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姜女故事战国时即已流传,经历千年后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孟姜女故事战国时即已流传,经历千年后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73 更新时间:2023/12/13 13:50:11

原型早于秦始皇三百年,且与修长城毫无关系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乃是“杞梁之妻”,最早见于《左传》,其中记载了“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形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不仅比秦始皇早了三百年,而且发生与秦国并无关系。

春秋时期,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齐国大夫杞梁率军讨伐卫、晋两国,回师之后,又于次年率军跟随齐庄公攻打莒国。身为先锋的杞梁,与华还率少数甲士夜出隧险,突击至城郊,莒君以重赂约和,杞梁拒不接受,后在交战中被俘身亡。

齐庄公率兵归国途中,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便向其吊唁。而杞梁的妻子却拒绝道:“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齐庄公于是便前往杞梁家中,正式举行了哀悼仪式。

[var1]

虽然《左传》并未记载“杞梁之妻”的真实姓名,但从其所作所为来看,显然是个知礼、知节的烈性女子,然而透过其事迹不难看出,这个故事不仅与秦始皇和秦朝毫无关系,与修长城也是毫不相关。

战国以后故事屡遭更改,秦始皇从唐朝开始背黑锅

如上所述,“杞梁之妻”这个故事与后来的“孟姜女哭长城”简直毫无关联,究其原因便是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早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接下来,我们就简单梳理一下,从战国至明朝,“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的修改历程。

1、战国时期:“哭戏”开始出现。《孟子·告子下》有载,“淳于髡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锦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由此可见,到战国中期,约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左右,故事便已经开始发生改变,甚至由此导致“杞梁之妻”的哭腔成为了齐国的时尚,导致齐国上下纷纷效仿,进而演变成了齐国的“国俗”。这股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时期,西汉时期尚有很多人对此予以了赞美,例如枚乘《玉台新咏》中的“谁能为此曲,无奈杞梁妻?”再如王褒《洞箫赋》中的“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

2、西汉时期:哭塌城墙情节出现。西汉中期后,随着新儒家思想的诞生,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开始广为流传,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杞梁之妻”的故事再度被重新创作。刘向的《列女传·齐杞梁妻》有载“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諴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内无所依,以见吾诚;外无所倚,以立吾节。吾岂能更二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贞而知礼。”而后世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更是直接指出孟姜女哭崩了莒城。由此,烈女节妇的故事,开始向着凄美爱情的故事不断发展。

[var1]

陈琳

3、三国时期:与长城开始关联。在陈琳创作的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中,深刻反映反应了修筑长城给当时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后经王翰作曲,开始在民间广为传唱,其中言道,“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饮马长城窟行》中本无具体人物,但因有“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几句,于是便有人将之与“杞梁之妻”联系了起来,其中“死人骸骨”变成了杞梁的骸骨,“贱妾”则被具体为杞梁之妻,杞梁夫妇的故事就此被与长城联系了起来。

4、北齐时期:杞梁从武将变成了民夫。在北齐天保三年(552年)至承光元年(577年)之间,北齐为防止突厥、契丹南下和北周西进,曾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前后超过八次。繁重的徭役,使得民间怨声载道,于是百姓们便充分发挥想象,将北齐朝廷的暴政,与秦代修筑长城的苦役相联系,使得“杞梁之妻”的故事又开始逐渐带有了反筑城徭役的意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杞梁开始从为国捐躯的武将,逐渐演变为了深受徭役之苦的民夫;杞梁之妻也开始向着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开始过渡。

5、唐朝时期:孟姜女故事基本定型。唐代《雕玉集》收录的《同贤记》中,记载了孟仲姿的故事,其中写道:燕人杞良为逃避秦始皇筑城苦役,逃匿至孟超家后园树上,见到了正在池中洗澡的孟女仲姿,孟仲姿因身体被杞良看见,于是便以身相许。婚后,杞良又返回筑城,主典怒其逃走,遂将其打死,并将尸体筑于城内。仲姿寻夫,至城下痛哭,城墙崩倒,露出尸骨,不能辨认。仲姿刺指血滴骨,终得丈夫遗骸,收回安葬。在这段故事中,齐国的杞梁变成了燕国的杞良,故事情节也更加生动感人,而且故事也开始与秦始皇修长城联系了起来,就此奠定了“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的基调。

[var1]

贯休

6、唐朝时期:明确被哭倒的就是秦长城。唐朝僧人贯休在《杞梁妻》中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首诗词对春秋以来杞梁夫妇的种种传说来了个大汇总,并开创式的提出了“秦时死于筑城的范郎”的新传说。唐朝中后期,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乱和繁重的劳役,这个新的故事开始广泛被百姓们接受,并以此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7、唐末宋初:“送寒衣”情节出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石室里发现的一批唐代、五代珍藏书卷中,有一批以当时说唱文学故事为底本的“变文”,被称为“敦煌变文”。其中《敦煌掇琐》中有“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子不复归。造的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之语。按照所述,秦始皇从今天甘肃、宁夏附近征调了大量民夫去修长城,征夫生活在西北寒冷之地,到天气寒冷之时,妻子们便会将做好的厚衣服送去给他们,这便为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8、明朝时期:故事得以彻底完善。到明朝时期,由于明朝大修长城,不堪徭役重负的百姓们虽然心中不满,但却不敢对当朝者说三道四,便只好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在了一千多年前、同样以修长城而闻名的秦始皇身上,这使得“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再度拥有了广泛市场。与此同时,由于戏曲小说的广泛流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得以进一步完善,其中杞梁又被改为了“万喜梁”或范喜梁,其中又增添了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故事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从春秋时期的“杞梁之妻”,到明朝时期的“孟姜女哭长城”,整个故事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流传中,早已被传的面目全非,原本与秦始皇和秦朝、与修筑长城毫无关系的故事,最终却让秦始皇背了黑锅。

