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国决策失误和情报工作滞后是长平之战失利的很大因素

赵国决策失误和情报工作滞后是长平之战失利的很大因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515 更新时间:2024/1/24 19:52:49

事实上,回顾整个长平之战的过程,赵括其实只不过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罢了,赵国战败的更大责任,其实在于赵国朝堂,最为致命的便是决策失误和情报滞后。最终,赵括为自己的轻敌冒进付出了生命代价,但赵国朝堂的责任却无人追究。

接下来就来回顾一下这场两千多年前的战争。

秦赵为争夺上党大打出手,廉颇接连战败后固守不出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出兵攻占韩国野王,导致韩国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韩桓惠王无奈之下,便意图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换取秦国退兵。谁知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反而想将上党献给赵国,进而促成赵韩联手抗秦。

赵孝成王接见了冯亭的使者后,先后询问了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的意见,赵豹认为冯亭此举意在祸水东引,“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赵胜则认为:“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孝成王最终采纳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

[var1]

上党示意图

其实,赵国选择接受上党,并非君臣短视。作为战国中后期的两大强国,秦赵之间必有一战,秦赵双方对此心知肚明,事实上自赵国胡服骑射崛起后,秦赵的明争暗斗便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既然战争无法避免,那么自然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作为秦赵天然分界线的太行山,便成了秦赵的争夺焦点,其中太行山防线对赵国而言更为重要,尤以“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井陉两条通道最为致命,毕竟赵国都城邯郸距离太行山太近了,一旦秦军越过太行山,邯郸以西将无险可守。秦国攻占野王后,便已经将太行陉掌握在了手中,一旦上党郡也落入秦国手中,秦国便可凭借地利随时进攻井陉或滏口陉,进而翻越太行山,局势将对赵国极为不利,而这才是赵国选择接收上党的根本原因。

当然,赵国也预料到了接收上党,必然会招致秦国的报复,因此在接收上党的同时,便派廉颇驻守长平,防备秦国的进攻。事实上,赵国此时在军心士气方面并不输于秦国,毕竟几年前赵国刚刚在“阏与之战”中击败了秦国,更何况“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

赵国接收上党的举动,果然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昭襄王先是于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派兵攻打韩国以示惩戒,又于次年初派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入赵国,赵国军队则在长平负责接应。

[var1]

廉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王龁奉命向驻守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则命廉颇迎战,“长平之战”正式爆发。廉颇为防备秦国进攻,早已利用地利优势,构筑了汾河、空仓岭、丹河三道防线,准备以逸待劳,然而局势的发展却令廉颇措手不及。

同年四月,秦赵先锋于玉溪河谷交战,结果赵军战败,裨将茄被杀,汾河防线告破。六月,秦赵又在空仓岭以西交战,赵军再度战败,秦军在攻破都尉城和故谷城之后,顺势攻克空仓岭防线,俘虏赵国尉官四人。连败两战的赵军不再与秦国主动交战,而是依托丹河防线抵御秦国进攻,但丹河西壁垒还是于同年七月告破,又有两名尉官被俘。

眼看无法抵御秦国进攻,廉颇命令军队死守丹河东壁垒的同时,命人沿百里石长城构筑防御工事,并随后主动放弃丹河东壁垒,率军撤入百里石长城一线,坚守不出,疲惫秦军。此后,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始终坚守不出,长平之战开始进入对峙阶段。

赵国决策失误导致“五国不救”,赵国迫于压力决心换将

从此后局势发展来看,秦国对于这场战争的准备显然要比赵国更为充分,秦国虽然距离前线较远,但凭借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再加上疏通渠道采取水路运输,后勤补给反而比赵国更快、更为通畅。廉颇想要以逸待劳,结果赵国反倒先顶不住了,陷入了补给困难的境地。

由于国内的压力,赵孝成王对于廉颇这种消极防守的打法极为不满,不仅多次遣使责备廉颇,甚至一度想要亲自率军与秦军决战。楼昌连忙上前劝阻赵王,表示“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卿则坚决反对楼昌的建议,他认为“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var1]

赵孝成王

然而,赵孝成王最终还是采纳了楼昌的意见,派遣使者郑朱到秦国求和。秦国对于六国合纵,自然也是极为担心,秦国之所以没有一开始派出白起,有可能便是为了防止六国合纵,毕竟在主力军队派往长平的情况下,留下白起驻守国内,也能一定程度震慑列国。

为了防止六国合纵,秦国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者郑朱,对外做足了戏份,搞出一副秦赵正在议和的假象。结果,赵国非但没能与秦国议和,反而使得赵国落入了“五国不救”的境地。而秦国在得知列国不会出兵救赵的情况下,则更加坚定了一举击溃赵国的决心。

眼看求和不成,赵国朝堂再度陷入了争执之中,一部分大臣表示应该全力支持廉颇的坚守之策,另一部分大臣则建议更换主帅主动与秦国决战。在国力已经无法支撑持久战的情况下,赵孝成王最终倒向了主战派,如此一来,赵国换帅已成必然。

