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国的地理环境和胡服骑射的影响导致赵国人勇猛善战

赵国的地理环境和胡服骑射的影响导致赵国人勇猛善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430 更新时间:2024/2/18 13:59:56

赵武灵王开疆扩土对后世赵国的影响

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及其攻灭中山、西略胡地的军事行动,使赵国崛起于战国中期,成为列强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有赖于赵武灵王奠定的雄厚基础,至战国后期,齐国衰落后,赵国成为合纵抗秦的中坚,是唯一可与秦国对垒的强国。

赵武灵王将赵国发展的战略方向从南面的中原转到北面的中山、胡地,是基于对赵国积弱的实际情况和赵国周围的战略环境的深入分析与清醒认识而作出的正确决策。当时中原是农业民族聚居区域,土地较肥沃,人口较密集,文化较发达,且地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也是各大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从赵国当时的实力及其周边环境来看,赵国不具备与列强逐鹿中原,在中原开拓大片疆土的条件。此前赵国进军中原的行动屡屡受挫,已说明了这一点。中山与胡地,是少数部族聚居地,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土地相对贫瘠,而且位置较僻远,因而一般来说,其资源与战略价值都逊于中原地区。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地区不太引起中原大国的重视,其防御力量也相对薄弱,易于攻取;而且夺取了边缘地区,即可对中心地区形成包围之势,为日后挺进中原提供了更多的进军路线和方式。

赵武灵王将战略方向由南转到北,其战略意图是避实击虚,“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即避中原之实,击“夷狄”之虚,开拓疆土,积蓄力量,消除中山这个心腹大患,然后“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打击威胁最大的强敌,进图中原。这是一个目标明确、步骤分明、谋略高超的战略迂回计划,反映出赵武灵王作为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雄才伟略,这在当时的诸侯国君主之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一战略与秦国司马错提出的南并巴、蜀,以巴、蜀迂回楚国,以楚国迂回中原的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胡服骑射对后世赵国的影响

“胡服骑射”是与赵武灵王的战略转变密切相关的军事改革。

[var1]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的目的是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师敌之长以制敌,建设骑兵以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适应对中山、胡人作战的需要。

“胡服骑射”从表面上看,是军队装备与作战方式的改变,实际它是封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它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对传统观念、习俗的大胆挑战和革新。因为当时中原地区封建统治阶级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原文化是最优秀、最高等的文化,先贤之教是不可更易的法则,这种正统观念可谓根深蒂固。

赵武灵王以其恢宏的气度和魄力,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赵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利国利民为准则,毅然实行“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服饰装束和军事技术以为己用,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改革的方法上,赵武灵王采取的步骤是自上而下、先虚后实。即先从高官贵戚的工作做起,然后逐步向下推广;先澄清思想,改变观念,然后将改革措施以法令形式固定下来。对于公子成这样资深位显得反对派代表人物,赵武灵王一方面耐心地陈说“胡服骑射”的理由和目的,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又指出,其带头反对改革,是“顺中国之俗而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不允许其以前辈、元老自居,危害国家的利益。对于赵文、周等反对派人物,赵武灵王则据理驳斥,显示出君主与法令的权威。这些步骤和方式保证了“胡服骑射”改革的实施。

“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具备了强大的实力,赵国才能够灭中山、略胡地,拓地千里,一跃而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以赵国的“胡服骑射”为先导,中原各国都陆续组建了骑兵部队,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在以后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服骑射”的意义还远不止此。从更广阔范围来看,“胡服骑射”是中原农业文化与少数部族游牧文化的一次有益的交流和融合,它打破了中原文化内部循环的封闭状态,为中原文化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人尚武及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的特点

和别的国家相比,赵国一直保持着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此当是赵国史上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可以追溯到赵氏集团立国之前。

赵氏之所以在诸卿族中脱颖而出,主要就是靠了它的军事力量。战国时期的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从兵员上讲,仅次于当时的秦、楚二国,但楚国政治上腐朽,且较少参与中原的角逐,虽有众多的兵员,战斗力却赶不上赵国。

[var1]

廉颇

赵在当时被称为“四战之国”,“其民皆习于兵”,这使赵国的军事实力仅次于强秦。战国时期列国进行的改革,唯有赵国是主要针对军事制度进行的。战国后期,赵几乎成为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也主要是靠它的军事力量。赵国军事人才辈出,前有廉颇、赵奢,后有庞煖、李牧,甚至齐国的田单及燕将乐毅也一度到赵国为赵所用。以是,赵国军队屡次击破秦人。直到赵最后败亡前夕,还连败秦军于国门之下。

赵国军事力量的强盛,是和赵人雄健尚武的习性分不开的。此乃赵文化的典型气质之一。赵地少温柔敦厚之长者而多慷慨悲歌之士,人民少揖让而多功利,愫悍而少拘禁。从前司马迁论述属于赵的种(今河北蔚县一带)、代一带风俗曰:“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慎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

又论中山一带民风曰:“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站屣,游媚贵富,入后宫,徧诸侯。”并言燕“大与赵、代俗相类,其民雕悍少虑”。

总之,彪悍、强直、惯(狷)急、好气、任侠,便是赵地民风之写照。虽其顽劣者不免作奸犯科,乃至部分赵女亦习好“游媚富贵”,要皆属于“仰机利而食”,即依靠机智灵巧手段谋食者,与安分农桑因而重礼仪名节之民实大异其趣。至于这种风俗的形成,学者多归因于赵地所处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区相接的人文地理环境。