当然,也正是由于传说历经多次改编,导致全国各地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版本众多,例如仅孟姜女的名字便有杞梁妻、孟姜、孟姿、孟仲姿等,杞梁的名字也有杞良、范良、犯良、范杞梁、万杞良、范喜良、万喜良、范希郎、范士郎等,而两人的出生地、孟姜女的死法、哭倒长城的长度等同样说法众多,根本无法做到统一。

更多文章

  • 晋国皇帝不满足后宫佳丽,恋上女童,最后“宠爱”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国的第二代皇帝,晋国皇帝被爱妃毒死,晋国小老妹相片

    [var1]但是成为了皇帝以后并没有那么的潇洒,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要经过多方面考虑,如果做出了错误决定,自己的国家可能都会面临着死亡,那么从此之后自己就不是皇帝了。一个好的皇帝除了要得到民心以外,还要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一个国家的军队的实力强大了以后才不会遭到其他邻国的欺负,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稳定起来

  • 对秦国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并不是长平之战,此战后秦军再也无法阻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秦国先攻上党还是长平,秦军攻长平

    [var1][var1][var1][var1]前604年,秦共公薨,子荣立,是为秦桓公。桓公不恤国政,人民怨声载道。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师于邲,晋国霸业骤衰,桓公阴攻晋之肋,不想却被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于晋国一魏氏之族。[var1][var1]前578年,秦桓公背弃盟约,

  • 齐国最厉害的外交官,仅凭三句话,让楚国上下无一人敢站出来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国vs楚国,楚国和齐国的情况,齐国最厉害的武将

    [var1]今天跟大家介绍一段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故意再三刁难晏婴,而发生的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齐景公时期,也是晏婴在位的最后一个时期,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楚国,齐国论实力来说,并没有比楚国厉害多少,两个国家实力实际上是相当的,楚王得知晏婴要访问本国,对于晏婴此人并不太了解,但是传闻中晏婴是一个非常有才华

  • 秦始皇一统天下时,如何处置六国的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能一统天下灭六国,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一统六国的音乐

    [var1]一、韩王安首先,按照时间顺序来看,韩国是最先被秦国消灭的。公元前230年,秦国派遣内史腾进攻韩国。此时,韩国的大部分疆域已经丢失,更不能指望魏国、赵国等诸侯国相助。于是,韩王安开城投降。在被秦军俘获后,韩王安一开始被软禁起来,也即秦始皇没有打算赶尽杀绝。但是,公元前226年,韩国宗室发动

  • 老子列传(一):历史上这样记载老子,孔子如此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迁写的《老子列传》非常简单,用了不足500字就简单勾勒了老子的生平,其中还包括孔子向老子问礼时的问答,以及孔子对老子所做的评价,即“犹龙之叹”。虽然司马迁的《老子列传》记载简单,但是在其他典籍,比如《庄子》、《孔子世家》等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关于老子的记载,于是这位古代思想家的形象就逐渐生动丰富起

  • 羊皮换相:秦穆公是如何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来一代名相百里奚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穆公与百里奚的故事,秦穆公用羊皮换回百里奚,秦穆公评价百里奚

    [var1]之后五羖大夫百里奚辅佐秦穆公主持秦国国政,他任职期间辅佐秦穆公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外图霸业,帮助秦穆公开辟出西部千里土地,统一西北地区,使八戎来服,这便是“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因此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五羖大夫百里奚为秦国崛起和秦国最终统一六

  • 赵括是废物,廉颇也亳无还手之力,长平之战谁做统帅最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括详细资料,赵括个人简介,赵括到达长平

    长平之战后,赵军四十万人被“坑杀”,下此令的秦军将领白起,因此被戏称为“杀神”。[var1]“杀降不吉”。四十万赵军是在投降之后被活埋的,白起此举当然永远是战争史上的耻辱,永远将受到道义上的谴责。但是,“杀降不吉”是古训,难道白起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真的是嗜血成性?[var1]因为秦

  • 齐桓公的冲天醋劲,楚成王娶了他休掉的妻子,他因此要讨伐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没几年就当上春秋的霸主。 周围一些在夹缝里生存的中原小国,便开始巴结这位霸主,不断地同他联姻以求自保。蔡国也不例外,蔡穆侯为巴结齐桓公,将自己的妹妹蔡姬嫁给了他。当时蔡姬不过是十几岁的妙龄少女,而齐桓公呢,岁数大的都可以做她父

  • 大家都以为秦国最大的功臣是商鞅,其实他才是秦国最该感谢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商鞅简介,商鞅怎么去秦国的,秦国如何看待商鞅

    [var1][var1][var1][var1]秦国在秦孝公以前一直被魏国压制,魏国是战国前期第一强国,军事上更是依靠着魏武卒无人能与之匹敌,真是这样魏国能一直占着秦国的河西之地。然而那时候的秦国积贫积弱,根本没有能力收复失地,更别说和魏国抗衡。[var1][var1][var1]秦孝公是一个伟大的

  • 清初剃发令有多严?孔子不是挡箭牌,戏子更不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孔子后裔在清朝时剃发吗,清初时剃发易服政策是怎样的,清初女人剃发

    [var1]剃发应该剃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大家觉得并不难,我们看过很多清宫戏,那些留着一个乌黑大辫子、前额剃光的男主角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一些人爱慕的偶像。其实,如果真的回到清初的历史中,这些男主角们根本没有这么潇洒。据清初《榕城纪闻》记载,清廷颁布的发式为“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