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父母去世,向财主借地安葬双亲被拒,朱元璋称帝后找到了他

朱元璋父母去世,向财主借地安葬双亲被拒,朱元璋称帝后找到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156 更新时间:2024/2/6 8:12:10

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概念是落叶归根,也正是为这个原因,很多老人身故前都会郑重其事地事先要求,在自己的老家置办身后事,什么“哪里的黄土不卖人”?我就是眷恋故土!

在古代的时候,更是讲究人去世之后就要入土为安,尸骨放置在外面,将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古代人科学观念淡薄的一个表现,但是这种想法曾经顽强占据了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大多数人的头脑。

朱元璋本人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他的父母在遭遇了疾病(主要是饥饿)去世之后,却面临着没有地方安置的窘境。

这是为呢?谁能不给朱元璋这个面子呢?

那时候的朱元璋就是个放牛娃,哪儿来的面子可言,他的父母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他还在给别人家放牛呢。本来他们这一家并不是这个村里的人,是外来户,当时的吏治腐败,加上四分都是战乱。他的父母只能带着他的大哥四处逃亡来到了安徽凤阳。

朱元璋出生之后,他们才算是在这个村庄落下了脚。朱元璋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本分的人,想着在这里租点田地老老实实耕作,只要家庭成员能饿不死就算胜利。当时他们租借的田地是当地一个土财主刘德家的,刘德对老朱一家算是马马虎虎吧,谈不上什么恩重如山和感情交流,但是也没欺负这一家子,正常相处的那种普通地主与租户的关系。

一年忙前忙后,扣除了给刘德的地租和其它上交官府的税赋,最后老朱一家其实什么也没落着。在朱元璋逐渐长大的时候,也懂得分担家里的重担,就在刘德家中当了一个放牛娃。

往常好年景都捉襟见肘,灾荒年景可就熬不过去了,而灾难紧接着就来了,旱灾,蝗灾,瘟疫,这三个在古代分开来都是给百姓们扛不过重击,更别提接二连三的组合拳了。

在这套组合灾难前,老朱家没有抵御之力,如同很多百姓一样,很快就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当地的官吏也很昏庸无能,很多赈灾粮食都被侵吞,无视百姓们的苦难。当时,他的父母也没有承受住这样的打击,最终相继去世。

家里陡然失去了顶梁柱,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一下子就成了家里的支撑。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让自己的父母一路好走,把他们的尸首安葬。但是放眼一望,当地哪里有属于自己家的哪怕一寸土地?

哥俩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自己的东家刘德。而刘德在这个时候,一点也没有眷顾之情,恻隐之心,直接拒绝了小哥俩的请求。两兄弟面面相觑,看着尸骨未寒的父母,简直是束手无措。好在后来刘德的兄长刘继祖看这两个孩子可怜,就给了他们一块山上的土地来安葬他们的父母。

风水轮流转,等到朱元璋终于熬成了皇帝的时候,肯定是少不了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乡亲父老,朱元璋要衣锦还乡这件事被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大家都欣喜若狂。

唯有地主刘德快被吓死了,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死路一条,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死法。

朱元璋回来的时候,先去看望了当时给自己土地的刘继祖。但是他不幸已经去世了。朱元璋给他的后人许多赏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据说这片土地有者之气,所以才成就了老朱本人的基业。

至于刘德呢?据说他当时也混在人堆里迎拜皇帝,令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把他认了出来,没打没骂,更没有降罪,反而赐给了他一些良田。这刘德是跪倒在地,山呼万岁,老泪纵横。

为什么会选择以德报怨?其实这也是朱元璋很有深意的一个举动,如果自己一得势就报复曾经有怨的人,这样不仅会让天下百姓害怕自己,而且还让家乡的人看不起自己。

毕竟当年刘德对他一家即便是没有恩情,也算是主人家,曾经给了你们一片容身之地。不送给你土地,那是人家的权利,土地是农业社会中任何人都珍惜无比的资源,凭什么人家无缘无故要送给你?仅凭这个去指责别人是没有道理的。

朱元璋的做法就非常的当,显示了自己作为皇帝对父老乡亲的关爱,更显得自己的大度气量。

另一方面,经历过了这么多年的闯荡,知道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后,朱元璋也懂得当时刘德那样的做法,将心比心,把他放在刘德的位置上,就能保他做的比刘德更好?

就像现在的公益捐献,人家愿意捐献那是人家的觉悟,那人家没有那种义务,朱元璋也不是道德婊,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更多文章

  • 闯王李自成为啥能推翻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闯王李自成是被谁推翻的,李自成为什么称为闯王,1980版闯王李自成

    那时候民间有农民起义,然后李自成就加入了,后来他手下也有不少人,在明朝大军一次次剿灭中,李自成手下的人基本打没了,他逃到商洛,然后在山里蛰伏下来,那里是闯王寨,他又拉起一支队伍,不断壮大,后来向东攻打,打下河南很多城池,一步步打到北京,明朝大军不是闯王军队的对手,毕竟李自成的军队不纳粮,所以就深得

  • 崇祯末年大灾荒,不只是因为天灾,崇祯的这两项政策就是人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崇祯时期天灾,崇祯在位期间的天灾,崇祯末年事件

