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概念是落叶归根,也正是为这个原因,很多老人身故前都会郑重其事地事先要求,在自己的老家置办身后事,什么“哪里的黄土不卖人”?我就是眷恋故土!
在古代的时候,更是讲究人去世之后就要入土为安,尸骨放置在外面,将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古代人科学观念淡薄的一个表现,但是这种想法曾经顽强占据了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大多数人的头脑。
朱元璋本人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他的父母在遭遇了疾病(主要是饥饿)去世之后,却面临着没有地方安置的窘境。
这是为何呢?谁能不给朱元璋这个面子呢?
那时候的朱元璋就是个放牛娃,哪儿来的面子可言,他的父母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他还在给别人家放牛呢。本来他们这一家并不是这个村里的人,是外来户,当时的吏治腐败,加上四分都是战乱。他的父母只能带着他的大哥四处逃亡来到了安徽凤阳。
朱元璋出生之后,他们才算是在这个村庄落下了脚。朱元璋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本分的人,想着在这里租点田地老老实实耕作,只要家庭成员能饿不死就算胜利。当时他们租借的田地是当地一个土财主刘德家的,刘德对老朱一家算是马马虎虎吧,谈不上什么恩重如山和感情交流,但是也没欺负这一家子,正常相处的那种普通地主与租户的关系。
一年忙前忙后,扣除了给刘德的地租和其它上交官府的税赋,最后老朱一家其实什么也没落着。在朱元璋逐渐长大的时候,也懂得分担家里的重担,就在刘德家中当了一个放牛娃。
往常好年景都捉襟见肘,灾荒年景可就熬不过去了,而灾难紧接着就来了,旱灾,蝗灾,瘟疫,这三个在古代分开来都是给百姓们扛不过重击,更别提接二连三的组合拳了。
在这套组合灾难前,老朱家没有抵御之力,如同很多百姓一样,很快就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当地的官吏也很昏庸无能,很多赈灾粮食都被侵吞,无视百姓们的苦难。当时,他的父母也没有承受住这样的打击,最终相继去世。
家里陡然失去了顶梁柱,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一下子就成了家里的支撑。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让自己的父母一路好走,把他们的尸首安葬。但是放眼一望,当地哪里有属于自己家的哪怕一寸土地?
哥俩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自己的东家刘德。而刘德在这个时候,一点也没有眷顾之情,恻隐之心,直接拒绝了小哥俩的请求。两兄弟面面相觑,看着尸骨未寒的父母,简直是束手无措。好在后来刘德的兄长刘继祖看这两个孩子可怜,就给了他们一块山上的土地来安葬他们的父母。
风水轮流转,等到朱元璋终于熬成了皇帝的时候,肯定是少不了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乡亲父老,朱元璋要衣锦还乡这件事被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大家都欣喜若狂。
唯有地主刘德快被吓死了,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死路一条,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死法。
朱元璋回来的时候,先去看望了当时给自己土地的刘继祖。但是他不幸已经去世了。朱元璋给他的后人许多赏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据说这片土地有王者之气,所以才成就了老朱本人的基业。
至于刘德呢?据说他当时也混在人堆里迎拜皇帝,令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把他认了出来,没打没骂,更没有降罪,反而赐给了他一些良田。这刘德是跪倒在地,山呼万岁,老泪纵横。
为什么会选择以德报怨?其实这也是朱元璋很有深意的一个举动,如果自己一得势就报复曾经有怨的人,这样不仅会让天下百姓害怕自己,而且还让家乡的人看不起自己。
毕竟当年刘德对他一家即便是没有恩情,也算是主人家,曾经给了你们一片容身之地。不送给你土地,那是人家的权利,土地是农业社会中任何人都珍惜无比的资源,凭什么人家无缘无故要送给你?仅凭这个去指责别人是没有道理的。
朱元璋的做法就非常的当,显示了自己作为皇帝对父老乡亲的关爱,更显得自己的大度气量。
另一方面,经历过了这么多年的闯荡,知道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后,朱元璋也懂得当时刘德那样的做法,将心比心,把他放在刘德的位置上,就能保他做的比刘德更好?
就像现在的公益捐献,人家愿意捐献那是人家的觉悟,那人家没有那种义务,朱元璋也不是道德婊,他心里比谁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