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分析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分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558 更新时间:2024/2/6 8:42:54

朝廷统治的传统势力强大。

宋仁宗统治的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矛盾重重的社会中,北宋内部自身受到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影响,同时外部还需要受到来自众多民族地区的侵略和干扰,进一步加深了北宋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冲突,这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社会矛盾冲突,一直影响着北宋社会的稳定。这样的动荡社会背景下,表明上为范仲淹进行新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但是事实上,北宋自身的传统统治势力还是十分的强大。

根据当时的北宋时期的经济统计状况的数据,虽然北宋的官员部门在财政方面的支出显得空虚,但是统治者所掌控的财富数量却是十分庞大的,因此统治者控制下的北宋朝廷,实际上能够保证北宋朝廷的收支平衡的,甚至很多情况下还会存在剩余。

宋朝统治者之所以如此管理,也是按照传统的统治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力。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只能够对于官员部门的财政进行统计,但是对于统治者自己的从财富是无从得知的,这也造成范仲淹只看到了表面上的国库空虚,因此他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并不是符合宋朝的实际情况的需求的,他所看到的宋朝财政困难只是传统统治下的一种方式,并且这种方式是为了维护君权而不能被改变的,因此范仲淹的许多措施无法被实行,庆历新政也就只能以失败告终。

因循守旧思想在宋朝根深蒂固。

很多情况下,因循守旧的思想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使得国家和社会停滞在原地没有发展,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人人因循,不复奋励。”范仲淹等改革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也要采取措施革新社会面貌,但是范仲淹却忽视了一点,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确实是宋朝社会中所存在弊病,但是同样这也是他们在进行革新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阻力,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思想对于他们推行的革新的不利影响。

当时宋朝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待遇是十分优越的,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官员都不愿意再进行改革,他们同样也在享受宋朝的优渥待遇,同样遵循着因循守旧的思想,整个宋朝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要想对于国家进行改革创新,自然就会引起这些因循守旧思想的人员的反对,他们不愿意打破现在这安逸的生活,庆历新政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也就很难实行下去。

庆历新政的改革促使准备不充分。

范仲淹作为庆历新政主要改革者,他自身是具有一定的改革能力的,并且他对于当时北宋社会中存在各种弊病也能够比较明确的找出来,宋祁在《景集》中记载: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北宋的腐朽吏制。因此范仲淹针对于当前宋朝的腐朽吏制提出了相应的革新措施,确实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宋朝的吏制已经存在了许多年,有着十分牢固的统治基础和统治力量,范仲淹只是看到了吏制存在弊病,却忽视了吏制背后的强大阻力,对于吏制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措施和强大的改革力量的支持,才能够真正将吏制进行变革。范仲淹想要仅仅凭借几份奏折就将这一弊彻底的革除,如此仓促的准备显然是不可能的。

新政政策推行过快。

范仲淹在进行庆历新政的革新措施当中,每一项政令都是通过宋仁宗进行颁布的。由于宋仁宗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发布政令方面号召力最大,并且能在较短时间内传到全国的通知领域当中。

因此范仲淹当时将各种新政的改革措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全部颁布下去,并且传达到全国各个地方。这显然,对于一直以传统思想作为主要思想的民众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不理解性,这样就造成了新政在实行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并且许多新政措施,由于官员和地方百姓的不理解,使得新政在是实行过程中没有被真正落实,或者被官员和人民随意的进行了曲解,使得新政措施没有展现出真正的改革效果。

虽然范仲淹也认为措施的改革是需要有先后顺序,循序渐进的,他的政令也确实按照一定的顺序颁布的,但是由于每一项措施之间相隔太短,前一项措施刚落实,还没有展现出其作用,后一项改革措施就要接着颁布实行,如此急于求成,很难使得新政获得成功。

新政的执行机关执行不当。

新政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措施的执行,因此执行机关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能否成功,但是范仲淹在执行新政措施的时候,范仲淹本人时在京城当中,只是选派了几个比较有能力的人到各地进行官吏的调查,对于上报上来的官吏名单进行核对,对于范仲淹认为的才不胜任的官员,就直接派官员来代替他。

在范仲淹选派好上层的官员之后,剩余的官员则由这一层官员自己进行任命。这种措施要想整顿当时腐朽的吏制,很显然是不可能实现。

范仲淹作为新兴的改革家,他的思想确实是正确的,范仲淹本人也确实具有改革的才能,但是范仲淹对于宋朝的环境判断失误,没有真正意识到宋朝的状况,改革措施不符合宋朝实际发展的需要,是造成庆历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景文集》,宋祁