    为了剿灭国内四起的农民军,崇祯皇帝不断用兵镇压,而用兵就需要发军饷,而朝廷的收入原本就因为几省大旱而受到影响,而为了剿灭农民军增加的军饷就需要额外向百姓征收,这项计划以外的税收被称作“剿饷”。崇祯十年,崇祯皇帝颁布圣旨,正式开征:“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然而一年后,农民军依然没有被平定,崇祯

  • 郭宁妃的儿子做了什么事,气的朱元璋剃光了他的头发和胡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郭宁妃简介,郭宁妃为朱元璋殉葬了吗,明朝郭宁妃事迹

    有多特别呢?生下来不到两个月就被封了藩王,却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作死了。朱檀是朱元璋和郭宁妃的儿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郭宁妃,是朱元璋的后宫中很受宠爱的一位妃子。当初朱元璋还穷困潦倒的时候,郭山甫就觉得此人将来贵不可言,于是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辅佐朱元璋起兵,又让自己的女儿做了朱元璋的妾室,即后来的郭宁妃

  • 降清明末大将不只有吴三桂,还有一人叫洪承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洪承畴简介,洪承畴和吴三桂的下场,清朝入关洪承畴和谁一起归顺

    洪承畴满清官服画像 洪承畴才华横溢,深知谋略,一登龙门就为朝廷器重,38岁时便因围剿农民起义军有功而官至延绥巡抚。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7月,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致使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三个月之久。两年后,满清在东北兴起,明朝的辽东防线危机,袁崇焕被屈杀后,洪承畴从围剿

  • 陈家洛和乾隆到底是不是亲兄弟?现代DNA检测已经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与陈家洛是亲兄弟么,乾隆和陈家洛结局,乾隆和陈家洛是双胞胎吗

    “海宁陈家”最早语出道光帝,被金庸先生《书剑恩仇家》一写,几乎也是“地球人全知道”了,当然更广为人知的就是乾隆是汉人。因此大家对乾隆深恶痛绝,责以民族大义,明明是汉人,却非要当满人的皇帝,贪慕荣华富贵,把我们可怜无辜的香香公主活生生逼死了。当然这只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天真的愿望,史实并非如此。香香公主

  • 乾隆对明十三陵拆大改小,运出不少金丝楠木,是否用来打造棺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崇左金丝楠木棺材工厂,乾隆拆明十三陵,金丝楠木 棺材

    至于这些材料的用处,现在已经很难说得清了,不过有“乾隆盗木”的传言在民间流传,说是乾隆借这次修缮明陵的机会盗取了明成祖朱棣陵墓中的金丝楠木来制作自己的棺材。金丝楠木是木中精品,楠木本身就是古代四大名木之首,而金丝楠木又是楠木中最好的,历来是皇家才能用的木材,有国木之称,主要用作建筑材料,比如宫殿、庙

  • 清朝大致在全国范围设立总督,为何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没设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全国有几个总督,清朝的总督管辖范围,清朝历任湖广总督

    总督这个职位在清朝到底有多重要呢?可以说,这个督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并且发展了清朝的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在清朝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每个省都设置了一个到多个的总督,形成了“因事设置,随地分并,员额多寡不一”的局面。在顺治朝的时候,总督的设置和最开始一样,就是个临时的差遣官,很多总督把事办完之后就被撤下

  • 此人名气不及多尔衮,却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首,一家坐拥三名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多尔衮十世孙周迪,皇太极能镇住多尔衮吗,清初八大铁帽子王

    众所周知,清朝王爵分为两个等级,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从名称和待遇上来说,亲王的爵位等级要比郡王高。不过在一些清宫电视剧或者小说中,往往会看到所谓的“铁帽子王”,这个“铁帽子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人获得呢?在满清贵族爵位中,“铁帽子王”并非是爵位名称,而指代那些拥有“世袭罔替”资格的王爵。

  • 他是清朝第一庸臣,历经三朝屹立不倒,为官秘诀仅有十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历史第一庸臣,清朝的官场秘诀,清朝十大最强文臣

    千百年来,人们常说贪官污吏最为可恶,但在子渊看来,某些官吏让国家遭受的损失比起贪官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类官吏就是无所作为、尸位素餐的庸官。当然,笔者所说的庸官指的不是像西汉曹参那样的大臣,“萧规曹随”并不是为官不作为,而是真正的无为而治、造福百姓。俗话说的好,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作为官吏,

  • 雍正帝递给乾隆一块肉,后者立马接过吃掉,没过多久就成为皇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帝传位乾隆,雍正给乾隆一块肉吃进肚子里,雍正临死前对乾隆说的话

    纵观历朝历代,能够获得“千古一帝”称呼的皇帝并不多见,其中在位60余年的康熙皇帝便是其中之一。不过但凡提到康熙爷,很多人都会想到乾隆皇帝,毕竟这爷孙俩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可谓深入人心。后来乾隆在位60年便主动禅让,也是为表达自己对祖父的尊重之意。在清朝历史上,这祖孙俩都是非常出名的皇帝,甚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