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姜子牙的一本书,张良读后成就了刘邦,诸葛亮亲笔抄了也没能救蜀

姜子牙的一本书,张良读后成就了刘邦,诸葛亮亲笔抄了也没能救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24 更新时间:2024/1/18 15:17:54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文韬武略”,但是知道“文韬武略”来历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如果哪位读者在看骆驼介绍之前,就已经知道的,可以留言,我一定为你点赞)。“文韬武略”指的是两套书,“韬”指的是姜子牙的《六韬》,而“略”则是说的黄石公的《三略》。

《三略》成书比《六韬》要晚,而且前者对后者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完善,所以前者的内容更加充实,而后者的开创地位则更高,因此后者的作者姜子牙,也被后世奉为兵家鼻祖。这两本书在古代,长久以来都是兵家必学之书,到了唐朝时,这两本书还曾远传海外,日本在战国时期,还把这两本书,列入了军校的主讲教材。不过这两本书,因为成书较早,所以对于它们的真实作者,现在尚有争议。

相信大家对于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朝的张良都不陌生,大家应该知道张良之所以那么有才,是因为他曾经得到过一位老人的赠书。而这本书也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说,张良遇到的老人,就是黄石公,而张良获赠的书籍就是《三略》,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张良获赠的书籍则叫《太公兵法》,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六韬》。

其实不管张良当初看的是《三略》还是《六韬》,他获得所传承的衣钵,都有姜子牙的余泽。这本书传到三国时,也很受各家的重视,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经亲笔为后主刘禅抄写过一本。不过据传,因为这本书的内容过于追求利益,而让诸葛亮的抄书献书的行为,引起了一些争议。那么这本书到底又讲了什么呢?

《六韬》这套书,包括“文、武、龙、虎、豹、犬”六个分册。其中“文”指的战前准备,这个准备并不止是简单告诉大家,你要怎么为这场战役做好各种准备就行了。而是向前延伸到了治国理政,在这卷中,你将学会强国之策。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如果根基都没打牢,就是战前计划做得再充分,也不过是个美好的妄想,到了实际中根本无法实现。

而“武”一卷,虽然开始真正涉猎打仗,但更多的还是去论述战前的战略准备。在这一卷中,作者通过姜子牙和周武王的对话(《六韬》整套书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告诉读者,你在打仗之前,不光要把自己家底整明白,还要把对方的情况给摸清楚,如果能通过外交等手段,直接把对方搞挎的话,尽量别动刀子。我很怀疑把苏联给忽悠解体的“休克疗法”之父,是不是也是从这一卷获得的发。

如果你的国家已经足够富强,而你的敌人也不听你的忽悠,你必须要动刀子了,那么你就要接着开始学习“龙韬”这一卷。在这一卷中,你将能学到作为一个统帅的基本素养,比如如何策划战争,在战争中有哪些细节要注意……据传,当年挎六国相印的苏秦,就是因为精读了这卷中的《阴符》,才化茧成蝶的。

如果说“龙韬”是这套兵书的纲,那么到了“虎韬”一卷就开始到了目,在这一卷中,你将能学习到,在一般情况下,你将怎么去和敌人作战,在这一卷中,作者不光提到了各种进攻的战略,还提出了一般情况下的防守策略,这一卷算是让读者对战争的现场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豹韬”和“虎韬”的区别是,在这一卷中,作者提出了一些特殊情形下的战争场景,比如在山区怎么作战,丛林战需要注意什么,面对水战怎么做才能获胜,如果当时的局面陷入被动,或者被敌人偷袭,你应该又该怎么办。这卷书,骆驼认为完全可以叫做“野战速查手册”。

《六韬》的最后一卷,起名叫“犬韬”,在今天“犬”同“狗”,因此这个字用在文学上,似乎不太高雅,但是在古代,“犬”和“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古代“犬”一般都有暗指忠诚的意思,比如大家熟悉的“犬马之劳”,另外在最初的时候“犬子”一词,也并不是自贬,而是因为这个词本来是司马相如的小名,世人觉得不错,也跟着这么给小孩起小名,到了后来“犬子”才变成了自谦。

因此“犬韬”一卷,也有忠诚的意思在里面,因为在这一卷中,主要讲的是如何选拔、训练士卒。这一卷中,除了步兵的训练方式以外,还提到了骑兵、车兵等“高级”兵种的训练方式,因此后人据此推断,《六韬》的作者可能并非姜子牙本人,而是后人根据需要,或者参考了姜子牙的一些资料,而经后人汇编而成。

不过骆驼认为,这套书是谁写的并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去知道这本书,这么好的东西,能流传到现在,不应该只被外国人拿去当经典,我们自己也更应该去重视。

更多文章

  • 姬昌的儿子都是姬姓,为何唯独大儿子伯邑考不是姬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姬昌是姬姓的多少代传人,姬昌的后人都是姬姓吗,伯邑和姬昌

