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悬挂一铁牌,不到80年他摘下来毁掉大明王朝:也就这样完了

朱元璋悬挂一铁牌,不到80年他摘下来毁掉大明王朝:也就这样完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832 更新时间:2024/2/6 8:43:14

宦官是一个争议不断的存在,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宦官的出现是种顺势的潮流,皇宫里的男人只能有皇帝,这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

如果有别的男人进宫的话,那些常年得不到宠幸的妃子难免会春心荡漾,没准还会给皇帝戴顶绿油油的帽子。可是如果只招宫女的话,面对宫中繁重的体力活,宫女实在是有心无力。一方面为了维持皇宫工作,一方面为了防止寂寞难耐的嫔妃红杏出墙,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诞生了。

他们的生理特征被人工切除,他们的雄性激素被强行停止,虽然是不愁吃喝,但他们也失去了某种特别的意义。宦官和宫女相比,有力气大的生理优势,能做宫中的粗杂活,也能更好伺候皇帝嫔妃。然而宦官是和皇帝距离最近的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更高,许多秘密的事情都可以和宦官交流一下。

外戚专权和宦官擅政成为封建王朝的两大毒瘤,郎中令赵高就是以宦官的身份成功搞垮大秦王朝,唐朝宦官刘季述更是敢明目张胆地囚禁唐昭宗,扶立傀儡性质的新帝。

外戚专权的例子更多,西汉王朝覆灭在外戚王莽的手里,东汉王朝更是笼罩着外戚争权的乌云,年幼的汉质帝就因为说了外戚梁冀一句跋扈,就被下毒害死。东汉末年的变乱,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外戚何进的干政,让凉州军阀董卓入京勤王,结果是引狼入室。

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读起来依旧不寒而栗,他对宦官和外戚严加防范,并且明文规定,不准宦官读书和干涉政事。

即使这样,朱元璋依旧不放心,生怕自己辛苦打下的家业毁在“残缺阉人”的手里,他在处理政事的宫门上直接悬挂一块铁牌:宦官干预政事者,斩无赦。

虽然洪武时期的宦官噤若寒蝉、无人敢擅权乱政,但这也仅限于洪武一朝。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做法反倒适得其反,明朝的宦官干涉朝政,比起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一个破坏祖制者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在北京做燕王的时候,朝野的风吹草动都是由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太监送出的,而且在靖难之役中,以郑和为首的宦官为他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毫不夸张地说,朱棣能够成就帝业,有一半要得益于宦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朱棣对宦官的依赖和信任堪称历史之最。

像征税、监军、边防等国家大事,朱棣都会派亲信宦官去做,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太监郑和领导主持的。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也就是开创“仁宣之治”的圣君明宣宗,受祖父朱棣的影响,对宦官也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他对朱元璋“宦官不许读书”的祖制再一次破坏,设立太监教育机构——内书堂,从此宦官成功告别目不识丁的文盲时代。

明朝第一任干涉朝政的宦官是明宣宗、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不同于穷苦人家孩子进宫,王振在进宫前就是个学富五车的儒士。

直到有一天,明朝皇帝颁发诏书,允许有子嗣的人进宫,王振便自行阉割,成功进入皇宫。王振的运气很好,加上他自述博通经史,明宣宗朱瞻基便将他派到太子朱祁镇那里,以东宫局郎的官职陪伴太子读书。

那个时候内书堂才刚刚建立,宫中的太监识字的不多,于是王振就成了宫里的香饽饽。凭借着真实才学和独到的见解,王振一路高升,最终当上了首席太监,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内外的奏章,甚至可以代皇帝批复公文,或者记录皇帝的口述命令。

1435年,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称帝,明宣宗给年幼儿子留下了一套励精图治的官员班子。朱祁镇的母亲皇太后不愿垂帘听政,因此大小政事都落到了内阁官员的肩上,名扬天下的“三杨辅政”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王振和朱祁镇的关系非同一般,因为曾教过朱祁镇读书,王振经常被称作王先生。和以往宦官明显夺权相反,王振喜欢通过一些小事来获得朝臣的尊重,比如有一次朱祁镇和几个小太监玩球,王振便亲自找到朱祁镇,告诉他宋徽宗的故事。因为一个蹴鞠,宋徽宗将整个江山都输掉了,听到这个故事,朱祁镇面露愧色,王振好生安抚他,一副慈眉善目的老师样子。这件事情传到内阁首辅杨荣、杨溥、杨士奇的耳朵里,他们对王振的通晓大义十分敬佩,即使王振权势滔天,依旧没有嚣张跋扈,反而是持以谦虚礼让的态度。

这种政治手段正是王振和别人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的大奸似忠赢得了朱祁镇的尊敬和内阁的支持。

