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忠贤对明朝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崇祯一杀他,明朝就灭亡了?

魏忠贤对明朝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崇祯一杀他,明朝就灭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388 更新时间:2024/2/6 8:43:02

不过有一个“阉人”比较特殊,这个太监虽说也是把控朝廷良久,导致朝廷混乱不堪,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他的存在,让一个朝代延后了几十年。

甚至有人说,要是他不死,将不会改朝换代。

这个神奇的太监就是明朝其实的“阉党”代表,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

鲜为人知的是,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还命人厚葬了他,那么魏忠贤究竟凭什么得到这样的待遇呢?

他明明在朝中坏事做尽,又是如何让一个朝代往后延续几十年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与魏忠贤的恩怨情仇。

在说起魏忠贤之前,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这个人就是朱由校的乳母,客氏

客氏十几岁时就已经嫁做人妇,朱由校小时候母亲早死,父亲不宠爱,所以他几乎是被客氏带大的。

朱由校即位以后,跟客氏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将客氏封为“奉公夫人”,允许她在朝中侍奉。

不过客氏不是个什么正经女人,她青天白日就敢公然勾引皇帝,侍寝后还给皇帝送去“十全大补汤”,靠着这层关系,客氏在宫中横行霸道。

这个时候的魏忠贤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被客氏看上了。

客氏将魏忠贤要来当对食,一来掩盖自己淫乱后宫的丑事,二来两人同流合污,将朝野上下搞的乌烟瘴气。

朱由校对魏忠贤与客氏十分宠信,以至于客氏在后宫中大肆谋害他的妃嫔,他都视而不见,很多妃子被残害,一尸两命,朱由校都不为所动。

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后宫妃嫔,只要对他们不利的,通通都会被铲除,在这样的环境下,魏忠贤逐渐权势滔天。

魏忠贤为人没读过什么书,但是最会阿谀奉承,于是就导致了这样一个局面,魏忠贤在朝中拉帮结派,一度拉拢了朝中很多权贵。

由于他手中的权势太大了,所以宫中的人见到他都要称呼一声“九千岁”,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思。

那时候的朝廷已经是乱糟糟一团了,有了魏忠贤,自然就会衍生出与之敌对的势力,这股势力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东林党”。

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太过嚣张,很多肃清党派的官员就联名上书弹劾魏忠贤。那么朱由校是怎么做的呢?

对于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朱由校并也不是全然不知,他只是昏庸并不是瞎子,他之所以纵容魏忠贤,是因为他需要魏忠贤来帮他制约朝廷。

如果魏忠贤倒台了,掌权者就变成了东林党,东林党掌权的后果比魏忠贤还不堪想象,最起码魏忠贤没有后代,顶多掌权几十年变成一抔黄土。

但是东林党就不一样了,他们打着“廉政奉公”的旗号把控朝政,并且代代相传,一旦让他们养大,朱元璋再世都不好处理。

公元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当时的紫禁城中火光冲天,很多宫人都被杀害,就在破城的那一刻,太监曹化淳对崇祯帝说了这样一句话:

“若是忠贤还在,何至于此。”

崇祯听到这句话以后久久不语,最后化作一声叹息。

太监魏忠贤究竟做了什么呢?

虽说魏忠贤在朝中只手遮天,哄得皇帝整日不思进取,同时在朝中大肆贪腐,但是平心而论,他贪腐的钱财,也有一部分为国家解决了大麻烦。

当时已经是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国库空虚,别说百姓了,就连朝廷都已经自顾不暇了,魏忠贤想贪腐,国库没钱了怎么贪呢?

那就自己想办法弄钱吧。

于是魏忠贤就盯上了江南地区的一些富商,他靠着手中的权利开始对江南地区的很多赋税大肆征敛,而这些赋税曾经被万历皇帝都禁止了。

这些赋税包括工商税、海税等等,剥削的都是富商,国库的财政危机一下子就小了很多。

另一方面,当时内有贪官污吏横行,外有女真族不停地骚扰,于是在魏忠贤的“辅佐”下,朱由校用了袁崇焕

袁崇焕为了抵御外敌,将城池全部修缮,为了增强武器的作用,还将武器都重新整顿,袁崇焕在前线抗敌,魏忠贤在后方极力筹措军饷。

他们最终成功熬死了努尔哈赤,没让大明直接毁在朱由校的手中。魏忠贤做这些事原本的目的的确是为了自己,但是他为朝廷带来的正面影响依旧不可忽视。

在这样的局势下,社会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气:

刚开始时是魏忠贤自己去外面修建生祠,皇帝还专门为他题词,后来由于人人皆知有魏忠贤在,自己就有钱拿。

于是很多在外的将士自发为魏忠贤修建生祠,虽说他掌控着非常大的权利,但是人们由向权利臣服发展到向太监臣服,这个场面未免太过诡异。

前面我们说,朱由校留着魏忠贤的目的是为了压制东林党人,于是很多人就问,到底什么是东林党人呢?

