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既然长平之战的胜利彻底使得统一天下的天平倾斜向了秦国,那么为何武安君白起自长平之战之后并没有再大举进攻赵国呢?要知道长平一战,赵国的所有青壮年都被杀戮殆尽,秦军理应乘胜追击,灭掉赵国的,可是白起却在关键时刻反对了秦国对赵国都城邯郸的进攻,这是为何?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赵国举国之力抗衡秦国,赵国再无力抗秦,但秦同样损失惨重。
[var1]
长平之战,赵军45万几乎全军覆没,秦亦伤亡35万左右,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然而,这场战争却不是一边倒碾压性的“大胜”,秦军赢得并不轻松。单独看双方战场厮杀造成的损失看,秦军伤亡35万人左右,双方损失几乎是1:1的,长达三年的大战,秦军补给线太长,若不是赵国后期临时换将,长平之战又怎会输,更不会被白起坑杀20多万人,所以秦国惨胜程度可想而知,国力经不起如此消耗,老秦人需要休养生息。 其二,霸业是王上的,统一天下也是王上的,但是照顾老秦人,使得百姓休养生息,不困于连年战乱却是为人臣子应该做的,而武安君白起就是这样一位臣子。
[var1]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通过外交和内政慢慢恢复着长平之战所造成的战争创伤,并利用这一宝贵的时机继续消化了吞并的上党等地,地既然拿到了,战争本身的目的已经实现了,显然消化和安抚百姓最为重要,而不是一味地去挑起战争。 第三,外部环境不允许 长平之战打起来的原因是因为秦国百姓和赵国百姓在上党发生冲突,进而演变成两军对决,争夺上党等地,如果说长平之战是一场关乎到国运的战争,但不至于亡国,但是武安君白起如果继续进攻,那就是直逼赵国都城邯郸了,这将使赵国上上下下不计一切的防守邯郸,因为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
[var1]
而长平之战前,赵孝成王一味求和,导致当时其它五国都以为秦赵已经和解,再加上当中中原诸国对秦国都有阴影,毕竟被打怕了,因而导致长平之战爆发,其它五国都没有派兵去帮助赵国。 但是长平之战结束,白起再率兵直逼邯郸就不一样,眼看赵国要灭国,其它五国又怎会坐得住,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也是都懂得,因而救援赵国肯定会成为其它五国率先会做的一件事。
[var1]
有着这样不利的外部环境,秦国如果再坚持要打赵国,对秦国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武安君白起也是在考虑了种种不利因素之后才拒绝了王上的命令,告病在家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