去了包拯的罪过,从此不再提及此事。俗语云“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董夫人一生秉持着“贤、孝、德、义”,为包拯和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赢得了族内后人的尊重。小编想说一句,在后世都为包大人的清正廉洁所赞叹时,更不该忘记这位堪称传奇的董氏夫人。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