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概了解一下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此战是司马昭执意发起,为了转移国内对司马昭弑君这个大逆不道的行为,而发动的战争。
[var1]
在发动战争前,只有钟会刻章迎合司马昭,因此钟会也成为魏国讨伐蜀汉军队的主帅,魏国兵分三路,西路军由邓艾率领3万人,由狄道向姜维所在的沓中进发,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3万人,由祁山向武都进发,东路军由主帅钟会率领12万人,又分成三路分别由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进发。
当时姜维率领蜀汉中央军主力在沓中屯田,在听说魏军到来后,立即后撤,并在阴平虚晃一枪,绕过了诸葛绪,率先退守剑阁,依靠天险剑门关挡住魏军。
[var1]
当时从沓中或汉中进入成都只有这一条路,也就是从阴平到桥头过白水关,经剑阁,再南下涪城、雒城,最后到成都,而阴平是不能直接过到涪城的,中间隔着七百多里的阴平险道。
换句话说,只要姜维守住了剑门关,魏军即使人再多,军队再强,也是进不来的,因为剑门关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当的天险。
钟会进入汉中后,蜀军按照姜维的部署,全部收缩防线,进入汉城、乐城、阳平关等坚城险隘防守,钟会只是将汉、乐二城围起来,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城,主力继续南下,直到剑门关被姜维挡住。
[var1]
除了诸葛绪被钟会以畏缩不前为由拿掉了指挥权外,魏军18万军队中,邓艾率领3万也来到了剑门关,攻不下剑门关,又无法翻越阴天险道,魏军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
魏军最困难的就是粮食运输问题,魏军的粮食还得从关中经水路运到汉中,再从汉中往南运到剑阁,这个补给线已经被拉长了数百公里,不是魏军没粮食,只是粮食很难运输,当年诸葛亮北伐也是不好运粮,现在倒过来了,魏军从关中运粮食到益州同样非常艰难。
除了粮食的问题,魏军并没有受到任何强有力的阻击,魏军主力及士气毫无损伤,就算拿不下剑阁,魏军也大有收获。
[var1]
汉中大部分地区都被魏军占领,蜀汉还有几座孤城在坚守,况且魏军兵峰已到了剑阁,整个益州门户大开,从汉中到剑阁一路被魏军占领,蜀汉只剩下成都及其附近,包括涪城、绵竹、雒城,以及东部的江州,东北部的巴郡和巴西郡,南部的南中等地。
如果邓艾没有偷渡阴平,那么蜀魏两国主力还是在剑阁对峙,如果确实拿不下阴平,魏军可以先行拿下汉中蜀军还在坚守的孤城,接着兵分两路,一路从汉中向东南或正南方向进入巴郡或巴西郡,再折向东往成都,另一种直接向东攻打江州,切断蜀汉与东吴的联系。
[var1]
就算钟会暂时无法突破剑阁,但是魏国主力已经深入蜀汉境内数百公里,战争打的是资源、人口、物资、实力、后勤等等,蜀汉的实力已经严重被削弱,只能据险死守,毫无打开局面的办法。
如果钟会派出邓艾率领数万人往东扫险蜀汉在巴郡、巴西郡及江州的据点,那么蜀汉很难挡住邓艾,因为邓艾是从内部往外打,而不是从外向内打,蜀汉所有的防御工事,都是向外防御的,相对来说,邓艾有优势可以拿下江州、巴郡及巴西郡。
[var1]
如果邓艾拿下这些地方,再向东往成都打,同时钟会率领主力已经拿了汉中的坚城,再继续攻打剑阁,那么姜维真的无法抵抗魏军,即使蜀汉有意调动各地的边防军回防成都,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的蜀汉,肯定会引发多米诺骨牌一样的灭亡效应,边防军一调动,边境立即不安定起来,到时候蜀汉还是一样要灭亡。
姜维再有能力,也只能靠天险抵御实力不足带来的劣势,况且钟会、邓艾等人,也是当时的名将,与姜维能力不相上下,而且邓艾自从调到关中及陇右,姜维北伐再也没有打赢过邓艾。
[var1]
如果真是这样,不出一年,魏军还是能击败姜维领导的蜀军,最终还是由魏国灭亡蜀汉。要知道当时的蜀汉已经是油枯灯尽,四面楚歌了,向东吴救援,东吴却趁火打劫,现在已经是外无援兵,内部也是乱成一团,益州本地豪强根本不愿意再继续为蜀汉而战,只想着投降,真到了那一步,整个益州就会遍地都是带路党,带着魏军进入成都附近,还是一样要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