在很多人的眼中,所谓的“东林党”都是肃清派的人物,他们因为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誓要将朝廷肃清腐败,所以才形成了这样一个党派。

表面上看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甚至说,东林党比魏忠贤还要难缠。

东林党形成之初是源于在东林书院讲学的顾宪成,当时社会上的矛盾已经日益激化,于是东林党就借着“革除朝野积弊”、“公正廉明”的口号在朝中妄图把控风气。

他们妄议朝政,拉拢官吏,而后拿着老一套的言论阻止朝廷拨款赈灾,当袁崇焕在前方抵御女真的时候,东林党人在后方争论不休,袒护地主。

魏忠贤的确是个心狠手辣的主儿,这一点不能洗。

不过,因为他的心狠手辣,一个接一个的肃清了东林党派的官员,虽说他手中的权利增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制止了党争,减少了内耗。

东林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径,从崇祯帝上位后就能看出来。

朱由校死后,因为他为数不多的曾有过的子嗣都被客氏害死了,所以朱由校后继无人,于是只能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崇祯帝朱由检。

朱由检对客氏与魏忠贤忍耐已久,他上位后用最快的速度处死客氏与魏忠贤,还为那些被他们害死的妃嫔跟大臣们翻案。

最终“肃清派”获胜,人人鼓掌欢呼,甚至后人多将这些行为认为是崇祯帝的功绩。

魏忠贤与客氏的恶毒行径的确是有目共睹,但是同时,崇祯帝刚一上位,还没搞清局势就急不可耐的整顿朝纲,这就导致了朝廷内部的势力严重失衡。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派再也没了对手,就连崇祯皇帝也以为,自己在东林党的辅佐下,一定能重振朝纲。

但是事实是,崇祯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都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明朝能灭在崇祯的手中,也不全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我们来看看崇祯在东林党的辅佐下,干了哪些“伟大”的政事就知道了。

魏忠贤一死,朝中的势力失衡,此时还在外征战的袁崇焕就“祸从天降”了,一些阉党的残余势力与东林党派极力纷争,双方僵持不下,只能拿袁崇焕开刀。

袁崇焕被入狱的时候,朱由检原本是不想杀他的,因为此时的辽东还在征战,但是朝中的东林党却不管这些的。

他们只管眼前的势力是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管自己的眼中钉有没有被拔除,在多方逼迫下,朱由检只能忍痛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在军中颇得军心,又是抵御外敌的强手,袁崇焕一死,女真都乐开了花,朱由检这一行为,是在自毁长城。

整个朝中势力失衡以后,东林党彻底霸占了朝野,于是他们联合上书,要求朱由检废除江南地区的征税。

在民不聊生的前提下,边境还在作战,国库空虚,后勤补给严重不足,最后一点收入来源也没有了之后,朝廷靠什么支撑一个国家呢?

东林党才不管这些,他们的目的达到了,还拿到了为国为民的美名。那么东林党人此举真的是为国为民吗?

当然不是,因为之前魏忠贤征敛赋税的区域就是很多东林党派的老家,很多商人跟他们勾结,寻求政治庇护,这是双方得利的一个局面。

东林党掌权的后果,根本不是一个十几岁、且刚登基的朱由检能够对付的。

不能说朱由检铲除魏忠贤是错的,只能说朱由检太年轻,看不清局势,没有发展起自己的势力之前,急于铲除魏忠贤,这才造成了自己孤立无援的局面。

在东林党的搅合下,朝廷不但没有变得清明,反而更加乌烟瘴气,同时国库空虚,皇权被削弱,文官集团再也没有了对手。

李自成谋反的原因,就是因为朝廷拿不出军饷发放了,试问,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谁呢?