    按照中国人的命名习惯来说,儿子都要继承父亲的姓氏,为什么伯邑考的父亲叫做姬昌,他的叔叔叫做姬鲜,而周公旦也被称之为姬旦,而他的弟弟叫姬发。除此之外之外,包括他的堂兄弟以及其他的弟弟都姓姬。既然家里的其他男子都按照即这个形式来叫名字。为什么他唯独叫做伯邑考呢?是因为特殊原因,还是当时他的名字就是这样叫

  • 姜子牙死后留下一地盘,接班人为争夺统治权,上演了一段生死时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齐国是东方最大的诸侯国,齐国的国君的始祖叫姜尚,也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姜子牙的地盘,当年姜子牙帮助周王朝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于齐。这个故事要从齐桓公说起,齐桓公是姜太公第12代孙,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齐桓公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他选贤能

  • 此人一心为民着想,废除奴隶制平分土地,最终却被起义军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美国奴隶制的因果文章,古代奴隶制女性的悲惨生活,奴隶制图片

    当时他打算在中国推行的制度恰恰就是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对于中国来说最合适的制度。但可惜当时的封建统治深入人心,阶级制度严明甚至被所有人奉为真理,他在改革过程中也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他大刀阔斧的改革激起了民愤,奋起反抗的农民起义军们推翻了他的王朝,也终结了这次改革。

  • 有一百个儿子的周文王说只有三个儿子的纣王沉迷女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纣王与周文王的关系,周文王谈纣王,纣王为啥不杀周文王

    “纣王”这两个字是他自封的吗?并不是!周武王在帝辛生前称呼他为“商王受”,而在帝辛死后,周武王便给他一个恶谥为纣,最后一位人皇就这样被后世称为纣王。下面的内容将不再以恶称“纣王”来谈论这最后一位人皇,代之以真正的谥号“帝辛”二字。关于武王伐纣,周人为自己的起义找出了帝辛的六条罪状:不用贵戚旧臣;登用

  • 夏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夏朝灭亡有多惨,夏朝灭亡后的真相,夏朝开始灭亡的征兆

    社会生产力逐渐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夏朝统治者对于农业的生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革,社会生产力由此也随之逐渐的降低。而当时的商还是作为夏朝的一个部族的时候,他的生产力逐渐的发展起来,根据翦伯赞在《先秦史》一书中的记载:“商族的生产力水准已经超越夏族了。”这对于夏朝的统治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夏朝

  • 曾是周朝分封的最大诸侯国,为何到宋襄公却成为最受争议的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朝初分封六大诸侯国,周朝最尊贵的诸侯国,周朝初期分封的所有诸侯国

    当年武王克商,虽然灭了殷商,但是却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因为殷商是大国,殷商遗民占据了几乎整个中原,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肯定会引发动荡。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就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建立了宋国。宋国是与其他诸侯国完全不一样的国家,因为他不是姬姓国,也不是周天子功臣封国,而是彻彻底底的另类。第一代宋国国君就是在纣王

  • 史上立国最久国家,存在比周朝还久,秦始皇都没能灭掉对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朝亡于秦始皇吗,秦始皇唯一没有灭掉的小国,老梁说秦始皇与周朝

    卫国的第一任国君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和周武王都是王后太姒所生。西周建立后,康叔被封在如今的河南禹州地区,建立了康国。康叔的侄子周成王继位之后,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谋反叛乱,康叔带兵平定了叛乱,论功行赏的时候,周成王就将以前武庚的封地给了康叔,建立了卫国,国都建立在了朝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淇县。当时

  • 周朝内乱后,法家思想的起源与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法家治国的朝代,法家vs道家,法家三派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内乱不止,同时因镐京王畿附近天灾连连,加上犬戎攻陷镐京和幽王见难的影响,周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从这一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为止,共计549年,依其时代特质,又可划分为“春秋”及“战国”两个时期。从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到秦的覆灭,最重要的是百家学术争鸣,

  • 揭秘:比干到底怎么死的,真相居然是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纣王时期,到处征战,每打下一座城池,纣王就留下一部分比例来驻守,打下的城池多了,兵力都分散了。最终连驻守皇城朝歌的兵力都寥寥无几。周武王起兵造反,一路打到朝歌时,纣王大惊,因为没有兵啊,能不着急吗?纣王也是一个急脾气的人,不肯防守等援军,觉得面子上过意不去。但是又没有兵怎么办呢?纣王就想了个办法,监

  • 因爆破声专家发现西周诸侯墓,其规模庞大,后与秦始皇陵共获一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经典考古西周古墓,西安发现西周王墓了吗,诸侯王墓发掘全过程

    自我国的封建社会以来,各大势力都在为了最高的权力而相互争抢,建立政权,周而复始地在吞并与被吞并之间循环。新登基的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不让手下的诸臣有其他心思,自然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权力等价交换,于是这些同姓子弟和有功之臣便都有了自己的封地,诸侯国也因此应运而生。只是这些地方作为最高权力的分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