更多文章

  • 北宋最牛的皇帝并非是统一天下的宋太祖,而是被包拯吐口水的赵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宋赵祯简介,北宋皇帝赵祯一生,北宋赵祯主要成就

    上述两个朝代,都是先辈打下的江山,在后辈继承者手里得以发展壮大,两个朝代在历史上都创造过无比荣耀的辉煌历史。刘邦虽然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但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却远不如汉武帝刘彻,正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一样,李世民反而成了唐朝的主角…今天,笔者跟大家聊一聊,跟上述两个朝代截然相反的一个朝代宋朝。为什么说宋朝

  • 魏忠贤对明朝影响有多大?他在时明朝正常运转,死后明朝很快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忠贤对明朝有多重要,魏忠贤不死明朝灭亡吗,明朝魏忠贤现状

    明朝先亡于北方流民义军,后来又被满人入主中原。跟偏安的南宋不同,大明在1644年灭亡得非常彻底,几乎没有翻盘希望。明朝是个人口接近1亿的大帝国,军队几百万,居然就被八旗给各个击破,仅一年时间就改朝换代。史学家从军事、政治、经济等等方面分析造成明末困局的原因,在近现代得出了很多不一样的研究结论。 其中

  • 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怎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光赞同王安石变法吗,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知乎,司马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二人初识志同道合,因变法针锋相对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差不多都是21岁左右中举,入朝为官,年轻时的二人怀有相同的政治抱负,以及救国强国的梦想,很快二人相识后,因志趣相投变得关系密切,经常一起谈天论地,交流思想。据《宋史》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宋神宗继位后,尤

  • 明代“张天祥案”背后的君臣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正文:弘治十六年正月,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心情不错。朱祐樘的好心情不仅仅因为新春佳节的来临,更因为辽东边境传来了一封捷报。这封捷报称:去年十二月,蒙古泰宁卫的一伙流寇袭击了建州女真向明朝进贡的使节,将使节所携带的货物抢掠一空。宁远备御都指挥张天祥率众出击,斩流寇三十八人,并将丢失的货物全部夺回。斩杀三十

  • 张居正为何对万历那么严格,而自己却随意挥霍?原来是为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居正与万历,张居正怎么评价万历,万历为何要杀张居正

    很多人都认为这次朝政变革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张居正的前后不一所导致的,因为张居正以一种最为严苛的态度去对待万历皇帝,而且也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自己这场朝政变革的过程和目的。是他自己去享受这所有最好的待遇,甚至已经生活作风到了贪腐的状态。万历皇帝在这种极致的前后反差过程中无法理解他老师的朝政目的,最终废除的这

  • 魏忠贤一手遮天,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一个17岁的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

  • 这个皇帝因为猜忌心重,错过了很多翻身的机会,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皇帝是整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也是国家最尊贵的象征,封建王朝登上帝位的人一般都称自己是孤家寡人,因为人人都对自己尊敬,却没人敢说真话给自己听。但是你作为一个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可是一个人管是管不过来的肯定也需要派人去帮自己打理,除此之外自己也要认真关心国家的大小事务。如果像明朝末年一样,派了个昏官

  •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代工资表,明代老百姓一年需要花多少钱,明代正常百姓收入

    老百姓的钱袋子够不够鼓,直接决定着民心的安定和向背。那么,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明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正文:当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有关明代的评价时,“商品经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在当今的历史叙事中,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都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明代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能力极大丰富的重

  • 鸦片战争的背后,道光皇帝的“无知”,让人捶胸顿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图注:道光皇帝 但道光到时的认知,可能真的不能让他做出这样的判断。大规模使用火器这点,当时的清朝军队其实也是做到的。根据文史学者吕小鲜的研究,他认为道光时期,中国军队的冷热兵器的比例,已经到达了5:5。火枪作战在中国也是常态,在没有正式较量的情况下,真的很难体现出差距。 与此同时历史上,女真族搭配

  • 鸦片战争最让人想不到的真相 只吃四个菜的道光输给了吃天鹅的女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道光与鸦片的战争,鸦片战争的历史故事,历史名人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在中国传统文人看来,君主的食谱和餐具都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产生了纣王象牙筷子、唐明皇荔枝等著名段子,到了近代还有人拿明治天皇一天吃两顿饭说事,仿佛君主们只要天天学习勾践就能战无不胜一样。但在鸦片战争中,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那就是常年只吃四个菜的道光皇帝输给了吃天鹅的烧钱女王——维多利亚。 道光皇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