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张天祥案”背后的君臣博弈

明代“张天祥案”背后的君臣博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84 更新时间:2024/2/6 8:42:30

正文:

弘治十六年正月,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心情不错。

朱祐樘的好心情不仅仅因为新春佳节的来临,更因为辽东边境传来了一封捷报。

这封捷报称:去年十二月,蒙古泰宁卫的一伙流寇袭击了建州女真向明朝进贡的使节,将使节所携带的货物抢掠一空。宁远备御都指挥张天祥率众出击,斩流寇三十八人,并将丢失的货物全部夺回。

斩杀三十八名流寇虽然算不上大捷,但也是功劳一件。于是,朱祐樘很快就下了旨意,对张天祥等一干将领进行了嘉奖。

然而,朱祐樘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

弘治十六年三月,辽东监察御史王献臣上奏,称张天祥所谓的“战功”,实际上是他与其祖父张斌、叔父张洪谋划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王献臣在奏折中声称:袭击建州女真使节的,实际上是张天祥的家仆,而张天祥以此为借口突袭泰宁卫,“杀获老幼百余人”。不仅如此,张天祥等人还将首级转卖给其他将领,获利白银两千余两。

看到奏折的弘治皇帝愤怒了:简直无法无天,给朕查!非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而这份钦差大臣的差事,最终着落在了大理寺左少卿吴一贯与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杨玉的头上。

一、“军功案”3.0版

五个月之后,吴一贯等人带回了消息,但他们所查出的,却是这件事的第三个版本。

按照吴一贯等人的奏报,流寇袭击建州使节的事情的确发生过,但张天祥等人由于出击不及时,而让流寇逃跑了。张氏祖孙害怕被追究责任,在祖父张斌的授意下,转而袭击了泰宁卫的某个部落,以普通百姓冒充流寇,并编造出了追击的故事。

而王献臣的指控,则来源于宁远指挥杨茂父子。杨茂虽然是张斌的妻弟,但两人一直有过节,正因如此,杨茂父子在得知这件事后,便添油加醋,向王献臣进行了密告。

按照调查的结果,吴一贯等人提出了判决意见——

首犯张斌,斩决;

从犯张天祥,绞;

杨茂父子,绞。

这份判决书层层上报,最终呈递到了弘治皇帝手中。但出人意料的是,之前愤怒的弘治皇帝此时却沉默了,既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这件案子就这么搁置了下来。

二、君臣博弈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弘治十七年六月。

此时,这件案子的主要人物张天祥已经因病死在了大狱里,而其他的人犯依然在押,似乎朝廷已经将他们遗忘了。

然而,六月十五日,宫中一道谕旨传到内阁——宣内阁首辅李东阳,次辅刘健谢迁入宫议事!

皇帝单独召见内阁,这在弘治一朝是个稀罕事。按照《明孝宗实录》的记载,在此之前也只不过有两次而已。

在首辅李东阳所著的《燕对录》中,详细记载了这次召见的过程:

一见面,弘治皇帝便开门见山:之前张天祥的案子不是小事,得查个明白!

三位阁臣有点摸不着头脑,过了一会儿,谢迁回话:张天祥已经死了。

谢迁的意思很明白——死无对证,您让我们怎么查?

但皇帝却不接他这茬,说:张斌不是还关着吗?再说了,他儿子张洪现在还在喊冤告状!

三人面面相觑——张洪喊冤告状,您是怎么知道的?

半晌,刘健提出个意见:这事原本是大理寺、都察院负责的,现在张洪又告状,那就还让他们去查吧!

这时,弘治皇帝拿出了杀手锏,“袖出东厂辑事揭帖”:朕早就查明白了!当时王献臣的弹劾帖子就是捕风捉影,而后来的吴一贯压根就没去辽东,只派了几个地方官去查了查就了事了!想要查明白,得把所有人犯都带到京城,朕要御审!

这一下,三个阁臣都明白了——感情之前的案情皇帝压根就不信,私底下派东厂查着呢!不用说,张洪喊冤的事也是东厂报给皇帝的!

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三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得纷纷表示同意。

看到三人的态度,弘治皇帝很满意。他把揭帖递给刘健:下去拟个章程,回头报上来!

然而,让弘治皇帝没想到的是,这三位回去之后,居然递上了这样一道揭帖:“都察院本既已批出,东厂揭帖又不可挑行,须待会勘,至日再议。”

内阁的意思很明白:这事已经下了定论,不能因为东厂的一个帖子就马上更改,朝令夕改,朝廷的权威在哪里?

内阁的态度让弘治皇帝非常不爽,于是,十七日,弘治皇帝再次召见阁臣——

弘治皇帝劈头便问:当时朕说了,要把人犯都押进京城重申,你们就是不同意,想干什么?!

刘健回答:不是我们要阻止,但无故传旨不合适,还是让法司再去查比较好。

皇帝越听越气:这事三番两次办不成,你们还好意思说没阻止?!

再说了,法司那些人就不可信!

这一下算是图穷匕现了——说白了,皇帝已经不相信这些官员了。

虽然弘治皇帝怒火中烧,但这三位作为百官领袖,还是要为官员们辩解两句。李东阳、谢迁纷纷表示:这些官员虽然不是都可信,但大部分还是好的嘛,那些辜负您信任的,十个里面最多有一两个,您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哪!

但是,这次弘治皇帝铁了心要重审,甚至说出了:“此乃大狱,虽千人亦须来,若事不明白,边将谁肯效死!”的重话。

面对步步紧逼的皇帝,三位阁老不得不让步。于是,在这一年十一月,所有案犯被押送到了京城进行了御审。

不出意外的是,在御审中,张斌当庭翻供,而吴一贯等人由于没有实地勘察,提不出过硬的证据,最终,张斌被判无罪,杨茂父子被判绞刑,而吴一贯等官员都受到了降级的处分。

三、“冒功案”的背后

这件案子虽然终结了,但我们所看到的就一定是事情的真相吗?