这种环境造成了赵文化构成的两重性,即赵文化同时蕴含着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文化的双重特征。由于赵人长期与北边少数部族相处甚至互相融合,边地少数民族的强悍与尚武精神不能不浸染赵人;另一方面,赵人与他们不时发生的武装冲突,也促使赵人提倡武备,崇尚勇武。

更多文章

  • 赵国决策失误和情报工作滞后是长平之战失利的很大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长平赵国,长平战后赵国女人,长平赵国骑兵优势

    事实上,回顾整个长平之战的过程,赵括其实只不过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罢了,赵国战败的更大责任,其实在于赵国朝堂,最为致命的便是决策失误和情报滞后。最终,赵括为自己的轻敌冒进付出了生命代价,但赵国朝堂的责任却无人追究。接下来就来回顾一下这场两千多年前的战争。秦赵为争夺上党大打出手,廉颇接连战败后固守不

  • 长平之战时白起坑杀的赵军数量并没有四十万,数字有很大水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白起坑杀赵军是什么之战,大秦帝国白起坑杀赵军

    以秦国、赵国可能拥有的最大兵力及长平之战双方所能动员的参战兵力作宏观分析:活埋40万赵卒之说无法成立。秦赵两国各自有多少军队、几多兵员,先秦史籍均没有记载。《战国策·秦策》中的统计资料并不标准,有时说秦国拥有“战车千乘,奋击百万”,有时又说“名师数百万”,百万与数百万差距甚大,根本就是两个概念。《韩

  • 秦国立国五百年各位君王不断图强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一统天下电影,10分钟看完秦国一统天下,秦国一统天下的三大法宝

    当然,在这六个国君中,也并不都是有作为的能君或者明君,至少孝文王和庄襄王享国之日太浅,两人加起来在位时间还没有四年,谈不上对秦国有什么贡献,如果真要说他们的贡献,大约就是保证了权力的顺利过渡。如果真要说秦国的有为国君,除秦始皇之外,还真有不少,但要从他们中挑选出一个最有作为的国君,那就只能是一家之言

  • 秦国的军事制度和完善的后勤保障是秦军横行天下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的后勤战争,秦国如何解决六十万大军的后勤的,秦国被灭秦军主力在哪里

    秦国的军队之所以那么厉害,有几个重要的原因。第一,秦国的军事制度与其他国家有明显区别,有一套促成彪悍的秦人作战的军事规制。首先,秦国实行普遍征兵制度,凡适龄男子都必须登记造册,并开始服徭役。年龄从17岁开始,到60岁止(有军功爵位者止于56岁)为服徭役的时间,一般服徭役者一律先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

  • 王翦在秦国平定内乱攻灭数国并自污保身,六国被灭后其再无踪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翦灭了几个国家,王翦打败了哪六国,王翦救驾雍城完整版

    王翦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一生战果辉煌,他平成蟜之乱,协助铲除吕氏,破赵都邯郸,消灭燕、赵,攻灭楚国,而他的儿子王贲俘虏了齐王建。可以说,秦始皇灭六国的大多数战役是由王翦父子完成的。王翦一生经历了诸多战事,他很有韬略而不残暴,极有胆识而不鲁莽,与白起相比,他用兵有度,没有杀戮无度,显得更冷静,更有人

  • 战国时期列国均筑有长城,秦朝统一后将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史隆长城和北冕长城,战国七雄中哪三个国家筑起长城,战国七雄的哪三国修筑了长城

    战国长城:为防止外敌侵略,各诸侯国多修有长城长城作为古代防止敌人侵略的有效手段,春秋战国以来由于战争频发,各诸侯大国皆在敌国来犯的交通要道修筑有长城,其中尤以“战国七雄”修筑数量最多。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1、秦长城。秦长城主要有两段,其中东部长城修筑于秦简公嬴悼子在位期间,秦国由于丢失河西,只得退守

  • 孟尝君得罪齐闵王后担任魏相,甚至领导五国攻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齐国孟尝君简介,冯客孟尝君,孟尝君大道地图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怎样驾驭这些门客的,难道只是砸钱吗?其实没这么简单,以孟尝君为例,他对人性的了解、利用,几乎达到了极致。在战国时,“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国君主的儿子,都能被称为公子。在“战国四公子中”,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比较特殊:第一,他跟其他三位并不是同辈,而是早了整整一代。第二,他不是齐王的

  • 孟姜女故事战国时即已流传,经历千年后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姜女的故事简要,孟姜女简史,孟姜女故事简介30个字

    原型早于秦始皇三百年,且与修长城毫无关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乃是“杞梁之妻”,最早见于《左传》,其中记载了“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形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不仅比秦始皇早了三百年,而且发生与秦国并无关系。春秋时期,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齐国大

  • 晋国皇帝不满足后宫佳丽,恋上女童,最后“宠爱”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国的第二代皇帝,晋国皇帝被爱妃毒死,晋国小老妹相片

    [var1]但是成为了皇帝以后并没有那么的潇洒,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要经过多方面考虑,如果做出了错误决定,自己的国家可能都会面临着死亡,那么从此之后自己就不是皇帝了。一个好的皇帝除了要得到民心以外,还要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一个国家的军队的实力强大了以后才不会遭到其他邻国的欺负,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稳定起来

  • 对秦国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并不是长平之战,此战后秦军再也无法阻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秦国先攻上党还是长平,秦军攻长平

    [var1][var1][var1][var1]前604年,秦共公薨,子荣立,是为秦桓公。桓公不恤国政,人民怨声载道。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师于邲,晋国霸业骤衰,桓公阴攻晋之肋,不想却被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于晋国一魏氏之族。[var1][var1]前578年,秦桓公背弃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