魏忠贤的确是个奸臣宦官,但是平心而论,魏忠贤在时极力牵制东林党,国库空虚时想尽办法征敛赋税。

女真打进来时启用了袁崇焕,不能说他是个什么伟大的人,但是至少比道貌岸然的东林党明白“只有国家不倒,我才能不倒”的道理。

这就是崇祯帝一杀魏忠贤,明朝就灭亡的原因,除了必然的历史趋势之外,没有魏忠贤这个“顶梁柱”,严重失衡的房梁就再也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个南宋进士一句话令很多读书人汗颜,他不屈的事迹值得传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宋进士一览表,南宋时期每个地方的进士,南宋1256年进士一览表

    比如说南宋的文人文天祥,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还有元朝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虽然出身于豪强之家,衣食无忧,他还是选择了保留自己心中的“正气”,做一个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人,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世标榜爱国忠诚的榜样,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再如明朝的于谦,以一位文人出身的官员的身份,他却在皇帝被俘、国家陷入一片混乱

  • 刘伯温临终前留下一书,曾让朱元璋担惊受怕,崇祯皇帝奔命寻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的遗书,刘伯温死后对朱元璋说的话,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留下的四件事

    不过虽然刘伯温在大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晚年的刘伯温也得不到朱元璋的待见,甚至刘伯温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朱元璋所造就的。在晚年刘伯温病危之际,朱元璋曾经派胡惟庸送去了太医亲自为他熬制的汤药,但是,让胡惟庸送汤药在刘伯温眼中毫无疑问是一道“催命符”,更何况朱元璋在这之前已经处理了多位开

  • 水浒传:逼上梁山,可这背后谁才是主谋?宋江笑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水浒传中宋江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谁把宋江逼上梁山,宋江是被吴用逼上梁山的吗

    金枪将徐宁擅长使用钩镰枪,当梁山众人遇到连环马的时候便屡遭挫败,为了对付连环马将局面扭转过来,吴用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去请金枪将徐宁上梁山来帮忙,但是梁山上所谓的其实与劫持差不多。徐宁家里的宝物祖传的宝甲被偷,徐宁为了寻回被偷去的宝甲一路寻到的梁山。实际上这确实梁山众人设计好的诡计为的就是利用宝甲引徐宁

  •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庆历新政失败原因,庆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失败的原因,庆历新政对后世的影响

    朝廷统治的传统势力强大。在宋仁宗统治的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矛盾重重的社会中,北宋内部自身受到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影响,同时外部还需要受到来自众多民族地区的侵略和干扰,进一步加深了北宋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冲突,这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社会矛盾冲突,一直影响着北宋社会的稳定。这样的动荡社会背景下,表明

  • 北宋最牛的皇帝并非是统一天下的宋太祖,而是被包拯吐口水的赵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宋赵祯简介,北宋皇帝赵祯一生,北宋赵祯主要成就

    上述两个朝代,都是先辈打下的江山,在后辈继承者手里得以发展壮大,两个朝代在历史上都创造过无比荣耀的辉煌历史。刘邦虽然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但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却远不如汉武帝刘彻,正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一样,李世民反而成了唐朝的主角…今天,笔者跟大家聊一聊,跟上述两个朝代截然相反的一个朝代宋朝。为什么说宋朝

  • 魏忠贤对明朝影响有多大?他在时明朝正常运转,死后明朝很快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忠贤对明朝有多重要,魏忠贤不死明朝灭亡吗,明朝魏忠贤现状

    明朝先亡于北方流民义军,后来又被满人入主中原。跟偏安的南宋不同,大明在1644年灭亡得非常彻底,几乎没有翻盘希望。明朝是个人口接近1亿的大帝国,军队几百万,居然就被八旗给各个击破,仅一年时间就改朝换代。史学家从军事、政治、经济等等方面分析造成明末困局的原因,在近现代得出了很多不一样的研究结论。 其中

  • 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怎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光赞同王安石变法吗,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知乎,司马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二人初识志同道合,因变法针锋相对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差不多都是21岁左右中举,入朝为官,年轻时的二人怀有相同的政治抱负,以及救国强国的梦想,很快二人相识后,因志趣相投变得关系密切,经常一起谈天论地,交流思想。据《宋史》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宋神宗继位后,尤

  • 明代“张天祥案”背后的君臣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正文:弘治十六年正月,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心情不错。朱祐樘的好心情不仅仅因为新春佳节的来临,更因为辽东边境传来了一封捷报。这封捷报称:去年十二月,蒙古泰宁卫的一伙流寇袭击了建州女真向明朝进贡的使节,将使节所携带的货物抢掠一空。宁远备御都指挥张天祥率众出击,斩流寇三十八人,并将丢失的货物全部夺回。斩杀三十

  • 张居正为何对万历那么严格,而自己却随意挥霍?原来是为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居正与万历,张居正怎么评价万历,万历为何要杀张居正

    很多人都认为这次朝政变革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张居正的前后不一所导致的,因为张居正以一种最为严苛的态度去对待万历皇帝,而且也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自己这场朝政变革的过程和目的。是他自己去享受这所有最好的待遇,甚至已经生活作风到了贪腐的状态。万历皇帝在这种极致的前后反差过程中无法理解他老师的朝政目的,最终废除的这

  • 魏忠贤一手遮天,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一个17岁的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