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图片来自网络)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记载这事,以苏代贿赂范睢劝说灭赵后白起的功劳就大过自己,范睢劝说秦昭王只要求韩赵割地求和罢兵,白起知道范睢从中作梗阻止了他的灭赵计划后就结下了仇怨。从此事看来,白起灭赵果真可行吗?在笔者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赵军大败,但一旦秦军灭赵,秦国也会步齐国的后尘跌入险境。范睢提出约让赵韩割地求和,是最理智的做法,给白起的“灭赵计划”浇了一盆冷水,让被胜利冲昏了脑子的白起及时“刹了车”。 笔者为何这样说?按理,当时一鼓作气拿下赵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一旦灭了赵国,等于强大的秦国把列国往死角上逼,秦国吞并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于列国,列国虽弱定然不会坐以待毙,为自保必然抱团拼死与秦国血战到底。一旦列国团结一致合纵与强秦死拼,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前,皆是强国。在这次决战中,秦国虽然战胜了赵国使得赵军惨败于长平付出了巨大代价,白起以秦军战后一股作气灭掉赵国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然而白起却是从纯军事的角度去考虑秦军“有没有能力灭赵”的,而然却没有从秦国一统天下的角度去考虑“能不能灭赵”。当年之所之五国攻强齐的起因就是强大的齐国冒然灭了宋国,才招致诸候人人自危,怕下一个轮到自己才愤然合纵攻齐,险些灭了强大的齐国的。然而秦国刚刚与赵国在长平大战中付出了巨大代才赢得这场血战,虽然有足够的实力灭掉赵国,但是“黄雀在后”,秦国在元气大伤之后是绝对扛不住列国合纵大军攻秦的攻势的。在这个“能不能灭赵”的问题上,范睢的举措是明智的,在秦军具有巨大震懾力的时候提出要求韩赵割地罢兵言和,使赵国尚有一息不致于触犯众怒给列国留下“口实”以至与秦国展开拼死一博。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然,第二次秦军攻邯郸,白起脑子又“犯糊涂”,仍然把“有没有能力灭赵”作为此次战役的重心,秦昭王命白起率军攻邯郸时,却对昭王说了这番鼠目寸光的话:“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候救日至,彼诸候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候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白起的番作答对于实行他的“灭赵计划”来说,确实是不可行的,然而这次攻邯郸并不是要灭赵,而是要弱赵和来一次战略试探。 因为秦军一旦进攻邯郸,邯郸守军虽贫弱,但是以长平之恨必定“砸锅卖铁”也要血拼秦年,这样本来已经贫弱不堪的赵国,再次掉入战争泥潭必定国力耗尽,民不聊生,让贫弱的赵国再次负担起巨大的战争开支而雪上加霜。 再者,便是诸候合纵营救,此时的诸候国虽然已经很弱,但是几家一起打秦军一家,秦军到底能不能“扛得住”、“打得过”?仍然是个未知数,弄清这个问题对一心想统一天下的秦昭王来说,太重要了!它的答案关系到统一天下时间的长短,摸清此时诸候合纵火力还有多强大正是为一旦灭国后能不能扛住合纵的一次实质性的评估。 然白起完全没有弄清再次攻邯郸的战略意义,一味只冲灭赵而来,实属为个人功名不顾大局之举,个人荣辱得失,对于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明知必败为国家打一次败仗赢得未来又何妨?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