秦国探子很快便发现了赵国朝堂的变化,于是在范睢的建议下,秦昭襄王立即派人前往邯郸散播谣言,表示秦国最害怕的便是赵括领兵。由于赵括的父亲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军,而赵括本人也早已名声在外,因此在秦国的有意促使下,以赵括取代廉颇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影响到了赵国朝堂决策。

于是,赵孝成王亲自接见了赵括,询问其对此战的看法,赵括则回答说,“秦若使武安君为将,尚费臣筹画;如王龁不足道矣”。赵孝成王对于赵括的回答极为满意,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果断派赵括接替廉颇担任赵国主帅。

[var1]

白起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在全国动员之后,赵括带着20万援军开赴前线,正式取代廉颇成为赵军主将。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果然换将,则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样率领援军赶赴长平前线。

赵括轻敌冒进进入圈套,白起把握时机击溃赵军

赵括抵达前线之后,立即对军队各级将领进行了调换,改变了军中制度和廉颇的作战方针,开始为主动出击开始做准备。而白起则继续以王龁顶在前面,自己则隐藏在暗处,命令士兵加固丹河西壁垒,为赵括布下了一个大大的圈套。

秦赵双方开战之初,动用的兵力绝没有百万之众,否则即使以秦国的国力,也不可能如此长的时间,而且秦赵双方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夺上当郡的归属,并未打算以此战来赌国运,秦赵双方最终决战的百万兵力,乃是持续增兵后的结果。

由于赵国的情报工作实在太差,竟然对于秦国增兵和换帅一无所知,赵括在以为秦军主帅仍然是王龁,且自身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再加上赵括本就肩负着与秦军决战的使命,最终导致赵括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当赵括主动发起进攻后,前线的秦军稍加抵抗便开始迅速后撤,赵括毕竟是第一次领兵,不觉秦军有诈,在首战告捷的刺激下,立即挥军对秦军展开追击,一直追至经过加固的秦军壁垒前,这才停下了脚步。

[var1]

久攻秦军壁垒不下,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或许他还是不知秦军已经换帅,但肯定发现了秦军兵力的变化。意识到上党的赵括,立即便想率领军队撤退,但白起又岂会给他机会,一旦赵军撤退,以逸待劳的秦军便立即出动,不求杀伤赵军,只是死死咬住赵军,不使其顺利撤退。

由于秦军壁垒前有丹河流过,导致赵军进攻必须渡河作战,如今撤退又要重新渡过丹河,然而面临秦军的骚扰,赵军根本无法顺利渡河。无奈之下,赵括只好一边率军与秦军交战,一边沿丹河向上游移动,意图通过长平关撤回百里石长城。

白起发现赵括意图后,先令一支2.5万人的军队突袭赵军长平关,由于赵军主力尽出,长平关很快被攻克,随后百里石长城防线的北段也落入了秦军手中。与此同时,白起又命一支5000人的轻兵,直插赵军主力与辎重部队结合部,切断赵军后勤补给的同时,掐死了赵军的退路。

[var1]

至此,赵军主力被彻底围困在了“秦壁垒-百里石长城防线-韩王山”这个狭小的三角地带。凭借着地利优势,白起在兵力基本与赵军持平的情况下,实现了对赵军主力的包围。由于秦军的防线全部基于有利地形设置,赵军此时想要突围,已是绝无可能。

眼看突围不成,赵括只得命令大军就地建造营垒,转入防御,以待救援。而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被围,且粮道已经被切断之后,则亲自来到河内郡,对当地百姓大肆封赏,征调十五岁以上青壮年,组成援军派往长平战场,攻陷故关,彻底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道,赵军主力彻底被困死在了长平战场。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在断粮四十六天之后,饥饿交加的赵军甚至已经到了互相残杀为食的地步。赵括知道,援军已经无望,如果继续坚守下去,赵军必然将要崩溃,于是只得将剩余的赵军分成四队,打算进行最后的突围。

赵军在轮番冲击四、五次后死伤惨重,但仍然无法成功突围。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占据有利地形的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主将战死而立即陷入混乱,剩余军队只得向秦军投降。此战结局毋庸赘言,赵军被坑杀。

综上所述,赵国于“长平之战”遭遇惨败,其中固然有赵括“轻敌冒进”的责任,但绝不是赵国战败的主要责任,更为关键的是赵国朝堂的决策失误和情报工作的严重滞后。在“五国不救”和对秦军变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想要在决战中击败秦军,根本不是换帅就能解决的,更何况当时的赵国将领中,李牧尚且年轻、还未出名,名将乐毅刚刚弃燕奔赵、其心未附,赵国又换谁呢?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时白起坑杀的赵军数量并没有四十万,数字有很大水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白起坑杀赵军是什么之战,大秦帝国白起坑杀赵军