在现存的史料中,虽然无法断定张氏一家是否“冒功”,但同样的,张氏祖孙也没有说明所斩获的那38个首级究竟从何而来。而在整个案子当中,弘治皇帝的强硬态度却颇值得玩味。

众所周知,明代虽然取消了宰相,但内阁权力之大,比之前历朝历代的宰相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票拟”。

通过“票拟”,内阁不仅能够对各地官员、朝中各部院的工作进行复审,同时还对皇权形成制约,而这往往是皇帝所难以容忍的。

因此,在明朝的历史中,皇帝与内阁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需要又相互制约的博弈。具体到这件案子中,弘治皇帝的强硬姿态,正是抓住了官员在判案中的疏漏,而对内阁权力做出的又一次打击。

参考文献:

《明孝宗实录》《明史.吴一贯传》《明史.职官一》《燕对录》《明会典》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居正为何对万历那么严格,而自己却随意挥霍?原来是为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居正与万历,张居正怎么评价万历,万历为何要杀张居正

    很多人都认为这次朝政变革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张居正的前后不一所导致的,因为张居正以一种最为严苛的态度去对待万历皇帝,而且也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自己这场朝政变革的过程和目的。是他自己去享受这所有最好的待遇,甚至已经生活作风到了贪腐的状态。万历皇帝在这种极致的前后反差过程中无法理解他老师的朝政目的,最终废除的这

  • 魏忠贤一手遮天,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一个17岁的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

  • 这个皇帝因为猜忌心重,错过了很多翻身的机会,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皇帝是整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也是国家最尊贵的象征,封建王朝登上帝位的人一般都称自己是孤家寡人,因为人人都对自己尊敬,却没人敢说真话给自己听。但是你作为一个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可是一个人管是管不过来的肯定也需要派人去帮自己打理,除此之外自己也要认真关心国家的大小事务。如果像明朝末年一样,派了个昏官

  •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代工资表,明代老百姓一年需要花多少钱,明代正常百姓收入

    老百姓的钱袋子够不够鼓,直接决定着民心的安定和向背。那么,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明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正文:当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有关明代的评价时,“商品经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在当今的历史叙事中,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都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明代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能力极大丰富的重

  • 鸦片战争的背后,道光皇帝的“无知”,让人捶胸顿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图注:道光皇帝 但道光到时的认知,可能真的不能让他做出这样的判断。大规模使用火器这点,当时的清朝军队其实也是做到的。根据文史学者吕小鲜的研究,他认为道光时期,中国军队的冷热兵器的比例,已经到达了5:5。火枪作战在中国也是常态,在没有正式较量的情况下,真的很难体现出差距。 与此同时历史上,女真族搭配

  • 鸦片战争最让人想不到的真相 只吃四个菜的道光输给了吃天鹅的女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道光与鸦片的战争,鸦片战争的历史故事,历史名人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在中国传统文人看来,君主的食谱和餐具都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产生了纣王象牙筷子、唐明皇荔枝等著名段子,到了近代还有人拿明治天皇一天吃两顿饭说事,仿佛君主们只要天天学习勾践就能战无不胜一样。但在鸦片战争中,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那就是常年只吃四个菜的道光皇帝输给了吃天鹅的烧钱女王——维多利亚。 道光皇帝是

  • 鸦片战争惨败,皆因大清使用的武器与英军相差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1840年大清武器装备,大清的武器有多厉害,3分钟了解鸦片战争

    图/清军的弓箭手与鸟枪兵 01 大清火器盛况 众多周知的是,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大战中,明朝军队在初期凭借葡萄牙系火器(鸟铳、红夷大炮等)的优势对八旗造成了巨大威胁。皇太极即位之后,即利用当时的汉人降兵与工匠大肆研发火器,并在得到孔有德等人的投奔后迅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火器部队(乌真超哈营)。 在清朝入

  • 鸦片战争小插曲:道光得知维多利亚女王芳龄23,竟想纳她为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小故事,鸦片战争道光悲痛大哭,鸦片战争时期小故事

    自古以来,国人将“以和为贵”的精神深深扎根于心,作为一个屹立几千年都不曾倒下的古国,我国处处展现着独一无二的大国风范,因而各朝和亲事件几乎都始于外族或外国的请求。疆域辽阔且实力强劲的古代中国在和亲一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这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社会中屡见不鲜。 乾隆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嘉

  • 鸦片战争中,清朝投降的原因是什么?看英军的这个做法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揭秘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鸦片战争是在清朝发生的吗,鸦片战争给清朝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因为意识到了鸦片对于清朝的巨大危害性,在林则徐等一批大臣的坚决主张之下,清朝开始的大范围的禁烟活动,而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英国在华的烟土贸易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而英国表示为了维护自己在东方的利益,直接从海上派遣远征军对清朝开战。 其实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英国的这个做法完全是没有

  • 鳌拜被除有一个重要原因,康熙:太自信,小瞧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鳌拜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康熙是如何除掉鳌拜的,康熙怎么除掉鳌拜的

    这些整天跟在皇帝身边的侍卫。对于鳌拜的惧怕,甚至大过了对皇上权威的惧怕,也有侍卫对鳌拜崇拜得无以复加,甚至还有人追捧鳌拜为圣人,显然怕鳌拜和奉承鳌拜的两类人,明显都不是无权的,康熙能够依靠的了,他只能另起炉灶,训练出一支值得信任,专为自己效忠的禁卫军,当然这里少不了孝庄太后的推波助澜,他们共同密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