尽管朱祁镇的祖母张氏为他亲自挑选了五位辅政大臣,靖难有功的英国公张辅,深得朱棣信赖的老臣胡濙,政事清明的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可实际上五位辅政大臣对朱祁镇并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反倒是王振潜移默化地给朱祁镇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太皇太后张氏对王振的企图早就有所防备,每当王振的司礼监和三杨的内阁发生冲突时,张太后总是会站在内阁一边,对王振加以训斥。张太后并不是没想过除掉王振,她曾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想要赐死王振,可是朱祁镇苦苦哀求,不要杀死他的王先生,碍于种种因素,张太后没能如愿。

可是张太后的威胁和教训依旧没能阻挡住王振扩大势力的脚步,内阁的三杨也不是无懈可击。

杨荣虽然有政事决断的能力,却不能保持清廉,家里有许多官员贿赂的财物。杨士奇虽然为官清廉,但他的儿子犯下了许多恶事和命案,以至于让王振抓住小辫子。

杨溥为人较为随和,不敢和王振公然叫板,生怕弹劾不成被反打一耙。另外的两位辅政大臣也是自身难保,英国公张辅的田宅被王振的党羽侵占,朱祁镇的态度是不予严惩,只是口头教育了一下。老臣胡濙的年事已高,王振等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这样一来,辅政大臣名存实亡。

1438年,在王振的谗言诬告下,凡是对王振心怀不满的大臣都被惩治了一番,就连历经五朝的老臣胡濙都难逃厄运。狐狸尾巴露出来的王振,有了一批忠心的追随者,工部郎中王甘丝毫没有文人的骨气,而是谄媚巴结王振,甚至认他做义父,伺候起来比生父还要亲。大臣的人事升迁和调动,只不过是王振一句话的事情。

王甘为了取悦王振,故意将自己的胡须剃光,极尽献媚之态:我是您的儿子,应当像您,您都不留胡须,我怎么敢留啊!就因为这句话,王甘很快就升为工部侍郎,这是其他人要数年才能达到的地位,王甘却是一步登天。很快王振就有了一大批干儿子,兵部侍郎徐因为,都御史王文也,都是王振俯首帖耳的儿子。

朱祁镇从小就和王振亲近,就差说是他人生的导师了,而王振洋洋得意,将自己比喻成西周时期的周公,年幼的朱祁镇就是周成王。王振这种厚颜无耻的言论,如今读起仍忍不住作呕,一个靠着八面玲珑和花言巧语上位的宦官,竟然和周公旦那样的肱股之臣相比,恐怕周公旦泉下有知都得气醒。甚至连朱祁镇举行国宴的时候,嘴里挂念的仍然是自己的王先生,按照惯例宦官不得参与宴会,朱祁镇害怕王振生气,特意派人去他家查看,结果王振果真火冒三丈。

为了不惹王先生生气,朱祁镇破例邀请在家中生闷气的王振,并允许他骑着高头大马来到门前。百官畏惧王振的权势,不得不前去迎拜,王振则洋洋得意地跨马下地,大步流星地进入宫门。

1441年,成年的朱祁镇按照祖宗规矩,亲自处理政事,每当他有裁决不定的事情,一定要先问问王先生。次年,唯一可以压住王振嚣张气焰的太皇太后张氏去世,王振更加肆无忌惮,为敛取私财公然买卖官爵。这一年的冬天,王振派人偷来了朱元璋悬挂在宫门的铁牌,上面铸有“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字样,权倾朝野的王振早就看不顺眼,偷偷的将它毁坏了。

王振的权势比起前朝更加猖獗,他将朱祁镇视作自己的学生,从不讲究君臣之礼,而是特定的师生之礼。从明太祖挂起那块牌子开始,才过了不到八十年的时间,宦官擅政的局面就已经开,朱元璋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王振特别的教育和影响,也让明英宗朱祁镇一步步地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场灭国之灾正在逐渐向明朝走来。

花开说: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但面对如此之多的前车之鉴,明英宗却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宦官专权,朝堂之危,逃不过的周期律也如同阿喀琉斯之踵一般暴露无遗,而人治的家天下,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昏聩与圣明则成为了王朝安危的影响性因素,残酷,血腥都挡不住。

参考资料:《明史》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忠贤对明朝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崇祯一杀他,明朝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有一个“阉人”比较特殊,这个太监虽说也是把控朝廷良久,导致朝廷混乱不堪,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他的存在,让一个朝代延后了几十年。 甚至有人说,要是他不死,将不会改朝换代。 这个神奇的太监就是明朝其实的“阉党”代表,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鲜为人知的是,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还命人厚葬了他,那么