    以秦国、赵国可能拥有的最大兵力及长平之战双方所能动员的参战兵力作宏观分析:活埋40万赵卒之说无法成立。秦赵两国各自有多少军队、几多兵员,先秦史籍均没有记载。《战国策·秦策》中的统计资料并不标准,有时说秦国拥有“战车千乘,奋击百万”,有时又说“名师数百万”,百万与数百万差距甚大,根本就是两个概念。《韩

  • 秦国立国五百年各位君王不断图强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一统天下电影,10分钟看完秦国一统天下,秦国一统天下的三大法宝

    当然,在这六个国君中,也并不都是有作为的能君或者明君,至少孝文王和庄襄王享国之日太浅,两人加起来在位时间还没有四年,谈不上对秦国有什么贡献,如果真要说他们的贡献,大约就是保证了权力的顺利过渡。如果真要说秦国的有为国君,除秦始皇之外,还真有不少,但要从他们中挑选出一个最有作为的国君,那就只能是一家之言

  • 秦国的军事制度和完善的后勤保障是秦军横行天下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的后勤战争,秦国如何解决六十万大军的后勤的,秦国被灭秦军主力在哪里

    秦国的军队之所以那么厉害,有几个重要的原因。第一,秦国的军事制度与其他国家有明显区别,有一套促成彪悍的秦人作战的军事规制。首先,秦国实行普遍征兵制度,凡适龄男子都必须登记造册,并开始服徭役。年龄从17岁开始,到60岁止(有军功爵位者止于56岁)为服徭役的时间,一般服徭役者一律先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

  • 王翦在秦国平定内乱攻灭数国并自污保身,六国被灭后其再无踪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翦灭了几个国家,王翦打败了哪六国,王翦救驾雍城完整版

    王翦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一生战果辉煌,他平成蟜之乱,协助铲除吕氏,破赵都邯郸,消灭燕、赵,攻灭楚国,而他的儿子王贲俘虏了齐王建。可以说,秦始皇灭六国的大多数战役是由王翦父子完成的。王翦一生经历了诸多战事,他很有韬略而不残暴,极有胆识而不鲁莽,与白起相比,他用兵有度,没有杀戮无度,显得更冷静,更有人

  • 战国时期列国均筑有长城,秦朝统一后将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史隆长城和北冕长城,战国七雄中哪三个国家筑起长城,战国七雄的哪三国修筑了长城

    战国长城:为防止外敌侵略,各诸侯国多修有长城长城作为古代防止敌人侵略的有效手段,春秋战国以来由于战争频发,各诸侯大国皆在敌国来犯的交通要道修筑有长城,其中尤以“战国七雄”修筑数量最多。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1、秦长城。秦长城主要有两段,其中东部长城修筑于秦简公嬴悼子在位期间,秦国由于丢失河西,只得退守

  • 孟尝君得罪齐闵王后担任魏相,甚至领导五国攻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齐国孟尝君简介,冯客孟尝君,孟尝君大道地图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怎样驾驭这些门客的,难道只是砸钱吗?其实没这么简单,以孟尝君为例,他对人性的了解、利用,几乎达到了极致。在战国时,“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国君主的儿子,都能被称为公子。在“战国四公子中”,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比较特殊:第一,他跟其他三位并不是同辈,而是早了整整一代。第二,他不是齐王的

  • 孟姜女故事战国时即已流传,经历千年后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姜女的故事简要,孟姜女简史,孟姜女故事简介30个字

    原型早于秦始皇三百年,且与修长城毫无关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乃是“杞梁之妻”,最早见于《左传》,其中记载了“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形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不仅比秦始皇早了三百年,而且发生与秦国并无关系。春秋时期,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齐国大

  • 晋国皇帝不满足后宫佳丽,恋上女童,最后“宠爱”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国的第二代皇帝,晋国皇帝被爱妃毒死,晋国小老妹相片

    [var1]但是成为了皇帝以后并没有那么的潇洒,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要经过多方面考虑,如果做出了错误决定,自己的国家可能都会面临着死亡,那么从此之后自己就不是皇帝了。一个好的皇帝除了要得到民心以外,还要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一个国家的军队的实力强大了以后才不会遭到其他邻国的欺负,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稳定起来

  • 对秦国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并不是长平之战,此战后秦军再也无法阻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秦国先攻上党还是长平,秦军攻长平

    [var1][var1][var1][var1]前604年,秦共公薨,子荣立,是为秦桓公。桓公不恤国政,人民怨声载道。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师于邲,晋国霸业骤衰,桓公阴攻晋之肋,不想却被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于晋国一魏氏之族。[var1][var1]前578年,秦桓公背弃盟约,

  • 齐国最厉害的外交官,仅凭三句话,让楚国上下无一人敢站出来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国vs楚国,楚国和齐国的情况,齐国最厉害的武将

    [var1]今天跟大家介绍一段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故意再三刁难晏婴,而发生的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齐景公时期,也是晏婴在位的最后一个时期,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楚国,齐国论实力来说,并没有比楚国厉害多少,两个国家实力实际上是相当的,楚王得知晏婴要访问本国,对于晏婴此人并不太了解,但是传闻中晏婴是一个非常有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