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邓艾没有偷渡阴平,蜀汉会在短时间内被魏国灭亡吗?

如果邓艾没有偷渡阴平,蜀汉会在短时间内被魏国灭亡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1 更新时间:2024/1/22 9:54:22

先大概了解一下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此战是司马昭执意发起,为了转移国内对司马昭弑君这个大逆不道的行为,而发动的战争。

[var1]

在发动战争前,只有钟会刻章迎合司马昭,因此钟会也成为魏国讨伐蜀汉军队的主帅,魏国兵分三路,西路军由邓艾率领3万人,由狄道向姜维所在的沓中进发,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3万人,由祁山向武都进发,东路军由主帅钟会率领12万人,又分成三路分别由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进发。

当时姜维率领蜀汉中央军主力在沓中屯田,在听说魏军到来后,立即后撤,并在阴平虚晃一枪,绕过了诸葛绪,率先退守剑阁,依靠天险剑门关挡住魏军。

[var1]

当时从沓中或汉中进入成都只有这一条路,也就是从阴平到桥头过白水关,经剑阁,再南下涪城、雒城,最后到成都,而阴平是不能直接过到涪城的,中间隔着七百多里的阴平险道。

换句话说,只要姜维守住了剑门关,魏军即使人再多,军队再强,也是进不来的,因为剑门关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当的天险。

钟会进入汉中后,蜀军按照姜维的部署,全部收缩防线,进入汉城、乐城、阳平关等坚城险隘防守,钟会只是将汉、乐二城围起来,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城,主力继续南下,直到剑门关被姜维挡住。

[var1]

除了诸葛绪被钟会以畏缩不前为由拿掉了指挥权外,魏军18万军队中,邓艾率领3万也来到了剑门关,攻不下剑门关,又无法翻越阴天险道,魏军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

魏军最困难的就是粮食运输问题,魏军的粮食还得从关中经水路运到汉中,再从汉中往南运到剑阁,这个补给线已经被拉长了数百公里,不是魏军没粮食,只是粮食很难运输,当年诸葛亮北伐也是不好运粮,现在倒过来了,魏军从关中运粮食到益州同样非常艰难。

除了粮食的问题,魏军并没有受到任何强有力的阻击,魏军主力及士气毫无损伤,就算拿不下剑阁,魏军也大有收获。

[var1]

汉中大部分地区都被魏军占领,蜀汉还有几座孤城在坚守,况且魏军兵峰已到了剑阁,整个益州门户大开,从汉中到剑阁一路被魏军占领,蜀汉只剩下成都及其附近,包括涪城、绵竹、雒城,以及东部的江州,东北部的巴郡和巴西郡,南部的南中等地。

如果邓艾没有偷渡阴平,那么蜀魏两国主力还是在剑阁对峙,如果确实拿不下阴平,魏军可以先行拿下汉中蜀军还在坚守的孤城,接着兵分两路,一路从汉中向东南或正南方向进入巴郡或巴西郡,再折向东往成都,另一种直接向东攻打江州,切断蜀汉与东吴的联系。

[var1]

就算钟会暂时无法突破剑阁,但是魏国主力已经深入蜀汉境内数百公里,战争打的是资源、人口、物资、实力、后勤等等,蜀汉的实力已经严重被削弱,只能据险死守,毫无打开局面的办法。

如果钟会派出邓艾率领数万人往东扫险蜀汉在巴郡、巴西郡及江州的据点,那么蜀汉很难挡住邓艾,因为邓艾是从内部往外打,而不是从外向内打,蜀汉所有的防御工事,都是向外防御的,相对来说,邓艾有优势可以拿下江州、巴郡及巴西郡。

[var1]

如果邓艾拿下这些地方,再向东往成都打,同时钟会率领主力已经拿了汉中的坚城,再继续攻打剑阁,那么姜维真的无法抵抗魏军,即使蜀汉有意调动各地的边防军回防成都,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的蜀汉,肯定会引发多米诺骨牌一样的灭亡效应,边防军一调动,边境立即不安定起来,到时候蜀汉还是一样要灭亡。

姜维再有能力,也只能靠天险抵御实力不足带来的劣势,况且钟会、邓艾等人,也是当时的名将,与姜维能力不相上下,而且邓艾自从调到关中及陇右,姜维北伐再也没有打赢过邓艾。

[var1]

如果真是这样,不出一年,魏军还是能击败姜维领导的蜀军,最终还是由魏国灭亡蜀汉。要知道当时的蜀汉已经是油枯灯尽,四面楚歌了,向东吴救援,东吴却趁火打劫,现在已经是外无援兵,内部也是乱成一团,益州本地豪强根本不愿意再继续为蜀汉而战,只想着投降,真到了那一步,整个益州就会遍地都是带路党,带着魏军进入成都附近,还是一样要灭亡。

更多文章

  • 曹氏都时刻提防着司马懿,为何最后还是让司马懿独掌了魏国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懿是怎么篡夺曹氏江山的,司马懿把曹氏都杀干净了吗,司马懿怎么叛变曹氏的