  • 这个南宋进士一句话令很多读书人汗颜,他不屈的事迹值得传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宋进士一览表,南宋时期每个地方的进士,南宋1256年进士一览表

    比如说南宋的文人文天祥,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还有元朝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虽然出身于豪强之家,衣食无忧,他还是选择了保留自己心中的“正气”,做一个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人,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世标榜爱国忠诚的榜样,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再如明朝的于谦,以一位文人出身的官员的身份,他却在皇帝被俘、国家陷入一片混乱

  • 刘伯温临终前留下一书,曾让朱元璋担惊受怕,崇祯皇帝奔命寻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的遗书,刘伯温死后对朱元璋说的话,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留下的四件事

    不过虽然刘伯温在大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晚年的刘伯温也得不到朱元璋的待见,甚至刘伯温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朱元璋所造就的。在晚年刘伯温病危之际,朱元璋曾经派胡惟庸送去了太医亲自为他熬制的汤药,但是,让胡惟庸送汤药在刘伯温眼中毫无疑问是一道“催命符”,更何况朱元璋在这之前已经处理了多位开

  • 水浒传:逼上梁山,可这背后谁才是主谋?宋江笑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水浒传中宋江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谁把宋江逼上梁山,宋江是被吴用逼上梁山的吗

    金枪将徐宁擅长使用钩镰枪,当梁山众人遇到连环马的时候便屡遭挫败,为了对付连环马将局面扭转过来,吴用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去请金枪将徐宁上梁山来帮忙,但是梁山上所谓的其实与劫持差不多。徐宁家里的宝物祖传的宝甲被偷,徐宁为了寻回被偷去的宝甲一路寻到的梁山。实际上这确实梁山众人设计好的诡计为的就是利用宝甲引徐宁

  •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庆历新政失败原因,庆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失败的原因,庆历新政对后世的影响

    朝廷统治的传统势力强大。在宋仁宗统治的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矛盾重重的社会中,北宋内部自身受到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影响,同时外部还需要受到来自众多民族地区的侵略和干扰,进一步加深了北宋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冲突,这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社会矛盾冲突,一直影响着北宋社会的稳定。这样的动荡社会背景下,表明

  • 北宋最牛的皇帝并非是统一天下的宋太祖,而是被包拯吐口水的赵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宋赵祯简介,北宋皇帝赵祯一生,北宋赵祯主要成就

    上述两个朝代,都是先辈打下的江山,在后辈继承者手里得以发展壮大,两个朝代在历史上都创造过无比荣耀的辉煌历史。刘邦虽然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但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却远不如汉武帝刘彻,正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一样,李世民反而成了唐朝的主角…今天,笔者跟大家聊一聊,跟上述两个朝代截然相反的一个朝代宋朝。为什么说宋朝

  • 魏忠贤对明朝影响有多大?他在时明朝正常运转,死后明朝很快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忠贤对明朝有多重要,魏忠贤不死明朝灭亡吗,明朝魏忠贤现状

    明朝先亡于北方流民义军,后来又被满人入主中原。跟偏安的南宋不同,大明在1644年灭亡得非常彻底,几乎没有翻盘希望。明朝是个人口接近1亿的大帝国,军队几百万,居然就被八旗给各个击破,仅一年时间就改朝换代。史学家从军事、政治、经济等等方面分析造成明末困局的原因,在近现代得出了很多不一样的研究结论。 其中

  • 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怎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光赞同王安石变法吗,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知乎,司马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二人初识志同道合,因变法针锋相对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差不多都是21岁左右中举,入朝为官,年轻时的二人怀有相同的政治抱负,以及救国强国的梦想,很快二人相识后,因志趣相投变得关系密切,经常一起谈天论地,交流思想。据《宋史》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宋神宗继位后,尤

  • 明代“张天祥案”背后的君臣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正文:弘治十六年正月,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心情不错。朱祐樘的好心情不仅仅因为新春佳节的来临,更因为辽东边境传来了一封捷报。这封捷报称:去年十二月,蒙古泰宁卫的一伙流寇袭击了建州女真向明朝进贡的使节,将使节所携带的货物抢掠一空。宁远备御都指挥张天祥率众出击,斩流寇三十八人,并将丢失的货物全部夺回。斩杀三十

  • 张居正为何对万历那么严格,而自己却随意挥霍?原来是为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居正与万历,张居正怎么评价万历,万历为何要杀张居正

    很多人都认为这次朝政变革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张居正的前后不一所导致的,因为张居正以一种最为严苛的态度去对待万历皇帝,而且也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自己这场朝政变革的过程和目的。是他自己去享受这所有最好的待遇,甚至已经生活作风到了贪腐的状态。万历皇帝在这种极致的前后反差过程中无法理解他老师的朝政目的,最终废除的这