    司马懿尽最大所能的在曹魏集团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又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使用韬光养晦的策略,以此来保存实力。曹操呢,是一个爱才之人,同时也善于用人,但是他的疑心又很重。所以曹操活着的时候,对司马懿的情感十分复杂。一方面他要利用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替自己打天下,另一方面又要提防着司马懿的

  • 乐毅攻破齐国70多座城池,为何排不进战国四大名将?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乐毅简介,乐毅大破齐国的故事,历史上乐毅攻打齐国

    乐毅后来成为三国名相诸葛亮的偶像,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并把乐毅放在与管仲相同的地位,可见诸葛亮对乐毅的推崇,到了唐朝时期,乐毅进入武庙,成为武庙十哲之一,整个战国除了乐毅之外,只有白起与吴起进入武庙十哲。[var1]乐毅乐毅后来还成为武庙中的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其地位与同时期的廉颇、李牧、王翦、田

  • 田齐贵族限制贤才昏庸腐朽是齐国最终衰落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国田齐下场,田齐是正统齐国吗,田齐上位国号为什么还叫齐国

    齐威王是齐国的有为之君,他在位时期曾创造了齐国的盛世。然而齐威王重用的相田婴却是一个庸才。田婴是齐威王的亲信,有记载说他是齐威王之少子,亦可能是其庶弟,被封为靖郭君。齐威王对田婴非常信任。当时齐国国君每日必须听五官(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司徒)的奏事,而齐威王听“五官”奏事的国务很是厌倦。《战国策

  • 战国时六国均曾辉煌但最终衰落,秦国历经百余年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一统天下电影,10分钟看完秦国一统天下,嬴荡不死秦国能一统天下吗

    山东六国虽然也曾辉煌,但因各种因素又迅速衰败从战国初期因李俚变法而强盛的魏国,到战国后期因胡服骑射而强盛的赵国,山东六国皆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然而由于变法不彻底、地理因素、君主昏庸等因素影响,六国的辉煌时期均极为短暂。1、魏国:地处四战之地,“马陵之战”后迅速衰退。“三家分晋”后,魏文侯任用李悝

  • 晋献公开创晋国霸业,并17国服38国,却被骂成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秋晋国晋献公资料,晋献公个人简介,晋献公实力

    晋献公在位26年,尽灭公族子弟,巩固君主之位,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消灭强敌虞、虢,让晋国声望大震。但是,史书却把他批斗成听信谗言,杀害子嗣的昏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史记》有记载,“献公昏惑,太子罹殃。”[var1]晋国原本是北方一个小诸侯国,能够成为影响中原的大国,晋文侯功不可没。他出兵攻

  • 邯郸之战时,魏楚两国支援赵国,齐、燕、韩三国为何沉默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邯郸之战赵国崛起,赵国为啥打赢邯郸之战,韩赵魏三国简介

    [var1] 因此,如同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选择联手对抗曹操一样,在邯郸之战中,山东六国也应该团结在一起,从而阻挡秦国的扩张势头。不过,实际上,在邯郸之战中,只要魏楚两国派出了援军,至于另外三个国家,则没有在关键时刻派兵支援赵国。那么,问题来了,邯郸之战时,魏楚两国支援赵国,齐、燕、韩三国为何沉

  • 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女性和她们的传奇故事-春秋篇之息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息夫人的故事讲解,花神息夫人,历史上赵姬的真实故事

    这些人中,女性能够登上历史的舞台,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记录,更是少之又少。今天开始,中医饶大夫与你一起,细数那些曾经在史书中留下标记,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女性们,去了解她们的传奇和故事。[var1] 为爱情殉情的息夫人 一我出生的时候,满山满树的桃花都开了,艳丽如霞,落英缤纷。娘亲说,我是笑着来到这个世

  • 那些嘲笑赵括的,你能比赵括做的还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括个人资料,赵括母亲谈赵括原文,历史上的赵括和小说里的赵括

    [var1] 事实就是长平之战之初,让将军们去,一个个全尿了,打死不去,而廉颇是名气太大, 推脱不开,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去,而且一味防守,导致局势急剧恶化,当时的赵括是帮廉颇负责后勤,赵王要换帅,谁都不愿去帮廉颇檫屁股,只有赵括愿去,赵王只能派他前去,而且赵括自己就是负责长平之战后勤,赵国能不能撑下去

  • 商鞅为什么非死不可,而改革却史前的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商鞅为什么要改革,商鞅后代子孙,改革不可违背十大原则

    [var1].经常读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个世界上,任何完美的人都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是被人为刻画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每当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定会拷问自己的内心,总要权衡得失和利弊。商鞅也不例外,事实上,他最终落得被车裂的下场,一定不是他心甘情愿的。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人类,商鞅也想过

  • 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和机遇统一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这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统一六国全过程,战国七雄谁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秦国统一六国的电视剧

    [var1]▲秦时期全图其实战国七雄中最具有统一六国的条件和机遇的不是秦国,而是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魏国!原因如下:一、魏国是战国中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国家。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开启了战国变法运动的序幕,最终成为了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多年年的时代大潮流,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